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談“情”說“愛”

談“情”說“愛”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是人們對“情”的疑惑;

  “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這是人們對“情”的一種詮釋;

  “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反應所表現出喜怒哀樂等的心理狀態”,這是字典里對“情”字的註解;

  “人生有情淚沾臆”這是杜甫對“情”的一種概括,這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情;

  “蠟燭有情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是杜牧對情的一種歌詠,這是一種男女之情。

  “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是韓愈對無情的鞭撻,是他對不幸者的一種同情,這是一種透徹、強烈、深刻的情。

  凡此種種……

  情作為一種生理現象,是一切生命的本能,又是對一切認知的必然,也是精神感受的結果。但是,由於人們和其他生命的千差萬別,反應和接受的形式、狀態、程度、結果不會完全相同。而且又因為在對待、聯繫、延伸、處理的不同,最終的結局也就會千差萬別。在人們千百年來對“情”的感知梳理中,歸納出:情理、情感、情形、情慾、情愛、情愫、情商……等一系列的概念,用來規範和指導情的發展方向。

  情作為心理反應,不僅僅反映在生命之間,也反映在生命對生命之外。例如鄉情,民族情,愛國之情,還有對自然之情……這種情,也是人們特別重視的。所以,情之廣大無邊,

  情之高深無極,遠非雲天浩海所喻。

  情作為一種心理素質,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更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不可否定,

  在一個沒有情的世界中,能夠有人類的存在。無論愛情、親情、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平時所說的“有情”或“無情”,都是比較而言的。魯迅先生所說的“無情未必真豪傑”,

  就是指這種比較。

  這幾段晦澀而呆板的文字,可能使人陷入了更加朦朧而迷離的境地,本人恕不贅述。這裡着重剖析一下男女之情。

  自從有了人,就有了男女之情。

  男女之情從遠古到中古,從古代到現代,從寒冷的極地到酷熱的沙漠,從高山之巔到無邊的大海,從天上到地下,只要有人,就有這種情。這裡,我或許很武斷地說,脫離了孩子時代之後,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有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態度不同、從而結果也不同的男女之情。

  男女之情不是愛情的同義語,男女之間的感情也是複雜的,它既包含着愛情,也包含着友情和親情。我們知道,男女之間首先是性的區別,而男女之間性的取向和含量,正是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分水嶺。其中,親情中的性含量最少,友情中的性含量次之,而愛情基本完全是性取向。然而,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又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他們之中的性含量的增減,愛情可以轉化為親情和友情,友情和親情又可以轉化為愛情,對後者大部分人毫無異義,但是,對愛情轉化為親情和友情,絕大部分人是難於接受或根本不接受的。

  比如說,處於同鄉、同民族、同國籍、同語種的男女,在特殊的情況下是會有親情的,後來就成為朋友,毫無疑問又完全可以發展為愛情;而經過戀愛結為夫妻的男女之情,經過生兒育女、性觀念的變化、衰老或移情別戀,把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當成親人和朋友,這種變化,雖然在情的質量和愛的含量上有所貶值,但對兩個人的關係威脅不大。即使是移情別戀,也往往屬於“外面彩旗飄飄,家裡紅旗不倒”那種較多。這種性含量的減少,使其中另一方在他(或她)的心目中親情和友情的質也有了一定的上升變化,他或她視自己的對方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不會輕易地拋棄自己的對方。即使是這樣,這種情對兩人的關係也是一種威脅。當受到被移情人壓力、外界壓力、某種誘惑力、其他外力的作用,也很容易改變兩個人的關係。即使不是受到外界的影響或壓力,由於環境、愛好、情趣、地位等的變化,也會造成這三者之間關係的變化。

  對男女之情,所謂的第三方的情況又是很關鍵的一環。其地位、年齡、相貌、財力、

  社會地位、思想、品德、才學、倫理觀念等各方面都在起着作用。這裡所以不用第三者而用第三方,是因為這方和這夫妻中的一方的親情或友情還沒有上升為愛情。但不是說這種變化是必然的,是會很迅速的。另外,不能不強調,主觀意識還是起作用的,然而任何男女之情,在控制過程中,都是比較艱難的,更何況對那些意志薄弱這更是艱難。

  這也不是說感情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也不是說只要有了男女之情,就會有後果,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麻煩。因為男女之情的產生、發展、變化是受很多因素的制約的。這既有主觀的,也有外界的,既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又有心理素質的限制,更有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何況人的感情程度也不見得都是那麼強烈,它能生成,也會消失,能聚來,也能散去,

  只是要把握好尺度就行了。

  記得姜育恆唱過一首歌,叫做《梅花三弄》,其中一段歌詞是:“人間自有痴情者,莫道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這是對痴情者的讚揚。我以為,對痴情者要具體的分析,要有所選擇,既不能一概肯定,又不能一概否定,必須要看對誰、對什麼、對哪個對象的情;是什麼樣的情,是好情還是壞情,是真情還是假情;要審視對方,還要審視自己,是否有那個權力,在好多的情況下,情是一把雙刃劍,是害人害己的魔鬼,是惡煞,是鴉片,是劇毒。這就又要談到愛情。

  愛情是男女感情的最高極。

  愛情的本質是真實,愛情的基礎是信任,愛情的核心是給與,而不是索取。愛情作為一種感情的形式,它本身又是一個過程,它的結果不是一個,而是好多。有的愛情向正常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了婚姻,到達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的結果,這種愛情也就是成功的愛情;有的愛情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波折,波折之後,一部分夭折,一部分受傷痊癒之後,繼續存在,繼續發展;有的愛情,停留下來,永遠定格在愛情的階段,這也是人們最期望的,是好多人所追求的,這即是永恆的愛情。所以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表現了人們對於永恆愛情的期望。這裡要強調一下,婚姻是愛情的一個長期的驛站,也不是愛情的終極。有一首歌,叫做《最浪漫的事》歌詞是:背靠着背坐在地毯上,聽聽音樂聊聊願望。你希望我越來越溫柔,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你說想送我個浪漫的夢想,謝謝你帶我找到天堂。哪怕用一輩子才能完成,只要我講你就記住不忘;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着搖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這種愛情,應該說是最圓滿的愛情,也是最浪漫的愛情。從這個意義上說,婚姻又是愛情的一個驛站。

  但是,那種最圓滿的、最浪漫的愛情,卻又不是流傳最廣的、流傳時間最長的愛情。而流傳最廣、時間最長的、影響最大的愛情往往是愛情的悲劇。就以中國流傳的故事來說吧,

  沒有結果的愛情以唐朝元稹的《崔鶯鶯傳奇》為代表,就是後來的王實甫寫的《西廂記》;

  版本較多、結果不同的是《鐵弓緣》後來又叫《孟麗君》或《孟麗君與皇甫少華》這個故事。

  結果較好的有《薛平貴與王寶釧》、這是流傳較廣的。因為王寶釧雖然苦守寒窯一十八載,畢竟等回了薛平貴,而且雙方都真情未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也還可以;此外有“舉案齊眉”的梁宏與孟光的故事;還有為妻子畫眉的張敞,這都流傳的不廣;還有四大美女中的西施,歷史上有“范蠡偕西施泛五湖”之說,但情節記載還不夠詳細;倒是貌丑德高的醜女美滿幸福的多。這是因為古代一直把美女看成是“紅顏禍水”,對愛情是採取禁錮的態度。即使是婚姻,也必須是“三媒六證”,根本沒有“戀愛”之說。

  由於種種的原因,古代流傳最多、最廣、最遠的是愛情的悲劇。這些故事,或在唐宋以後的“勾欄瓦舍”由說書人講述,或在民間口頭流傳,或在小曲中傳唱,或在舞台上演出,

  或由一些文人寫成傳奇與故事,一代代地流傳下來。

  影響最遠、最廣、最大的愛情故事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了。這個故事,經過考古學專家、戲劇史專家、歷史學家的考證,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是它的具體年代還不是很詳細的,還是眾說紛紜的。大約時代是東晉往上推至漢代之間。故事的情節是:

  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之才學,恨家無良師,故一心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之,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其父曰:"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其女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不忍使其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赴杭求學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於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日,二人至杭州城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窗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其是女子,只念及兄弟之情,並無特殊感受。祝父思女心切,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鄮城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令。然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鄮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複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彩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這是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其核心是:“生不同床死同穴”。而且,化成了一對翩翩起舞的飛蝶,在朗朗的碧空中,比翼齊飛。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對這一對情人寄予了極大的同情。經歷了一千多年曆朝歷代的流傳,故事被演繹為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直到今天,各式各樣的戲曲,各種藝術形式,都把故事作為內容演出。特別是交響曲《梁祝》演遍全世界。

  孟姜女與范喜良的故事,也是一個特別凄婉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出現,要比“梁祝”早得多。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着名的民間傳說之一。據說,在秦始皇的時候,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結婚剛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築長城,不久因饑寒和勞累而死去。盂姜女歷盡艱辛,萬里尋夫到長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聲大哭,嘩啦一下就哭倒了長城八百里。從此,山海關被指定為“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在那裡蓋起了“盂姜女廟”。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有人認為。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為山海關所存的長城是秦朝以後才築起的,而秦始皇所築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歷史上有過哭倒城牆的記載,但故事發生的時間比秦統一六國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考證史籍,“哭城”一事首見於《左傳》:春秋初期齊莊公時(前794年~前781年在位),齊國人杞梁在攻莒(今山東莒縣)戰役中陣亡。杞梁沒有兒子,他的妻子無依無靠.撲在杞粱的屍體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牆也崩塌了。這大概就是“盂姜女哭長城”的原始資料了。其後,西漢劉向在《說苑》、《列女傳》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連哭“十日”后,“赴淄水而死”的細節。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一書記載,內容與《左傳》大體相似。但上述各書中並沒有指明杞梁姓范,更沒有出現過“盂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發現唐朝曲子詞,才見到最早記載盂姜女送寒衣赴長城,為“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節。

  唐末《杞梁妻》一詩,說杞梁妻為秦國人,她去長城哭吊丈夫,“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廣為流傳的杞梁開始有了姓,不過說法不一,有說姓范,有說姓萬,有說叫杞郎的,還有說叫喜良的。南宋鄭樵日:“杞梁之妻,於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通志·樂略》)看來孟姜女哭長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變而來的,而故事的最後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間。

  宋代以後,盂姜女的故事被編成評詞話本,譜成歌曲雜彈,“盂姜女廟”里四時香火不斷,前來立碑獻匾、拜廟賦詩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隨之成為“貞烈女神”,被列人“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葉。各地盛行為孟姜女立廟之風。

  盂姜女故事經歷了2000多年的流傳和演變.其故事本身內容差異,說法不一,如何看待這一故事,則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盂姜女哭長城是根據歷代時勢和風俗的不斷變化而變更的。戰國時,齊都中盛行哭調,杞梁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材料。西漢時,盛行天人感應之說,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壞山的感應。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農之曲,於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可見它的故事是順應了文化演變而遷流,承受各時各地的時勢和風俗而改變,憑藉了民眾的情感和想象而發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傳》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認為在封建社會的中國,戰事連綿,民不聊生,哭夫的題材十分常見.《左傳》中也不無記載,因此單憑哭夫這一論據,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說,好端端的長城,竟然被一位婦女哭塌了城牆,未免流於荒誕。再說,把齊國的盂姜捏造成秦國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為修築長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贓。對於孟姜女哭長城故事的意義及其評價,也有過爭論。有的認為,作為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反映了人民對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為政不仁”的歷史見證。可笑的是。在“四害”橫行時,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專欄”,說這個故事是為了欺騙和煽動老百姓來罵秦始皇,名為“孟姜女廟”,實為儒家招魂廟;名為表彰孟姜女“貞德節烈”,實為攻擊秦始皇“暴虐無道”,並說孟姜女哭長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於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編造,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多年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以故事、歌謠、戲曲等多種形式流傳於我國廣大地區,並為外國學術界所注目。顧頡剛先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表的着名學術着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則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獻上的記錄、見解成熟、體系完整的論着。

  但無論如何,這個故事,還是反映了人們對生死不渝的愛情的追求與嚮往。

  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是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里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白蛇傳的故事,盡人皆知。他所放映的愛情故事過去、現在都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浪漫的。

  但是和《孟姜女》及《梁祝》比起來,似乎不是那麼悲慘。

  此外,像“陸遊和唐婉”的故事,及至我們現代的電影《女駙馬》、《天仙配》等好多的愛情悲劇故事都是特別動人的。

  在南北朝樂府民歌中,有一首《孔雀東南飛》的民歌。民歌敘述了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和他的戀人劉蘭芝之間的愛情悲劇。是說兩人結婚後,本來是特別美滿幸福,可焦仲卿的母親,卻特別反感劉蘭芝,逼着焦仲卿休掉了劉蘭芝。劉的本意是等到其母下世后,再娶回劉蘭芝。

  但劉被休后,其母兄逼她再嫁,劉被逼無奈,在再嫁之夜投河而死。焦聞訊后,也自掛東南枝,上吊自殺。後來,兩家把他們埋在了一起,墳上長出了兩棵樹,這樹長得很快,長大以後,兩棵樹的枝葉相交通,宛如互相擁抱一樣。上面還有一對鴛鴦,比翼齊飛,相依相隨,

  同出同入,鳴叫聲音凄楚動人,夜夜直到五更天。

  這個故事的前半部分,和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差不多但結局更加悲慘,他們雙雙為愛情而死,以身殉情,表達了對愛的忠誠,用生命與封建勢力作殊死的抗爭,顯現了愛情的力量,從而更加突出了千年以來,人們希望愛情、追求愛情,為了愛情不惜粉身碎骨的勇氣。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感情是人的自然屬性,有感情所帶來的友誼、親情和愛,也是很自然的結果。問題是我們在感情的道路上,怎麼走好,怎麼正確處理,怎麼在愛護別人的前提條件下,保護好自己,又不傷害別人,正確處理鄉情、親情、愛情,正確的看待男女之情,正確地處理友誼和愛的關係,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讓我們的青春和愛,更加美麗而健康,是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度過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好的一生。

  特別是我們的年輕的朋友們,我衷心的祝願你們!

您正在瀏覽: 談“情”說“愛”
網友評論
談“情”說“愛”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