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黃陵,一個牽人思緒的地方》

《黃陵,一個牽人思緒的地方》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黃陵,一個牽人思緒的地方》 標籤:只有一個地球

  西安是古時的長安,這裡皇寢滿目,封土遍地,是歷代十三皇朝的所在地。這裡有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馬俑”;有能將貴妃洗出肌脂如玉的華清池;有遺世僅有堅固而完整的古城牆。面對眾多諸如廣告名片式的景點,而我首選的去處,還是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因為作為炎黃子孫,對先祖聖地必定要先足為恭的。

  於是到了西安之後,毫不猶豫便驅車直奔黃陵(縣)而去。

  黃陵,位於陝西的北部,從西安去有兩百多公里的路程,車輛駛過銅川之後便進入了山區,道路一直在山谷之間蜿蜒,頗見崎嶇。在接近黃陵的路段,我們按路牌的指引,出了高速,稍經曲折就來到了橋山,這就是黃帝陵的所在地。

  黃帝陵,它依山而建,其勢坐北朝南,便有沮水相繞。步入一個用5000塊原石鋪砌的廣場后,便見立着一塊幾米高的大石,石上刻有郭沫若所書“黃帝陵”幾個大字,其筆勢爽勁洒脫靈氣含蓄。涉足前去尤見一泓清澈的池水,上架有平整的石橋一座。這水傳說是黃帝洗筆的地方,因之稱為“印池”;而這60多米長的石橋自然就是“軒轅橋”了。站在橋的始端,眺看對面,在95級台階之上便有一座用花崗岩砌建的六柱石亭,其亭的檐下赫然寫着“軒轅廟”。它就是黃帝陵的入口處,有人亦將此處稱為山門。由於山門的建築風格尚古,讓人見了會肅然起敬。拾級登之軒轅廟的平台上,便見兩邊石柱上有聯一對:開天闢地始祖神聖通四海,人文光輝千秋永照遍九州。其意極合聖地的內涵。

  進得廟來,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滿目古柏,且每棵都是枝桿蒼勁,冠如華蓋。而當中最挺拔的一棵被稱為“黃帝手植柏”,其樹高近20米,據考證此樹樹齡已經超過4700年,是世界上有名的柏樹之王。因而在樹旁照相留念的人頗多。在眾多的古柏後面,就是軒轅廟了,廟門的上方掛有一塊“人文初祖”的匾,門外則設有用鐵鑄成的巨型香案,讓人有一種肅穆莊重的感覺。

  站在軒轅廟前,就自然會想起幾十年(1937)前的清明節,這裡曾經上演過國共兩黨為了民族大義而盡釋前嫌,共祭黃陵。為的是舉始祖的旗幟,喚起億萬民眾,去抵抗侵略,拯救民族的危亡。於是便在這民族的聖地黃帝陵,寫下了最具歷史意義的一頁。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毛澤東以中共中央蘇維埃主席名義所寫的祭文,他那激情的文字和飛揚的文采,它代表的正是全國軍民抗日救亡的心聲,它發出的是民族的最強音。毛的祭文曰:“東等不才,劍履俱奮,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奮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湲”。其愛國之心躍然紙上,這既是他本人的意志,也是共產黨人的政治主張。以致後來此祭文被任弼時稱為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的“出師表”。只不過,這一出師表,已經與諸葛孔明時的不同了,在勇士們唱着“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歌奔赴戰場的那一刻起,它就昭示着一個民族的偉大勝利。在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使這個曾經強於漢、盛於唐的中華民族重新拾回已經模糊了的“炎黃”印記,並將黃土地,黃河水,黃皮膚再次植入了人民的心中。

  然而,黃帝的影響力並不止在中土,旅居海外的赤子也無不以此為自己的根源。在八年的抗日戰爭期間,為了光復河山,愛國華僑們身居海外,亦傾囊捐錢捐物支援前線。備受國人尊敬的華僑陳嘉庚,僅在1938年他任南洋華僑會長期間,為抗戰籌得款項就超過50億國幣。為了抗戰的勝利,為了鼓舞民族士氣,在極為艱苦的1940年,他還帶領慰勞團回國慰問抗日將士,並且訪問了延安。期間他虔誠的率領眾人去祭奠黃陵,為的是彰顯海外炎黃子孫抵抗侵略的決心。全國解放后,於1955年秋,陳嘉庚還給中央提議修葺黃帝陵,可見黃陵在人們心目之中的位置之重。

  站在黃帝陵前,我們也無法不去追思黃帝的功績。因為遠古的時代,在中原大地之上,人們是以一種原始的社會形態生活,他們族群而居,既分散又愚昧落後。恰恰是黃帝以他的能力和遠見,將諸多分散的族群統一了在他的旗下。他不論漢、滿、回、藏,不分苗、瑤、彝、黎,團結聚力,開疆拓土,建立國家體制。他創造文字,發明曆法,發展生產。使之從此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由多民族組成的華夏之幫。由於其影響力卓著,黃帝從此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始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大民族的大團結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它亦是臣民們所認同的根。

  然而,歷史的軌跡,往往象黃陵前的沮水或黃河的激流,它既流淌向前,卻又曲折多灣。由於歷史與政治的原因,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台灣便與祖國大陸一直處在分離的狀態中。如何能使同宗同文的兩岸人走向統一,它時刻在考驗着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而在炎黃子孫的旗幟下,去倡導中華民族的復興夢,則是其中絕好的選項。於是繼2005年蔣孝嚴和宋楚瑜祭黃陵后,2009年清明節,原國民黨主席連戰攜夫人再赴陝西參加祭黃陵的活動。他們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當年宋楚瑜的祭文如述:“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和平一家親”。是最能反映他的政治夙願的。如今,兩岸不斷在擴大着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讓人們對統一的前景更加自信,如果將來某日成為現實,我看始祖於九泉之下也會含笑的。

  黃帝陵是陝西境內的名勝,這裡每年的清明節都要舉行公祭,並由當地政府的要員宣讀祭文,禮節莊嚴,頗為隆重。為應儀式的需要,現已經在古廟的後方拓展了一個上萬平方米的祭祀廣場,廣場地面由平整的花崗岩石塊砌成,廣場前面,一對華表如塔般矗立,其勢若衛兵挺姿鎮守着門戶。廣場兩側則彩旗獵獵,平時亦為遊人秀着節日的氣氛。而廣場的盡頭,宛若城樓的祭台,其兩側有大型的鐘鼓相對,能想象得出,在大祭的時刻,掌制和司儀們在鐘鳴鼓響下的大氣摸樣。

  在寬闊的廣場間行走,環顧四周,這裡的地勢傾向東南,可覽山水於眼前;若你回望西北,便見山嶺從遠處而至,細觀似青龍之背脊,尤其山上之樹,蒼翠異常,真是令人久看不厭。

  此次遊歷的花絮頗多,不經意間在廟內的碑林區,便看到了別處少見的姓氏圖騰展示。這種似是甲骨文和篆體字的結合體,在審視它時會讓你領略到民族淵源的久遠和造字者的智慧······。

  從軒轅廟的山門下來,我復踏上了軒轅橋。此時只見“印池”在岸柳的相映下,一派碧綠,清亮如鏡,讓你駐足於此,捨不得離去。於是自己便扶欄感嘆了一番。這一刻,我除了嘆黃陵的山靈水秀之美外,再嘆者自然是自己的才疏學淺了。不然的話,就可以沾一點聖地的寶氣,借印池之水來研濃墨一硯,成美文一篇,再與友人共賞,那是何等的快哉,何等的樂事啊!

  文/依岸觀濤

您正在瀏覽: 《黃陵,一個牽人思緒的地方》
網友評論
《黃陵,一個牽人思緒的地方》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