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春色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從小生活在江南地區,出門不見山,就是幾條河,附近的湖泊也不大,往西到太湖邊的山也不夠高,總缺少巍峨之氣,威武之態,所以對山川素來挺嚮往的。早些時去廣東,在火車上,當進入江西境內倒是看到有幾座稍高大的山,可只是在車窗外一閃而過,終難見其真面目,無法下車踏上這山坡之地而體會登臨之快感。後來在浙江紹興工作多年,可所見之山也大多不高,偶爾登臨也無氣喘之感,而去別處地方一時難得其便,至此難免心生耿耿之懷。
欣喜,近日應朋友相邀前往浙西臨安境內的大明山隨團旅遊,正是四月初之氣候,自春節過後連續的陰雨天氣在十天前已基本結束,連日來的晴好已使大地迅速回春,適宜的氣溫給山川荒原數日即披上了綠裝,一派喜氣洋洋的三春之景在山水間洋溢着青春的氣息,花紅柳綠,鶯歌燕舞,極目所見皆是春天所帶來的美好。正值此時出遊,可遂平日之願矣。
二大巴近百人一路上熱鬧非凡,滿臉的喜色,議論交談着各自的見聞。沿高速不多時即進入臨安境內。在前往景區路上,連綿群山不時隱現。一片平地即有一處村落,散居在依山傍水之地。附近空地及山坡以及河邊平地,處處種植着植物或農作物,最顯眼的莫過於成片的油菜花了,現在正值開花季節,一片片,一團團金黃色的花朵在山坡上、在江河邊、在屋居旁肆意的開放在洋溢的春風裡,夾雜在綠色的田野山坡上,恰如幾何圖形分佈在綠色的曠野。偶爾還能見到一簇簇鮮紅色的杜鵑花(亦稱映山紅),鑲嵌在青山綠水間,在和熙的春光里散發著生命的光芒。
素聞大明山乃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根據地,早時他從這裡發家起兵,遂取得了大明江山,用現在的比喻即是紅軍時期的井岡山,或者是大漢時期劉邦爭奪天下時的漢中,都是作為後方基地。而大明山周邊的地理環境是山高谷深,迂迴曲折,山連山、山套山,連綿不斷,水草豐盛,隱藏在內,外界不易發現,可以說是明朝當時的隱兵藏糧之所,用於屯兵、練兵、屯糧,接濟前方的將士,是糧食和兵源的保障。“大明山”之來歷即因此而得名。
大明山是黃山山脈向南端延伸的尾部,距黃山70餘公里,氣候及地質條件與黃山相近,地形落差達千餘米,山體巍峨壯觀,群山層巒疊嶂,山峰壁立聳天,飛瀑傾瀉而下,山色黟然若黛,宛如國畫中的潑墨山水圖,山谷深深,水霧漫漫,清風過處,綠浪涌動,奇松、怪石、雲海、峰林層出不窮。最高峰大明頂高度海拔1490米,還有其它千米以上高峰多處,奇峰、幽澗、飛瀑、岩洞等遍布整個山區,大多具有原始的生態環境,,被稱之為“浙江的小黃山”。
車到景區已是午後,但見山峰奇立,山澗流水潺潺似有霧氣蒸騰,山巒起伏連綿播滿青翠如被,真是滿目青山翠谷,幾多幽趣叢生。由於進入登山道還有10多公里山路,景區登山分二條線路,一路可坐纜車索道而上,另一路當然沿山道拾級攀爬了,都需坐景區內專用中巴抵達。由於排隊等候者眾多,等了好久才坐車進入。已進入大山腹地,雖然當地為了開發旅遊資源,山道經過修築已是較為平坦,但爬山繞行,盤旋而上還是驚險連連,急轉、爬坡一氣呵成從不間歇,真是遇險而不驚,觀景而舒眉,一路前行何止山道十八彎,可見駕車者之嫻熟技巧非為一般。
登山路漫漫,風景在險峰;飛瀑傾瀉如簾幔,水流澹澹似煙霧;轟鳴似雷漸入耳,激流奔騰遠及近;但見山崖林木蔥鬱,山澗奇石怪異;登山之道繞山盤谷,流水之源滲岩而出;抬頭可見青峰連綿,俯首山道蜿蜒如帶;日出南山諸峰起,斜陽西下山坳落;蒼松半從懸崖出,奇峰似由天外來。若非親臨其境,怎知山之巍峨,泉之清澈。若遇風雨雪霧天氣,山色空濛,雲海翻騰,迴旋于山谷之間,時而雲卷山巔,時而俯身谷底,但見草木起伏不定,奇峰時隱時現,欲將青山吞沒,可把岩石翻身。當霽雨初晴,青山欲滴,飛瀑流瀉,座座青峰頓現。山林之景,若是能有幸置身其境,當無不為之心醉神馳,怎奈匆匆而過,再臨無時矣。
大明山之景無不與朱元璋的故事傳聞相關聯,這畢竟是一代帝皇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並以此起兵推翻了元朝政權。現在按照景區設置的遊覽路線,幾乎是沿着瀑布溪流而上。溪流時緩時急,瀑布時大時小,頑石受水流衝擊光滑如鏡,雜草得清泉滋養碧綠欲滴;抬頭壁立千丈,俯瞰流水蜿蜒;日影斜谷出,蒼松崖間長。無數景緻令人目不暇接,全然不顧登山之累。
行至峽谷口,一塊巨石擋在路邊,亦如巨人之掌,中間刻一“明”字,一條天然掌紋恰好把“日”和“月”分開,此石亦稱“分明石”,也與大明相契合。自此往上山勢漸高,又於峽谷間攀登,陽光因山體遮擋,時陰時明,正是印合了日月分明之意。“朱眠石”卧在山谷溪流之中,流水繞石而過,此石平坦光滑,相傳朱元璋曾卧此石上休息,劉伯溫恰巧從此經過,見此人有異相,正值亂世,英雄輩出之際,逐輔佐朱元璋以成大明帝業。傳聞之真假無需拷問,在於消遣足矣。景色之美乃自然景觀,受天地之精,日月之光,山川之氣,一代帝皇曾休憩於此,契合天時人和,奉承上蒼的旨意,助其成就大明基業。
繼續往上,當行至半山,即有一索橋連接兩山體之間,索橋長近30米,鋪設木板,兩邊用護網保護,走至橋中搖晃顫抖不止,上端瀑布幾乎垂直往下,風吹過水霧瀰漫,飄在臉上清涼愜意,落於溪間石上水花四濺,急速往下匯成溪流。由此處往上的山道基本都是懸空隧道了,全部建立於山壁盤旋而上,愈加驚險。環顧四周,坡陡路險,山峰林立,峽谷幽深,耳旁水聲滔滔,腳下激流飛濺,如此景緻,雖有登山之累,卻是身心愉悅,微風吹來神清氣爽,身處青山綠水間,不覺神思飛揚,為此而陶醉。
沿着懸空隧道一路往前,不知拐了多少彎,盤了多少圈,幾乎全是“S”形,“之”是形,或是“幾”字形的,這樣倒是盡覽周邊風光,錦繡山色盡收眼底。山壁峭立,岩石盡露,蔓草沿壁攀援,樹木見縫生根,正因如此,給山體披上綠裝,河山才壯美如畫,這是天地造合的自然之美,四季更替,非人力所能其規則。不進山不知山之幽深,不涉水不知水之深淺,抬眼望天,則覺天之湛藍,水濺入口,愈覺水之甘冽,只緣身在青山綠水之間。
一路逶迤終於到達山巔,兩山之間又有一條40多米長的索道連接,可見山澗峽谷之寬之險,
走過索道到達那邊平地稍作休憩。此處是我們沿路登山的瀑布之始,稱“龍門瀑布”,崖壁上刻有“潛龍隱德”四字,其水源為對面的千畝田的蘊積之水,滲透山體岩石而達此飛流直下,在景區內的多條瀑布中最為壯觀,逐級直下千米,與其它溪流匯聚成河。再次縱目四顧,山澗似有雲霧繚繞,山峰如在雲中隱約,山巒則在霧裡起伏,懸空隧道似巨龍繞山,腳下瀑布如銀簾掛川。明妃七峰,峰峰詩意盎然,神態各異,風姿綽約;懸崖峭壁,壁壁直立萬仞,奇險無比,壯美無雙。無限風光,層層再現,一覽無餘。
登山必達頂,探谷需達幽。此去往上還有一山頂,“無限風光在險峰”,我則隨三二人群繼續登頂,不多時只見一處石崖上刻有“清凈無我”四字,取自蘇軾詩中之句,也許只有在這樣的山巔之上,才能遠離塵世喧囂,去除世俗煩惱,回歸自我本性,若能就此寧靜片刻也可足慰平生矣。在頂峰一塊突出岩石角上刻有一隻“龍眼”,也可說是“天眼”,觀其痕迹似有人工雕琢之虞,注視着江山的變異,人間的醜惡,正所謂“人在做事天在看”,此寓意深刻之至。“山登絕頂我為峰”,雖不至於“一覽眾山小”,但感覺周圍諸峰已在目下矣。
日已西斜,遊客大多興盡而踏上歸途下山之程,因我上山在後,至此一起的團隊已無人影了,而我則樂而忘歸脫離了人群。天色尚早,沿原路返回下去想來也快,定能趕上他們的。就這樣沿着懸空隧道加緊前行吧。不料,也許是走錯道了,隧道上人群幾無,自我感覺已經走了岔道了,反正有路必達山下的,在懸空隧道上走了好久,在山體盤旋了不知幾回,不過景色絕美,在上山路上所未見的,數座山峰壁立,直插雲天,雄姿異常,亦與其擦身而過,尤覺驚駭,蒼松生長於斷裂的岩縫,蔓草攀援在光滑的岩體,感覺生命的頑強。沿途看到多個山洞,有的幽深無比,裡面透着藍光,聽說可以到達對面,為人工開採鎢礦留下的,有一個洞長達萬米,現已廢棄,成為景區唯一的人工景點。
在我前面的就五個年輕人,他們說笑着前行,由於是太陽也在漸漸的落下,夕陽從山坳透入,這給將近黃昏的大明山增添了別緻的美,雖不似“殘陽似血,蒼山如海”,大明山也正是春意盎之際,夕陽下的青山倒是有了凝重的美感,亦如過了青春期的少女,內在之美漸已展露。幾乎是一人行走在半山之上的隧道,難免有點心生惶恐,不過能看到山腳下景區內的班車來往,心也稍安。看到前方有三位正在施工的當地人,便前去詢問下山之路,告知,附近的那個山洞對面可達索道坐纜車下山,五個年輕人已進入,再往前行穿過山洞也是下山之道,我就按指點前行,幸好此洞不長,一會就穿洞而過了。
斗膽獨自穿過山洞,即看到纜車在峽谷間上下移動,下山之路陡峭至極,估計此路可達上下纜車的起點。就這樣邊看邊走,只是沒有了瀑布泉水之景,倒是有了更開闊的視野,深谷高山在夕陽的餘暉里蒙上了朦朧之色。下山路上可巧碰上一位景區清潔工,他正挑着二個塑料袋,裡面裝滿的礦泉水瓶之類的罐子,正好上前與他聊上幾句,此路下山無需多久可達山下,可以省去坐纜車的50元錢。這也是,此道幾乎就是纜車的上下之路。漸漸的看到索道纜車站就在腳下了,我在前面一路急行,不多久確已達到纜車站,清晰的看到中巴車的來往,心頓時即安了。可巧,我們團隊坐纜車的正好此時也下來了,他們驚奇的發現我怎麼一人從這裡出現,倒是為我的安全擔心,當我告知從這邊的山路下來會近了幾乎一半的路程,可景色不比那邊上山有瀑布溪水相伴。后聽導遊說,此處原是有路可登山,不過現在不主張遊客走這條路,所以沒人來往,幾已廢棄了。現在我們既已匯合,可套用一句成語“殊途同歸”是也,至此,就等班車一同下山了。
半天的時間在碩大的景區只是看到了一部分,還有很多的景點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遊覽欣賞,大明湖、千畝草甸、萬松林、萬米隧洞等都是大明山所獨有的景色,當然還有說不盡的朱元璋的傳奇故事。大明山的春天給整個山體煥發了生命的激情,蓬勃的生機,在季節的變換中,她的美會有不同的展示,但她那風姿綽約、風情萬種的恰如經過年代浸潤少婦的成熟之美,依然不會改變。“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詩仙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都有這樣的願望,我等雖俗人,但同樣會對美麗的景色所嚮往,所陶醉,置身於此,醉心於山水之間,樂而忘歸,當不足為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