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台民俗---轆轤絞水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靈台民俗---轆轤絞水
文/溪水一石
說到轆轤絞水,年紀稍長一點的觀眾朋友也許還會記得過去在鄉下庄頭的某個地方,總有人們日常生活用水的土井,或在室內,或在室外,井台上安着絞水用的轆轤。現如今人們能看到的用轆轤在井裡絞水,大多是影視劇里的情景。為了尋找即將被歷史塵封的民俗——用轆轤從井中絞水,經我們多方打聽,在我縣百里鄉古城村的吳家山還保留着一眼用於村民生活的水井。
初夏時節,我們一行幾人專程來到這裡探尋採訪。在村口,遇見幾個村民,在聽了我們的來意后,顯得很是熱情。50多歲的村民楊廣學說,他正好要到井上去絞水呢。於是,我們便幫他扛上絞水用的轆轤隨他來到不遠處的水井邊。這是位於山根下的一處台地,看上去,眼前這口水井曾經是在室內的,如今沒有了頂,只剩三根檁條橫在上邊,斷垣殘壁,幾乎沒有一點兒遮風避雨的功能了。老楊熟練地將轆轤套進黑乎乎的輪軸,用一隻鐵釘卡住,他說,如果不卡的話,在用力絞動中,轆轤會滑出,發生意外。他用連接在井繩一端的鐵鏈——俗稱“捫環”拴套一隻小水桶,這捫環大約一米多長,除了圓形環外,中間還有兩個長方形的環,便於圓形環穿過,這老楊熟練地拴套好了水桶,我們覺着像玩魔術一樣有趣,便要親自試一下,可任我們咋弄就是沒套成。看來這捫環不是誰都能隨便套得上的。為啥要用捫環拴套水桶,是因為絞水時水桶浸泡在水中,時間久了,用繩子的話,就會霉變發腐變得不牢固,同時繩子弄濕了也不易解開取下水桶,所以人們就發明了使用捫環。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的聰明才智,他們在生產實踐中是多麼善於發明創造啊。
老楊用捫環拴套好水桶后,把桶放入井中,利索地搬動轆轤。很快,我們便聽到了水桶進入井水中的“咕咚”聲。他晃動一下繩子后便單手抓住安在轆轤上的把柄絞起來,邊絞邊給我們介紹這口水井的歷史,顯得很輕鬆。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村民為了吃水方便,自己選址打出來的一口水井,因接近達溪河川道,深度大約五丈許,也就是十六、七米左右,屬於較淺的水井。井雖淺,但多少年來井裡的水一直沒有乾涸過,那怕是遇上乾旱少雨的年份,井中也一直有水。說話間盛滿水的桶出了井口。品嘗着絞上來的井水,猶如剛剛融化的冰雪,冰涼透骨,卻清冽甘甜,這對用久了加有漂白粉、凈化劑自來水的我們來說,頓覺眼前一亮。這來自大地深處的水,沒添加任何凈化劑,沒受到任何污染,原生態的天然純凈水,怪不得這樣清甜爽口。
老楊一邊轉動轆轤一邊介紹說,用轆轤絞水,是一項對操作安全要求極高的活兒,小孩子是不能冒這個險的,就是成年人也得格外操心,若不留神便會發生意外。早些年就因絞水中繩斷、轆轤滑脫、戲耍等造成人命事故的事時有所聞。
不到一刻鐘,老楊就從井裡絞滿了兩大桶水,挑起回家。我們了解到,其實吳家山的村民們從2012年就已用上了安全、潔凈的自來水,只是最近因修建小康住宅,工程建設中,挖掘機誤將管道挖斷,一時半會兒接不通,村民們自然就想到了村子里的這口水井來。
要說這轆轤,還真有悠久的歷史。轆轤究竟發明於何時,我們通過百度查找得知,宋代《物原》一書中有“史佚始做轆轤”這句話,史佚是周朝的史官,如果這句話屬實,那麼早在三千年前,轆轤就發明了。轆轤就是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井上打水的起重裝置,它的主要特點是省力,同時將單向用力改變為循環往複的用力方式,因而既方便又省力。一般是井深用轆轤,井淺用桔槔。這些裝置,不僅用來從井中打水,掘井時還用來掏土,從井下打撈東西等等。有關轆轤在農田灌溉上的應用,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有過記載,意思是說三十畝地中,配有井十口,並配置柳罐、轆轤和桔槔各類的打水工具。這說明當時的井灌和轆轤的使用已經很普遍。由此推斷,在北魏以前,轆轤早已製造和使用了。
轆轤在使用發展中,逐步改進成為雙轆轤,元代王楨的《農書》有記載,大概距今有六七百年的歷史。雙轆轤的構造是在轆轤上相向纏繞着兩條繩,兩條繩子總長度是井深的二倍,末端各繫上一隻桶,當其中一個桶盛上水向上提的時候,另一個空着的桶則隨之被放下,盛上水往上提的桶剛出井口,下放的空桶也正好到井底,這樣交替上下打水,除了能節省時間外,還可利用下放空桶自重,節省力氣,絞水的功效自然更高了。
順便給您介紹一下前邊提到的桔槔。這是一種利用槓桿原理取水的簡單機械,適用於淺井。一根斜桿和一根橫杆用繩索連接,橫杆前端用繩系一隻桶,後端系一配重物。取水時可將前端按下,桶里盛滿水后,藉助配重,只要用較小的力水桶就上來了。前幾年在縣城川道的農田裡還能時常看到,農民澆灌大多用的是這種形式。從名稱即可看出,它源自我國東南地區。
隨着現代文明和工業化,古老的勞作方式早已改變。電水泵的誕生,自來水的應用,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發展,然而,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發明的轆轤絞水面臨徹底退出現代人的生產生活舞台,但這一傳統的勞動技藝曾給人們帶來的快捷方便等諸多實用價值,必將成為我們鄉土文化中最有分量的歷史記憶。
2014年5月26日
相關範文
- ·我家的轆轤井
- ·轆轤井和石杵臼
- ·小轆轤一組不讓痴情此世無
- ·農曆二月,行走在靈台梁原的山村
- ·守住內心的那一方靈台明鏡
- ·靈台掠影
- ·疙瘩廟(原創)——靈台筆記之三
- ·凝固的歷史(原創)——靈台筆記之二
- ·仰望靈台
- ·靈台三寸斜雨輕風
- ·x鎮政府關於加快民俗旅遊業發展實施意
- ·民俗文化活動開幕詞
- ·民俗旅遊節歡迎晚宴祝酒辭
- ·追尋古民俗村
- ·首屆徽風民俗知識講座策劃書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4
- ·春節民俗概略簡析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30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32,三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1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3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1,二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5,二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7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14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10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25,三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15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33
- ·沙朗撈塌坎第三分卷民風、民俗6
- ·民俗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