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由“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所想到的

由“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所想到的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一次同學聚會上,有人提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話題,我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從未認真研讀過,一時也不必多言。回家翻看了《論語》后才對“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有了一點感悟,不學禮,無以立。卷首的三句話直到今天都還極有生命力。第一句話:“學而時學之,不亦說乎?”,以我之見:人要勤於學習,孜孜不倦,自己帶不走,別人搶不走的是學問,自己帶不走,別人留下的是智慧,自己能帶走,別人留得住的是功德。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想想也是,來的都是朋友,既然大家今天能相聚,就是一種緣分,又何必要分彼此?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啊,如果一個人有學問,遲早會有人賞識,即使人家還不了解你,請不要抱怨,時間會證明你是一個有涵養、談吐含蓄、喜怒不形於色的儒雅君才。

  人們的現代化生活逐漸掩蓋了傳統的文明內涵,古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人文精神永遠值得世人借鑒。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藉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佔為己有”,而今我們的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藉此把外在的生命經歷變成內在的心靈財富。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在這片古老而悠久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在政治思想上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無類”等主張。而我認為孔子學說的中心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現如今,人們只要一聽到孔夫子的名字就會為中華民族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先輩而引以為榮。

  古往今來,孔聖賢的思想和他的后儒家學派大師孟子學說的“孔孟之道”,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他們的政治主張、他們的做人道理,對生存於浮澡喧囂當今社會的人們而言又能從中領悟多少?儒家以進德養身,從“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這句蓋世名言不得不讓我反觀到了現實生活中。食物的甘苦用舌頭嘗,生活的甘苦呢,那需用心去“悟”。若不知足,慾壑難填,一個“貪”字使人永不快樂。貪是萬惡之源,因為貪,所以就貪心,貪得無厭,其實貪官的日子尤如驚弓之鳥並不好過,成天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他們為富不仁。還有一些人就是心理上的“貪”,貪念慾念害人甚深啊!放棄沉重的慾望,人應恪守“知足常樂”之理,世間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貪它何益!所謂的人之感覺由心出,人之行為有心役,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就是這個道理。生活清貧心知足,生在福中常惜福。人生本來不複雜,是我們自己把他搞複雜了,複雜的不光是人與人之間,還有理想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而使一切變複雜的,是我們無休止的慾望,因為慾望,一切得到的不再珍惜(貴),一切得不到的才是好的。人心何時懂得知足,何時才能迎來幸福。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心裡充滿着陽光的人,雖然這些人經濟條件一般,但始終能面帶微笑,安之若素,對生活充滿着激情,因為他們知足常樂,並且還樂於助人,仁義又仁厚。我對“孔孟之道”最簡單的理解就在一個“仁”上,仁慈、仁道、仁義、仁厚等等,仁義即厚道,人要有一顆仁慈的心,仁者安仁,捨出對人的關愛,得到的是別人的敬愛;捨棄自身的煩惱,想得開,得到的是心靈的自在,因為你能給予別人至少說明你比別人強,亦即一念清靜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岸。如果種下仇恨,收穫的是痛苦,只有種下恩惠,收穫的才是快樂!

  萬物之間相互依存,互即互入,人難免會受是非得失的牽絆、煩惱困惑的糾結。其實生活中應該感謝那些讓我們產生煩惱的人、事、物,因為那是在提示,驚醒、成就我們。在難過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還要前進,不要為了任何人,任何事委屈自己,記着左手牽着我們的原則,右手握着我們的心。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不要埋怨自己,要智者利仁。有智慧的人能夠認識到實行仁的好處,因而對實行仁道有利,懂得擇善而行之,真正達到仁的境界。生活的意義就是有一群彼此照應的朋友,在相聚的時候,大笑;在分開的時候,挂念;在別人面前,有彼此才知道的典故和笑話;即使有一天,終究要散落天涯。可是我們曾經,生命交匯過;曾經,光芒萬丈過;曾經,為彼此的委屈傷心過;在悲傷的時候,忍住傷心,燦爛的微笑。因為心美,生活才美,因為坦蕩,天地才廣。這就是我對“仁”與“智”的理解,也是我由“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所想到的。

您正在瀏覽: 由“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所想到的
網友評論
由“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所想到的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