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走近紹興

走近紹興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語文課本中的《三味書屋》讓我初識了紹興。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魯迅筆下的烏篷船、百草園、咸亨酒店……,王羲之筆下的會稽山、蘭亭,大禹治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歷史故事等等,讓我不斷認識了紹興。陸遊、秋瑾、蔡元培、周恩來、竺可楨、馬寅初、魯迅等耳熟能詳名人志士,更讓我對紹興有了仰視的感覺。潛滋暗長中,紹興成了我心中不算多的文化聖地之一,而苦於沒機會前往,遺憾之感漸濃。

  人到中年,有幸親臨紹興朝聖,欣喜之餘倍感慶幸,遺憾之感漸淡。春夏之交時節來到紹興,感動油然而生。友人驅車陪同,穿梭在紹興的大街小巷、鄉村阡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數不清的橋樑。到過紹興的人都會感慨江南水鄉不同時代的橋樑美不勝收,也體現出紹興濃濃的橋的文化。磚橋、木橋、石橋、鋼架橋……材質不同,造型各異,或如彩虹卧波,或如鏡中觀月,或如半月當空,或如馬蹄疾奔,橋中有橋,橋連着橋……不一而足,讓人流連忘返。走在不同風格的橋上,對古今橋樑師傅獨具匠心的構思頓生敬意。

  走進紹興,一股濃濃的文化便撲面而來。作為中國史上三大文化之一—越文化發祥地的紹興,堅韌的核心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傳說中的大禹治水、越往勾踐“卧薪嘗膽”,都是這種文化的核心體現。而一代文豪魯迅的“硬骨頭”精神更是將越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既是魯迅的“自嘲”,更是提倡一種精神,就像一陣和風吹進人們的心田,那種甘願為人民俯首的孺子牛精神,成為無數人追求的至高境界。即使走在大街上,門店招牌的書寫也多講究,書法味道濃厚、百家爭雄。早在1600餘年前,王羲之與謝安等親朋聚會於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彙集各人詩文成集,寫就著名的《蘭亭集序》,成為千百年來書法的“聖經”。從此蘭亭與鵝池成為書法愛好者慕名的“聖地”。難怪有人說紹興既是一座橋之城,又是一座書法之城。

  徜徉在魯迅故居,無論是大堂偏廳,還是書房修閣,其中的楹聯書寫剛勁蒼虯,就連魯迅的鬍鬚也是那麼的剛正不阿。魯迅祖居的西廂房、長慶寺、土谷祠、靜修庵、三味書屋等與魯迅筆下有關的遺迹,都原滋原味,古樸的家居什物,均彰顯出凝重的文化韻味。在錯綜交織的水鄉喝道上,來往穿梭的烏篷船因魯迅《社戲》中描寫而聞名天下,時至今日,在紹興星羅棋布的湖泊與河道之上,烏篷船仍是具有水鄉特色的一景,它既是紹興人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更是在如今喧囂鬧市中運輸載客、婚嫁迎親、遊覽水鄉最受青睞的交通工具。雖然船身低矮狹窄、船篷黑黑,但正因如此,才使其韻味悠長、百看不厭,讓人從心靈之中去審視它,才讓它在交通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仍然煥發出青春與活力。

  作為中華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鎮山之一的會稽山位於紹興市區東南部。這裡,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游訪至此,留下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千岩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而最有名的當屬王羲之《蘭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既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又是千古書法的名帖。更把會稽山的美與韻寫得玲瓏剔透、回味無窮。

  紹興的味濃而純、不施粉黛,我細細地品讀,越品越覺得其淡雅素顏,越品越覺得無法用字句形容,越品越覺得需要時間去品。輕輕地,我走了,遠離了烏篷船,遠離了千萬座紹興的橋,遠離了縱橫交錯的水鄉河道,遠離了大禹陵、會稽山,遠離了紹興黃酒,遠離了孔乙己的茴香豆……但在歸途中,縈繞在腦中不絕的紹興風景人文,我突然之間覺得其實我與紹興走得更近了。

您正在瀏覽: 走近紹興
網友評論
走近紹興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