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孔學堂見聞記

孔學堂見聞記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攬時光之匆匆,品歲月之靜好,觀四季之華美,感人生之百味。

  ——題記

  立秋之初,夏季的炎熱並未有絲毫退去之勢,然為了能一睹貫耳久矣的孔學堂之風采,我們還是起了個大早,想來古時求學的秀才學子也就是如此吧,不論嚴寒酷暑,但凡念着學堂、懼着先生、惦記着父母妻兒的守望,都是這般聞雞起舞、鑿壁借光的求學光景。

  大約兩個鐘頭的車程,我們從喧鬧的都市街道抵達了清雅幽靜、書韻墨香的孔學堂。

  遙遙望去,但見目及的遠處青山依依,近前碧荷綠水縈繞山體徐徐蜿蜒開去,把整座孔學堂置身於青山綠水的畫卷之中,彷彿一處穿梭了千年時空的世外桃源,避開了俗世的紛擾,遠離了人間的喧囂,有的只有古來聖賢的諄諄耳語和學子們的朗朗頌音。

  在垂柳扶風、碧波粼粼的相依相伴中,沿着一座石拱橋踱步前行,不知不覺間,便到了孔學堂的正門,上書“儒星門”三字,厚重而莊嚴。其後,便是孔聖人的石像,正拱手而立,目光和藹慈祥地看着來此求學的人們,不知他會不會為他的學識和思想能綿延至今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呢?我想大凡聖人都是淡泊明志、不逐名利的吧,但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便是將自己的理念和理想傳播開去,去給世人一盞明燈,去給人間一點希望,去給天下一點智慧,這大概就是孔老夫子所言之“經世”了。

  進得孔學堂,正中飛檐斗拱、端莊巍峨的為“大成殿”,殿前兩側各置一口方鼎、元鼎,象徵天圓地方,乾坤大勢,暗含宇宙之機,皆藏於智;左右各設“明倫堂”、“儒學館”兩個講堂,定期會有名師鴻儒來此傳道解惑,也總有好學求知的人們前來切磋求學。我看開課時間尚早,便信步走上明倫堂來。明倫堂大約三十平米,朱漆石柱撐起實木的古樸屋頂,地面是青石板鋪就,堂上花梨木的桌椅,是先生授課時所用,堂下設三十二個石凳,我坐下來,看着一米陽光透過學堂后斑駁的樹影斜斜地灑下,那一刻,仿若置身於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先生,手握竹簡書卷,微微側耳聆聽着學生的疑惑,繼而手捻長髯,微笑而應,雖世間戰火狼煙綿綿不休,然這一處子問我答的課堂依然靜好若初。

  儒學堂內大多是孩子們的字畫,年齡大多在6-12歲之間,那些書寫於半尺熟宣之上略顯稚嫩的手筆,隨風輕擺,它們似乎是告訴我們,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傳遞着國學的精粹和智慧,也傳承着中華民族民族的希望和強大,它們在這小小的學堂之內,發出的,是一個時代的吶喊,昭示的,是一個民族的未來。也同時傳遞給我們一個信息,只要一個民族的文化不死,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

  儒學堂后是一個小博物館,描繪的是孔子一生的際遇和貢獻。我認為,孔子所論之儒學,其實並不是只有一家之言的單純學術,而是一部教育史,他不僅傳遞給人們自己的學識,更重要的,是一個教會人們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思考,進而又如何為人師表,最後到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過程。從“為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到“父母唯其疾之憂”,整部《論語》,無不是以淺顯易懂的哲理來告訴人們如何學習,如何為人,如何處世,這些道理,讓人讀來既不生硬也不教條,反而是清新而靜美,樸實而溫暖。

  而孔學堂向我們昭示的,並不僅僅是儒學的經典,它的真諦在於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普及與傳承,它以溫文爾雅、莊嚴神聖的氣勢,散發著它無窮的知性魅力。

您正在瀏覽: 孔學堂見聞記
網友評論
孔學堂見聞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