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生生之道

生生之道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讓生命之花在該老去時老去,在不該凋零的時候,盡情盛放 -- 題記

  中國人的祖宗將醫學定義為生生之道,整個中醫學說就是廣義的養生學,養生文化在中國的源遠流長由此可見一斑。談起養生我算不得行家,更談不上專家,只是略曉一二,夠應付家人日常起居而已。如果從開始注意身體健康開始算起,想來也有七八年時間了。像我如此30歲出頭就開始保養身體的人不多,世上沒有無故的緣起,是因為自幼體弱多病,乾乾瘦瘦,加之青春時期多情善感,不曾珍惜自己,故始終像未長開的花朵,未曾有怒放的瞬間。20幾歲經歷着小病不斷的困擾,30幾歲時就開始腰酸背痛,一天突然就痛得不能站立,使我不得不面對健康的問題。

  後來母親的去世使我更加感受到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健康和生命猶如手中的空氣,讓我感到無力而毫無控制感。幾年後母親的悲劇再次在父親身上上演,父親是非常相信科學的老人家,不吸煙,不喝酒,每天晨起鍛煉身體,幾乎按着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食譜飲食,每年一次體檢,各項指標都非常健康。但就是這樣鮮活的生命,卻在一夜之間被確診為不治之症。醫學的回天無力再次打擊了我殘存不多的信心,現代醫學的發達挽留不住我父母的生命,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也阻止不了病魔的悄然襲擊,保障不了家人的健康。

  我們可以掌控我們的事業,家庭,生活,卻對健康絲毫沒有掌控能力。常常聽到身邊的人,突然之間就被查出得了絕症,然後做手術失去自己部分的身體,然後再複發再手術,直至離去。我們今天的生活幸福滿滿,卻不知哪一天會被突來的病魔奪去。悲劇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上演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和焦慮。

  對健康極度的不確定感,迫使我開始研讀一些中醫典籍。我想搞清楚疾病發病的源頭在哪裡,多年從事質量工作的我深知預防的重要性,頭痛醫頭的西方醫學在這方面是愛莫能助的。開始時讀一些通俗的養生和醫學書籍,從飲食到疾病的發病原理,後來研究一點經絡,再後來讀一些臟腑之間的相生相剋,流轉運化的中醫理論,然後融會貫通,邊學邊實踐,居然卓見成效。我的臉色越來越紅潤,精力越來越旺盛,對自己健康的掌控感越來越強,人也越來越自信。遲開的花朵一經怒放,確也可以如夏花般馥郁。30歲之前我是瘦小的醜小鴨,從來不曾也不奢望被稱為美女,年近不惑之時屢被稱為美女卻有着更多的不適,美不是我追求的,那隻不過是我追求健康的副產品。

  同學聚會時,或滿頭華髮,或臉色如蠟,生活的壓力和歲月的滄桑,凌厲地刻在我們這群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臉上,一覽無餘。只是我還白裡透紅,光鮮得猶如剝了殼的雞蛋。少年就好色的男同學不禁納悶,當年怎麼還有我這個漏網之魚。還有疼老婆的,死活纏着我問用什麼牌子的化妝品,下次聚會一定把我衛生間里廉價的化妝品拍下來,免了許多的口舌。面對眾多的問題,我只能回答:我養生。我很難說清楚如何得來如此容顏,那是常年堅持和多年積累的結果,也許他們早已忘記我醜小鴨時乾癟的模樣,沒有天生的麗質,我純屬後天養成,但這養成的過程中曾經歷的辛酸、學習、嘗試與堅持,又怎是幾句話能夠說的清楚呢。

  我無意炫耀自己的容顏,再美麗的容顏也會如花瓣般隨風而去。我也不是養生專家,不會教大家養生秘籍或什麼駐顏之術。最恨那些一知半解卻自稱養生專家的人。在電視上做節目,通過科學檢測分析得出結論,平時我們煲的各種養生湯,不如自來水的營養成分高,喝湯不如喝自來水。自小喝着媽媽煲的湯長大的兒子,看了之後對媽媽的飲食觀點提出強烈質疑,堅持媽媽不是專家,是錯的。為了扭轉他的這一想法,我曉之以理地給他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只有知道了還有自己不知道的領域才叫“是知也”。在西方科學尚未啟蒙的5000多年前,中國人的祖先便已嘗百草,懂得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道理,便已曉得了正氣內存,邪氣不侵的養生文化。我們今天所謂的維生素,鈣,蛋白質等等那時都是未知的,難道你能夠否認他們的存在嗎?主婦們遵循着世代傳統加了肉,骨,輔料,各種草藥花幾個時辰煲出的湯,竟被專家定義為不如自來水,只因為其中鈣的含量沒有自來水高。好在兒子很快明白了不知為不知的道理,自此也學會了用頭腦去聽專家的話。

  父母的早逝讓我經歷切膚之痛,並讓我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生命不僅僅是屬於自己,更屬於愛你和你愛的人,在有限的可以為親人做的事情中,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可能比其他更重要些。養生文化是中國人的傳統,福佑着華夏兒女幾千年,只是在近代的文化變革中被遺棄,失去了祖先敝護的現代人才飽受病痛的折磨。所以再忙碌也要抽時間學習一點養生知識,養生不僅可以養出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更可以養出平和的心態和性情。

  讓生命之花在該老去時老去,在不該凋零的時候,盡情盛放。微信號:Life-of-qiuyun

您正在瀏覽: 生生之道
網友評論
生生之道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