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資料——陰陽山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陰陽山:位於四川省平昌縣石埡鄉場鎮的東南側,幅員遼闊,由炮台村的重石嶺綿延至迎風村的大屋基,高險岫一帶,主要包括小罐子山,陰陽嶺,青杠梁,缸廠梁,袁家梁,彭家梁,倪家梁,學堂嶺,護官寨,印盒寨等組成,長達二十餘里。本鄉炮台,向陽,黃桷,大營,迎鳳五個村的絕大部分面積被其囊括在懷中,過去因為其山頂的中間有一條古老的官道(因2007年部分村民,社會賢達,名士自籌資金修建鄉村公路(紅軍路)而毀壞,現仍有明顯的遺迹存在),把該山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一側謂之陰山,一側謂之陽山,二者合一,故稱“陰陽山”。山上松樹最多,一年四季,松濤陣陣,雲霧繚繞。其山高,奇,陡,險,秀,兩側多險崖峭壁,多分水嶺,而由山下上山頂的道路確較少,而且比較難行。山上有塘庫六口,泉井無數。綠波蕩漾,水質甘涼清爽。山上各種野生草木花果,飛禽走獸眾多。紅岩嵌溝壁林立,曲折幽深,亂石堆積,洞穴頗多,為一些小動物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沿陰陽山一線有不少的文物古迹,如:梓橦廟大廟(文革中被毀),小梓橦廟的觀世音菩薩,土地廟,大營村的慈雲洞,向陽村的古石洞墓葬群,三清廟(文革中被毀,現有遺迹)觀音堂(文革中被毀,現有遺迹)。說陰陽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是因為當地流傳三國時,蜀國軍師諸葛亮曾經在這裡夜觀天象后,在印盒寨授印封侯於張飛命其埋伏兵于山中,打敗了司馬懿部下前來偷襲巴州的數萬大軍。(傳說歸傳說,現無確切的證據)。在陰陽山的一處石壁上曾有小楷書:“大清嘉慶元年(1796年)臘月白蓮匪亂保寧….率南江….昭齡……武舉…..春屯冠子岩戰…..匪於陰陽…..嶺”。估計是前人記載白蓮教起義事件的文字。(以前很多人都看見過,可惜的是修紅軍路時,沒有引起人重視,被毀壞掉了,真是遺憾!文字中提到的冠子岩可能就是今天的罐子山,陰陽……嶺就是陰陽山的某處地方,比如:青崗嶺)現存於小罐子山附近的一塊巨石壁上留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嘉慶二年國匪作亂甚無良痛殺生民侵我江請觀今日域中事景是皇家天下王楊學泗書”另一段文字在其左側,署名泗子書,目前不能完整辨認,有無歷史研究價值,有待於文史專家鑒定,目前應該把它保護下來。民國初年,石埡鄉境內哥老會盛行,境內的哥老會會員自稱“漢劉”或者“漢留”,本鄉老百姓戲稱他們為“漢牛”。這些會員們經常到陰陽山的密林里接頭聚會商討幫會內部事情。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徐向前,許世友,李先念帶領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江口獨立團在這裡駐軍,與國民黨四川軍閥拉鋸戰,流下了不少的真實和傳奇的故事。至今廣泛流傳於民間。有待於急時整理併發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選編(付卷)》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廖旅在佔領北山場、高冠子、印盒寨、龍台寺一帶后,便在新線構築陣地。紅軍在金華寺將孟旅擊潰后,即乘戰勝餘威,轉向高冠子、印盒寨廖旅 陣地進攻。午夜三點鐘,當面紅軍對廖旅饒團發動猛烈攻擊,一部從正面楔 入,一部從右後方迂迴包圍,與敵軍展開肉搏。此時范紹增在北山場,見勢 不佳,乃一面令廖旅嚴守主陣地帶不得後退,一面急派總預備隊包括師部直 屬特科手槍一營、衝鋒槍一連及范旅之周執經團快跑增援。黎明時,紅軍一 部已於饒團陣地茂林猛攻其背,廖旅預備隊廖團亦已全力投入戰鬥。從午前 三時開始輪番爭奪,形成拉鋸,戰至次日午後一時,紅軍以打擊敵軍之目的 已達,乃節節掩護,逐漸退去。廖旅傷亡共達一千餘人。而《中華民國陸軍二十一軍軍史》:一書中第六章:“川北圍攻”一節中有這樣的記載:廖(開孝)旅在佔領北山場、高冠子、印盒寨、龍台寺一帶后,便在新線構築陣地。紅軍在金華寺將孟(浩然)旅擊潰后,即乘戰勝餘威,轉向高冠子______左方兵團:三月十五日(系1934年)開始攻擊,范紹增令范楠煊旅進佔王家嶺后,又續向袁家坪、金華寺進攻。廖開孝旅由高冠子、印盒寨出擊,被阻於土地埡。孟浩然旅進佔八廟山後,遭到冠子山、陰陽寨紅軍的英勇抗擊,迄無進展。這充分地說明了:當時發生在陰陽山一線的戰鬥是多麼的殘酷和血腥。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由重慶,達縣等地下鄉的知識青年來到這裡紮根深山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們和本地的骨幹青年,民兵一起在山上開展練兵運動,開墾土地,栽種茶樹,把火熱的青春獻給了這座默默無聞的大山,這座大山也養育了他們,至今仍然有一些當年的知青在保持着與本地普通老百姓的聯繫。作家亦然(李寧:祖籍:本鄉向陽村六社,現居巴中市)的小說《通河無言》中提及的印盒寨就位於此山南段的迎鳳村四社,向陽村六社交界處)。當代書畫名家孫震忠(已離世)就出生於印盒寨下的迎鳳村。“綠樹青山格外斜,峻岭陡峰猿愁攀,獨立巴山不爭秀,自有神韻天地間。”是陰陽山最真實的寫照。
陰陽山區奇異景觀:
陰陽山松林和紅岩嵌:位於石埡鄉向陽村五組的陰陽山上,從石埡鄉場鎮沿紅軍路向東南方向約五公里可以步行或者乘小車,摩托可以到達。松林秀麗,岩嵌奇特。
大營村山洞:石埡鄉大營村三社,距北石路的橋河壩上,大約一公里處的陰陽山兩嶺分水澗溝下,有一自然形成的大岩洞。洞內岩石地基地勢平坦,場面寬敞,洞口開闊。洞頂亦由一巨大平整的堅固岩石騎跨在洞壁的三個側面上,構成一個較大的圓弧狀。洞內冬暖夏涼,一年四季常有涓涓細流自洞頂的山間小溝中流下,洞內也有從洞壁中浸潤出來的流水由小溝中流出。雨季時,山洪暴發,山溝中的大量流水自洞頂流下,形成壯美的瀑布景觀,回聲震耳欲聾,震響四山,為當地一大奇觀。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本村社員楊志體一家四口人,在洞內建立了木門窗,卧房,倉庫,灶台,客廳以及豬牛羊圈,還養了雞鴨鵝狗貓等在裡面。其穴居方式,遠近聞名,許多人慕名前來觀看。現洞穴完好,已無人居住。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其子結婚時,本鄉書畫名人孫震忠老先生曾為其書寫一對聯:“水簾洞外天高地闊,木門窗內家大業旺。”一度傳為佳話,廣為流傳。
陰陽山區古寨古遺迹:
西方寨:位於陰陽山陽側袁家梁不遠處,修建於何時,不得知,現有毀損殘存的寨門沒於荒草從中。
護官寨:位於向陽村六組.迎鳳村四組的山頂上,現存有明顯的寨道,寨台遺迹。
慈雲洞:位於陰陽山陽側,大營村莊偉嶺上的懸崖下,洞內塑有多尊菩薩,只有一條險峻的小道可以通達。
印盒寨:位於迎鳳村七社,向陽村六社的山樑上(張家梁),因其山樑形似印盒,山上修有古石頭寨牆而得名,現寨牆石條已被當地居民拆除用於修建房屋。
三清廟:位於向陽村五社的陰陰山上,因文革中修水庫,民兵訓練修大平壩而毀壞。
梓橦廟大廟:位於罐子山與陰陽山交界處的平壩上,文革中被拆除,廟地被劈為農田。
小梓橦廟和觀世音菩薩:位於向陽村四社,現存的小梓橦廟繫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修復的被毀古廟,原廟在文革中被毀。觀世音菩薩保持原貌至今尚存。
觀音廟(堂):位於向陽村三社(今向陽村小學校)文革中被毀,現有殘存遺迹。其廟建於清朝末年,廟周圍原有七座巨大的石頭,傳說魯班夜吆七肥豬至此,突然雞鳴狗叫,天將放亮,而豬不肯再走,變為石頭,從此落根於此。原觀音廟為傳統古廟建築,三間木結構瓦房,四角飛檐,房頂塑二龍戲珠,正廳兩寶瓶柱上雕刻顯眼對聯:廟堂輝煌人間靈應護眾生,慈航普渡輔良驅邪佑安康。中殿塑劉關張三佛像,左殿塑觀音慈航二像,四周有108位啊護,右殿塑佛祖藥王太上老君,解放前廟內有和尚三位,廟堂周邊有約三十畝良田歸屬廟產,作田者以四六分成供養三位念經和尚管理廟堂。每月初一十五,山前山後百里內外,進廟上香拜佛念經者絡繹不絕。香火輝煌,解放后本村小學開設於此,因幾次擴建學校,廟內設施盡毀,幾尊大佛在文革中蕩然無存,現在的向陽村小學校就是過去的觀音堂舊址。目前只有觀慈母像尚存於學校後面的樹林里。
古墳墓:陰陽山區各村分佈着大量的古墳墓,文革時被毀壞掉的不計其數,現仍存留或殘留者沒有確切的統計,現略舉如下:
趙幫榮夫婦合葬墓:位於向陽村五組的趙家,現保存完好。
趙能文夫婦合葬墓:位於向陽村五組的趙家,現保存較好。
陰陽山區近代名望人士:
李寧:向陽村人,當代知名作家,曾發表過多部散文,詩歌選集,代表作小說《通河無言》現居巴中市。
孫震忠:迎鳳村人,當代著名詩畫家,已離世。
相關範文
- ·文史資料——八廟山
- ·陰陽山的傳說
- ·《勞動醫院歷史資料》讀後感
- ·陰陽界上看陰陽
- ·獻給杜甫————————寫於2012
- ·撰寫求職資料前 先搜集公司資料
- ·代擬文史會議發言稿
- ·文史哲藝知識競賽策劃書
- ·不靠譜的考試:自考古代文史(二)
- ·國際計量日事迹材料—提高關口計量準確
- ·世界計量日經驗材料—強化計量基礎管理
- ·國際計量日經驗材料—節能降耗計量管理
- ·國際計量日經驗交流材料—消費者維護心
- ·聽小提琴曲《夕陽山頂》有感
- ·陽山行
- ·陽山的桃花,醉了我的心
- ·美景看漳縣流連忘返遮陽山
- ·太陽山雨行
- ·我想起了歐陽山《三家巷》的故事
- ·應被載入史冊的的一天——————學校
- ·陰陽太極壺
- ·[徵文】思念在陰陽相隔間蔓延
- ·破相思《陰陽界》
- ·《陰陽兩隔》八十四集
- ·陰陽冕—守望
- ·《陰陽人鬼》
- ·陰陽相通
- ·太極陰陽起無極
- ·陰陽槌
- ·再見,亦是陰陽相隔
- ·陰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