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真命天子”來於祭天

“真命天子”來於祭天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pp958

  作為北京的象徵,天壇屹立在北京正陽門外,永定門內大街路東。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地方。出於農業社會對自然力的敬畏,人們對“天”的敬仰得誠恐誠惶,天能興邦亡國,天能予人禍福,天命可畏,天命不可違,天就是主宰萬物的神聖。歷代統治者利用人們的這種敬畏心理,自詡“天子”,藉著天的名義狐假虎威,順理成章地穩操主宰人間一切的權柄,於是敬天成了維繫封建統治的重要支柱,“福壽恆昌”而“江山萬年”。“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君權神授”,皇帝對天稱臣,祭天只能是皇帝的“專利”,成為國家政治倫理中不可或缺的大典,或者說,祭天成了封建王朝政權合法的標誌,天壇也正式成為政權與神權相結合的象徵。“國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在中國,任何一個帝王登基,第一紙詔書就是頒年號,定正朔,第一件大事就是登壇祭天,取得“天”的認可,用“天命攸歸”,“天下所望”的鬼話蒙蔽天下、穩定政局。這一程式,不僅歷代漢族帝王津津樂道,就是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也都照抄不誤。金人原有重五、中元、重九“拜天射柳”的習俗,而一旦入主中原,立即改弦易轍,建壇拜天。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唯恐人家議論“來路不正”,遷都北京后也急着建壇祭天,偽借天意,標榜自己才是“真命天子”。

  “敬天法祖”啟始於周朝,祭天大典的儀制始出周公之手,那一套頗為複雜的儀式神秘莫測,到西漢末年才最終確定下來。出於凸顯皇帝“天之驕子”的正統地位,祭天大典確立了天(皇天上帝)的至高無上的權威,而那些在歷史上受人尊崇、但不是皇帝“本家”的五帝(蒼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則變成了皇天上帝的屬神,比皇帝又遜了一等。設壇祭天始於西漢,漢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時,在長安南郊正式設立圜丘祭天。後來的歷代統治者沿襲此制,都在京城的南郊建立圜丘祭天直至清末。

  祭天的種類也很多,一種是季節性常祀,分為孟春祈谷,孟夏大雩,季秋大享明堂;二是皇帝於冬至在圜丘舉行的南郊大禮;最為隆重的是在泰山舉行的封禪大典。封禪大典始於漢高祖劉邦,但因興師動眾、破用糜費,後世因循者為數不多。最正統、最常規的祭天則是郊祀。明清時的郊祀每年三次都由皇帝在天壇親自主持。天壇祭祀並非僅僅限於祭天,它兼有祈谷和祈雨的功能。每年正月上辛日要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禱告上天保佑五穀豐登;四月吉日在圜丘壇舉行雩禮,為百穀祈求膏雨;而每年冬至日則在圜丘壇舉行告祀禮,稟告上天五穀業已豐登,主祭皇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河晏海清,國祚永盛,江山萬代”。祭天祈福自然只是封建帝王家天下的一廂情願。儘管明朝有13位皇帝、清朝有9位皇帝都在這裡虔誠祭祀過,但最終也逃脫不了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宣統皇帝宣詔遜位的歷史嘲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欺世盜名的雕蟲小技只能蒙蔽一時,螳臂焉能擋車?

  ※作者:sunmg※

您正在瀏覽: “真命天子”來於祭天
網友評論
“真命天子”來於祭天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