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盒隨想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得得9
餅盒隨想
中秋節過去三個多月了,吃過月餅的盒子還在那兒保存着。確實精美,捨不得撂的。也不知道送的人花了多少錢,聽說好的要幾百元呢!我是個普通的人,沒有人送那麼貴的月餅。送來的怕也至少得個百把塊。我就想着,是不是盒子越漂亮月餅就越好呢?非也!當初吃的時候,沒有一盒給人以驚喜,決沒有當年那水晶、點心、酥餃、天鵝蛋之類的本地貨給人留下的甜、酥、綿的美味。這天門口有收破爛的吆喝聲,老伴不假思索地把那些漂亮的盒子提溜出去。我笑道,人家是收破爛的呀?老伴知我的意思,說這可不就是些破爛嗎,留下能做啥?
當垃圾賣了即確可惜?
盒面印刷精美,或古色古香,或詩情畫意,或親情依依,若真是件藝術品,怕是很值幾個錢的。只可惜畫在裝月餅的盒子上,吃的人並不在意。盒內里三層外三層。月餅用一層油紙裹着,油紙外是硬點的塑料殼盒,月餅一個一個的擺放在殼盒裡。殼盒裝在包裝盒裡。包裝盒又有一個漂亮的套兒。套上還有個罩。不管從工藝還是從工序來說,都是值得珍惜的。
十多套盒子,收破爛的一稱,說5公斤,給2塊5毛錢。我責怪老伴,給人家算了。哎嗨,那收破爛的說,我也不是要飯的,白給我還不要呢!
都是這月餅盒鬧的,讓人不愉快了不是。
想着過去送月餅多簡單,就是到鋪子里現稱現包,一張麻紙而已;要講究點的,就是包好后再裹上一層馬糞紙,上面蓋張粉蓮紙,紙上貼個紅貼子,印着酥餃、水晶餅、天鵝蛋之類的名稱和產地,然後用根紙繩十字交兒一紮,看起來四棱見線,古樸典雅。就這簡單的包裝,一點兒撂的也沒有。吃了月餅,婆娘家的趕緊把馬糞紙收拾了,說是鉸鞋樣要用的;小孩稀罕那張白紙,拿去寫字。滲油了的麻紙,搭鍋時可以點火。物盡其用到了極點。過去人把月餅叫點心,還真是一點心呢,一點一滴都在心上。
富平有兩樣很馳名的土特產,一是流曲的瓊鍋,二是莊裡的合兒柿餅。記得小時候我們那兒每年過冬至會,就有推着爬山虎車賣瓊鍋的。車上放着一個大蒲籃,裡頭裝着瓊鍋,有買主來,也是現稱現包。也有順手拿出一根來,走着吃着,給人一種豪豪爽爽的感覺。晚上有社戲,蒲籃邊上插着一盞燈籠,吆喝着賣。自古道,有賣啥的就有買啥的,戲檯子底下的瓊鍋生意很不錯的。常常是連包也不用包的,三幾個人一灘,看着戲吃着糖,美滋滋的。
再說柿餅,本就原始的生態式的加工,靠太陽曬得失了水分,由人一個一個地用手去捏,兩個一合地壓進缸里潮霜,之後便成了成品。過去鄉下人把它當做口味東西,不太精心於包裝,隨便拿張甚至是小孩寫過的仿紙裹住便是了。當然走親訪友也當禮品,充其量包張白紙而已。
在過去那種沒有廣告不善包裝的年代,不管啥食品靠的是地方特色和產品質量。所謂地方特色,即“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桔”的那種絕無僅有,而質量則是地道越實越好,講究的就是順手便吃。而且也變於“先嘗后買”,敢說“童叟無欺”的硬話。
所以我真不明白現在食品包裝越來越超乎豪華取意者何?用本末倒置去說倒恰如其分。是賣食品呢還是賣包裝?是弄虛作假呢還是巧取廣告效應?是虛張聲勢變土為洋呢還是讓鄉俗為裝風雅派上用場?或許言辭過重,但不知推崇包裝與誰大有好處?如果說這也是一個經營渠道的話,那造成滿社會的如此浪費,該讓誰買單呢?
(2012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