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頭台八里有圍子

頭台八里有圍子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小景

  頭台八里有圍子

  王正人

  了解肇源縣頭台鎮的人都知道,在頭台鎮政府周邊有這樣幾個村:東大、革新、勞動、仁和堡。這四個村距離頭台鎮政府所在地正好八華里的路程,是政府有意規劃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2011年秋,我採訪了當地一位站人後裔,他叫張紹勛,今年76歲,他的家譜上的一世先祖是張永盛、張永泰,哥倆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立頭台驛站時,從塔哈爾站調撥來的。一同來到頭台站的還有來自塔拉哈驛站的王永福、王永寧、王永太三兄弟,來自吉林寧年驛站的楊氏四兄弟及一位李氏兄弟,共計十人。張紹勛是張永盛、張永泰的第十二代孫,老人雖近八十高齡,但身體狀況很好,耳不聾眼不花,說話語音響亮清晰。據老人講,當時站人受清廷管制十分嚴格,地位極低,不許出遠門,不許當地的人通婚等。《黑龍江省志》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決定在吉林至璦琿的1340里驛路上設置19處驛站,每驛站壯丁撥什庫30人,馬20匹、牛30頭。”可見,站丁的身份和馬牛相等同。清廷還為站丁規定了“三不準”,即不準當官、不準科考、不準離開驛站。站丁不掙薪水只是發給少量的官糧,為了能在站丁身上節約更多的糧食,清廷允許站丁在驛站八里範圍內開荒種地,自給自足,所開之地稱之謂“站丁地”,可不納地租,從此,站丁開始了“開荒占草”的生活。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東北改革官職,裁撤將軍署,創建東北三省,郭后旗境內的個驛站歸肇州直隸廳管理,在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各站站丁改歸民籍,並設文報局以代驛道”的奏請下,光緒三十四年(1908)驛站土地全部升科,建立文報局,驛站撤銷,站丁還籍於民,從此站丁變為站人,站丁“劃地為牢”的生活正式結束。站丁以驛站為中心八里開墾的土地成為站丁還籍於民的生活出路,一些能吃苦有頭腦的站丁及站丁的後裔們不斷開拓土地,大面積種植農作物,並開始雇傭長短工,逐步形成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站丁王永福的第十代孫王毓恆就是典型的代表。

  為了保護莊稼,防範鬍子搶糧食和偷盜,他們在地里搭建地窩棚,並用圍牆把地窩棚圍起來,叫做“圍子”,圍牆四角有炮台,有家丁晝夜看守。王毓恆的“東大圍子”是頭台周邊最大的圍子。家大地多的王毓恆長工就有一百多人,其生活極其奢華,有“王毓恆的母親,不吃隔夜肉”的說法。據張紹勛講,王毓恆雖是大地主,但為人和善,從不虧待下人,對待老母更是孝敬有加,所以家業才越做越大。他的東大圍子不但有炮台,圍子裡面還有用來運送糧食和物資的馬道。當時除了王毓恆的東大圍子還有楊家大圍子、楊百祿窩棚、張德富窩棚、腰窩棚,這些或窩棚或圍子也都是站人以頭台為中心八里開墾出來的地方,經過歷史的變遷,這些圍子或窩棚早已發展成為村屯了,如今的東大圍子現在叫東大村,楊百祿窩棚現在叫仁和堡,楊家大圍子現在叫革新村,腰窩棚現在叫勞動村……

  歷史改變了窩棚圍子的面貌,改變了窩棚圍子里人們的命運,卻改變不了站人八里之內開荒的距離。

  秋天的莊稼格外着人喜愛,可以說,如今的農民個個是“地主”,只是再也不用圍牆鳥槍大炮保護莊稼了。

您正在瀏覽: 頭台八里有圍子
網友評論
頭台八里有圍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