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小說 > 精彩小小說 > 孩提年味回憶——做糰子

孩提年味回憶——做糰子

手機:M版  分類:精彩小小說  編輯:pp958

  在阿全的記憶里,孩提時過年最快樂、讓小夥伴們最期盼的日子,莫過於正月前的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看着大人把眾多的年貨拿回來,看着自己的新衣服拿回來,還有平時很少看到的糖果、糕點、瓜子、花生等買回來,又是去暴炒米、暴蠶豆,又是幫助大人去排隊買年貨,心中多了一份塌塌實實的期盼,就要過年了。

  在阿全江南故鄉,那個盛產陶瓷的丁山窯場上,最讓孩子們期待、最熱鬧的年味場面莫過於做糰子的這一天。這糯米糰子對於生活在陶瓷窯場上的人們來說,不光是來年討個好口采“團團圓圓”,實際上它是窯工們在節前節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主食,做好了的糰子,三班倒的窯工不管是白班的早飯,中班的晚飯,還是夜班的夜宵,都會帶八個或者十個糰子,方便、實在,還經餓;對於孩子們來說,糰子里不同的餡心,就是一個很大的誘惑。“糰子做好,年就要來了,糰子吃過,人就年飽了”這是一句傳了百年的老話。

  做糰子的前一天,必須要把所有的糰子餡心準備好的。一般的人家,主要是菜肉餡,細沙餡,甜油酥、咸油酥等。這菜肉餡是主打餡,做起來是很講究的,一般選肉用的是前腿肉,因為前腿肉嫩,肥瘦適中;所配的菜就是太湖邊瀆上的黑塔菜,因這塔菜菜質偏硬,經得起蒸、煮,做的餡更經得起較長時間的儲藏而不易變質。那時候糰子做的多,常常是一大盆的菜肉餡,一個大人在家從豬腿去骨去皮、垛餡,乍菜,下料和餡等得整整忙一下午;花色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做一些其它的菜餡,如:蘿蔔絲肉餡、白菜肉餡等;細沙餡就是把紅赤豆煮爛,去皮,然後加糖熬制,講究的人家會加一些八月份蜜制的桂花,到時吃起來味道更別緻;兩種甜、咸油酥餡主要用料是豬板油,甜的主要是加入花生末、蜜桂花,少許米粉與處理好的生板油,在一起揉均勻,然後撮成一個個拇指大小適合的小圓球待用;鹹的就不加桂花了,而是加一些炒熟了的黑芝麻。

  到做糰子的這一天,是最熱鬧的,周邊幾家的鄰居主婦肯定是要來幫忙的,有時還會有母親一起工作的阿姨會來,這時最看得出一個人家的人緣,人緣好的幫忙的人很多,很熱鬧;人緣差一點的就少有人幫忙了,冷冷清清的。

  和米粉是做糰子中最辛苦吃力的活,一般會有一個男工勝任,在阿全的記憶里,從記事起,家裡做糰子和粉一直是大姐夫的專利,快四十年了,近幾年還是他,其中有幾年是阿全替代了他。和粉非但是力氣活,還很講究。首先沖粉的水必須是100度的開水,把事前準備好適量的米粉放在一個盆里,沖入適量的開水,抓一把竹筷,在粉中攪拌,盡量使生粉與開水攪拌均勻,憑經驗判斷是否合適,到不湯手時,開始下手揉,在揉的過程中,根據干或爛再適量加少許生粉,在盆中揉好變成一個米粉團團后,再交給圍座在一個大竹蓖周圍的女人們,她們中的一個主手會把米粉團團稍加揉搓后,搓成一個長條狀,再把它分成一寸長短的球球分給大家,幾個女人就一邊得老話一邊做糰子。

  做糰子別看簡單,最能看出一個女人手的靈巧與心的細緻,同樣一個米粉球,在手中搓捏,先是做成一個小喇叭口形狀的模子,再放入餡,再慢慢收口。心細的在收口的過程中,會一點點收攏,最後正好全部收住,不擠出一點餡,再反過來左手掌托底,右手成半圓狀,輕輕地搓幾下,一個平底圓頭的糰子就大功告成;手法粗糙的,在收口時不是把餡擠出來,就是收口后米粉會形成一個乳頭狀多餘物,這還不算,稍精細一點的還會把這多餘的乳頭捏下來放入下一個粉球中再做,粗心的就用拇指一按,按入糰子的底部,這樣就做成了厚底糰子。一般做糰子的順序總是先做白色的菜肉餡,再做綠苴頭的,還有紅的,最後會做幾條多彩的年糕。

  女人們唧唧喳喳、歡快地在做着,負責燒火的就得準備灶台上的事情了。在阿全的記憶里,父親平時家裡的家務活是從來不問的,但到了年夜忙過年,還是要做幾件重要的事情的。做糰子的時候,垛肉餡一定是他做,一個垛餡確實是個力氣活,再則下料又是個精細活,父親放鹽一勺准。還有就是灶台蒸糰子燒火,一定是他負責,老人們常說蒸糰子的火燒的旺不旺,來年就是發不發,其實這只是一個美好的祝願。但蒸糰子的火候掌握的好壞,確實影響蒸糰子的質量,火一會旺,一會小,糰子不是夾生,就是瓷下去,所以父親總是親自負責燒火,早早準備好硬柴、木片,保險起見還會備一個鬧鐘在邊上掌握時間。

  這邊做糰子的娘子軍團,一邊做糰子常常會一邊開起玩笑,陶瓷窯場上“扒灰公公”永遠是開不盡,說不完的話題,而且平時最嚴肅的人,這時候也總是笑嘻嘻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平時家裡,包括鄰居聽到他的聲音就不大吭聲,很威嚴,但今天就可以開玩笑。不知是誰帶的頭:“扒灰公公”火燒的旺不旺啊,灶堂扒扒空... ...父親那邊回答:旺、旺、旺。其實也是討個彩頭。這時就可以把做好的糰子裝籠上屜了。

  這第一籠糰子蒸好下屜,是要請做糰子的人嘗鮮的。一來人家來幫忙,主人表示客氣,二來自己家裡人忙了一下午,手裡的活不知道要到什麼時間好,晚飯是肯定不會再做了,三是小孩子早就把眼睛望穿了,再是第一籠一般是為了掌握時間,在蒸的時間上總會出點頭,糰子一般會瓷一點,所以盡量讓大家吃掉。這時候吃的人會誇主家的糰子好:一個說這餡真的很鮮,咸談正好;另一個會說,這米粉糯老,絕細發的。多是好話,這也是長年傳下來的規矩,到阿全的母親、姐姐去幫別人家做糰子,也會這麼說。

  到第二籠下來,阿全和哥哥的活來了,就是要對着糰子用一丙芭蕉扇扇糰子,要把糰子扇得發亮,再在糰子頂上用洋紅點上“紅鼻頭”,圖個喜慶。這個活阿全與最小的哥哥常常會搶着干,雖然累一點,但有一個便利,就是隨時可以吃糰子,而且是想吃什麼餡的就吃什麼,這一天只要你吃的下,大人是不會管你的,所以常常會把人吃撐,導致消化不良,再讓大人罵:活該,讓你嘴饞貪吃。

  做到最後,餡包着差不多了,母親總會把剩下的紅、綠、白米粉團,再做成幾塊長方形的年糕,取個吉利。

  做好糰子后,幫忙的人回去了,父母親得忙到很晚,把所有的糰子蒸好后,還得把準備過年的咸豬頭、咸雞、咸鴨等過年菜放到火力正旺的灶台鍋里燉,什麼時候弄好,阿全總是堅持不到結束的,眼皮打架,呼呼睡去了。到第二天起來,看到的糰子,已經兩個一對,屁股對屁股沾在了一起,上千個糰子紅紅綠綠,白白粉粉地瞬是好看!

  (作者 江蘇宜興 趙建全)

您正在瀏覽: 孩提年味回憶——做糰子
網友評論
孩提年味回憶——做糰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