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活着余華讀後感

活着余華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活着余華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活着

  篇一:活着余華讀後感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了余華的《活着》。我字字不漏,把書里的每一個感情都儘可能的看清楚。而我,始終不夠深沉,只能通過眼淚來宣洩我的共鳴,以及對命運的感慨。

  看到最後,我深深佩服於福貴對待生命的態度。沒有看過過程,就不會懂他經歷了什麼。

  在書的中間部分,我為每一個淳樸、善良生命不應該地離去傷心抽噎。有慶熱情地獻血,卻被無情地抽死;苦命的鳳霞,剛在為她終得嫁一真心之人欣慰、舒心之時,卻又不情願地看着她為新生兒的降臨而逝去;最善良的家珍,永遠都懷着那最柔軟的心,為家人無私地付出,最後,實是被累得死去;中途成為徐家女婿的二喜,一個偏頭男人,同是苦命的人,同樣也逃不出命運的安排;還有最讓人憐愛的苦根,他的死,最是讓人痛心的難以接受……

  每一個人都是那麼鮮活地存在過,他們就想簡單地活着,他們其實早參透了人生最基本而又最深刻的哲理。他們勤勞能幹,為了活下去堅強地支撐着。即使貧窮,即使病痛,他們也從未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

  看過《活着》,就等於經歷了好幾場人生的急劇悲痛。每一場,都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親身跨越痛苦,無疑是艱難的。但是,跨越了,也就解脫了。而最虐人的,其實是那一直駐足在旁的作為旁觀者的痛苦。是的,我說的就是福生。我甚至無法想象他最後怎麼還能和他那命名為“福生”的老牛談起有慶、二喜、家珍、鳳霞以及苦根。他的“玩笑”,在我看來,無疑是一次又一次地揭開那足以讓人血流不止的瘡疤。可是,他確實這麼做了,並且笑聲實為爽朗。以往的苦痛與現在簡單的豁朗對比,再看看每一個真實卻又已去的人,或許,這就是《活着》的寓意所在吧。

  回到我的現實,分明覺得我確實離他們好遠,可是,那些人物着實給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共鳴。當我看到鳳霞被送走時,看到福生背着有慶的屍體在夜裡泣不成聲時,看到二喜死前發出所有氣力呼喊自己兒子名字時,看到苦根因為平時難得吃豆子而撐死時……其實還有許多我說不完的情景讓我哭到沙啞。彷彿我就在書中,我就是福生,我就目睹着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福生哭過的地方,我哭了;他沒有流淚的地方,我也哽咽了。我沒有他那麼堅強,但是,我是那麼真切的體會到他的悲傷。

  這本書的主題,不是要我們體味人間悲苦,而是從作者的字裡行間看到“活着”。無論如何,活着便就成就了一切。活着,着實需要勇氣和毅力,需要懂得順其自然,繼續下去。人生,不是一場童話,它現實地讓我們經歷種種的喜怒哀樂,甚至於只有悲憤和哀怒。但是,只要活着。活着,我們就應如期地睜開眼去迎接朝陽;活着,我們就應順應地呼吸空氣中的每一方氧氣。只要活着,就不要放棄自己。

  篇二:活着余華讀後感

  看完《活着》,整個人沉浸於福貴的坎坷生活。活着!我想說,怎麼樣算活着?!

  書中主要內容,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裡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

  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篇三:活着余華讀後感

  記得某人說過:一個人要對自己整個人生的目的有明確而堅定的認識,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活着,這是一件極難的事。

  因為極難,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我在看到余華的小說《活着》時,便急迫地讀完。

  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一種冷靜、平常的筆調,娓娓述說福貴老人並不平常的一生。

  在福貴還是一個闊少時,他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間由闊少爺變成一名不文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死於由老宅遷入茅屋的當天。破敗以前的福貴不懂得傷心,破敗之後的福貴卻沒有資格傷心了。因為他成了佃戶,佃種着曾經屬於自己的五畝田地。此後的日子,他經歷了戰爭,被抓壯丁到戰場而死裡逃生;經歷了自然災害年,飽受飢餓的折磨而僥倖活命;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七歲的外孫苦根。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而他卻活着,與那頭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幸運”地活着。

  “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覺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余華語

  “坐在我對面的這位老人,用這樣的語氣談論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內心湧上一股難言的溫情,彷彿是一片青草在風中搖曳,我看到寧靜在遙遠處波動。”——小說中的描述。

  作者余華說:“《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視,他們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他解釋:“‘活着’,作為一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忍受,成為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着的一個必需條件。但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麼,這種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讀過《安妮日記》這本書,書的主人,年僅十三歲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為逃避納粹的迫害,同家人一起,躲避在幾間密室里,忍受着名副其實暗無天日的日子,在那種牢獄一樣的環境與低沉、緊張的氣氛中,仍然堅持讀書、記日記,她在日記中寫道:“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她能忍受的力量,來源於她心中的光明。

  沈從文先生《邊城》中的老船夫,“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親人——翠翠”,他能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的力量,來源於他肩上的責任與心中的愛。

  而生活在真實社會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忍受呢?忍受生命的艱難與痛楚,忍受生活的瑣碎與平庸,忍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並在忍受的過程中,明了活着的理由,在忍受的過程中,讓生命變得有意義。

  很欣賞余華說的一段話: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忍受並幸福地活着吧!

您正在瀏覽: 活着余華讀後感
網友評論
活着余華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