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少年不識愁滋味:我的一點“想法”(上)

少年不識愁滋味:我的一點“想法”(上)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pp958

少年不識愁滋味:我的一點“想法”(上) 標籤:我的中國夢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最美孝心少年

  1

  人活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想法。即便是一天之中,也有這樣那樣的一些不同想法。同一件事情,前夜的想法和第二天的想法也不大一樣。就拿一件煩心的事、不愉快的事、痛苦的事來說吧,第二天沉重感就減輕一些。因為心理早已經過了那一夜消沉期的逐漸過濾,有了個遲緩的“鋪墊”接受過程,相對而言就較為樂觀一些,灰濛濛的天空清晰了些,令人感到不像前一夜那樣沮喪,難過。

  走路的人,他的想法是有台自行車;騎自行車的人呢,他想換台電動車。開私家車的,他的想法是有一天換上台錚光瓦亮、盡顯身份的奔馳,無限風光又瀟洒。有了奔馳,身邊最好是再有個美女妹妹陪着街頭兜兜風,成了一點旖旎的浪漫的想法。兜風的時候,最好是讓街坊鄰居們都能看見,嘖嘖稱讚,眼中帶着羨慕和崇拜,人生就很愜意。因為孔夫子說了,富貴不歸故里,就彷彿穿着新衣服走夜路一樣,可惜了啊。如此看來,這世界上的太陽簡直是為他一個人而照耀,要不然可惜了這輛奔馳車,委屈了自己的燦爛人生。人是一種有慾望且無止境的動物,各種發明可以理解為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也可以委瑣的理解為滿足於人的不斷提升的思想需求,享受需求,以及其他種種慾望需求,譬如說成就感,等等。進化了的人思維縝密,當了科級之後的想法是升為處級;做了副手的想要抓緊扶正。人生百態,人間萬象,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不一而足。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但由於不能把自己國家的想法(意志)強加給別的國家(有納粹覆轍在先),進入二十一世紀,強權政治越來越不得人心,實在是有些遺憾。於是有先見之明的聰明的政治家,早就事先在上個世紀提出了新的遊戲規則,“沒關係,咱們各玩各的遊戲,互不干涉。規則相同的呢,我們就互相玩,互相認可。”

  這就叫做“求同存異”吧。

  玩遊戲最精明者還是首推政治家。在競技場上的單純體育競技者,還是小兒科,別看打破這個記錄,那個記錄的,但大都是非腦力競技。登高遠望之時,只能兀自令人嘆惋。

  2

  “這孩子,他開始看大書了呢。”有一天,外婆不無驚喜的對母親說。我的心裡就美滋滋的,虛榮心一下子膨脹起來(小孩子和女性。虛榮。最為強烈)。其實螞蚱大的字並不認識幾個,只是裝腔作勢,囫圇吞棗,猜着大概意思往下順罷了。就像時下有的聰明人猜着領導的意思、喜好,碼桿往上爬一樣子,孫悟空在鐵扇公主肚子里的小蟲呢。這是聰明人心中的一點靈犀。我這是在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小孩子玩的一葉障目把戲。讀的津津有味,吸引人的是故事情節。蒙朦朧朧,意境或者意義、主題思想對我而言實在是過於高深,簡直就是番文、天文呢。說來慚愧,辜負了作者的一番苦心,《西遊記》中的景物描寫幾乎都給我省略、忽略了,對不起師徒四人沿途經歷的大好河山,美好風光。當時塗炭文字卻毫不知曉,反倒得意洋洋,心安理得。全無愧疚之意,番悔之心。

  “好好學,長大了也寫部大書。”在另外一個場合,外婆這樣鼓勵我。外婆沒有文化,不識字,她所說的大書是相對於話本小人書而言的。那年月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影像,沒有卡拉OK,沒有愛情(這后一點是年紀小,還沒有衝動悸動加心動呢。但那個時代愛情是含蓄的,甜蜜中帶着躲躲閃閃,苦澀而羞澀的,沒有現如今的當街擁抱,旁若無人的接吻。這是一個連接吻都值得炫耀的時代),小人書滋潤了一代又一代兒童的性靈,打發掉了許多無聊的幻想時光。同時又增加了許多微妙的情愫,增添了更多的深深淺淺的不着邊際的幻想。物質貧瘠的時代,小人書也是難得的奢侈品,滿足於溫飽之外的一點精神需求。甚至於有些奢侈——因為願望的滿足是很有限的。幹嗎等到長大呢,意氣風發的我,像驕傲的蛤蟆那樣鼓起肚皮,迫不及待不知深淺的躲開眾人,趴在裡屋的炕沿上,拿起下學後用七分錢從供銷社新買的方格本,把鉛筆削得尖尖的,鼓起勇氣,一本正經的“寫”起小說來。

  “王二小。。。。。。”歪歪扭扭寫下幾行,自己就覺得有些不大對勁,滿腦瓜不切實際的想法就像泄了氣的氣泡,頓時破滅了。我構思的“想法”和人家小人書上故事書上的放牛娃情節一模一樣,簡直是照抄,不,抄也抄不全,差距是孫悟空的跟頭云何止十萬八千里呢。何況人家書上泛着淡淡的墨香,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一個個很精神的排成一隊隊,整齊站立着,彷彿等待着檢閱的士兵,靜候着衝鋒號角,準備和鬼子兵開戰一般。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呢,那幾行字,羞答答的醜陋的樣子,還是一堆沒有睜開眼睛的蝌蚪呢,痛苦的擠擠巴巴的在一起,很不成體統。你說我能不灰心喪氣嗎?灰心喪氣的我此後就再也沒有了虛飄飄的神氣。

  這是我小時候的一的非分想法。

您正在瀏覽: 少年不識愁滋味:我的一點“想法”(上)
網友評論
少年不識愁滋味:我的一點“想法”(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