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關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關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關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湯姆叔叔的小屋 我的中國夢

  平淡中的波折,樸素中的鋒芒

  ——關於《我的叔叔于勒》

  李夢妤

  這是一篇莫泊桑著名的的短篇小說。故事很簡單:發生在法國西北一個拮据家庭中的小插曲。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婦、于勒還有若瑟夫——也就是文中的“我”。文章通過“我”和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的途中偶遇于勒的經過和菲利普夫婦在發現於勒其實並不如想象中闊綽的反應,深刻地揭示和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純粹的金錢關係。

  讓我們看看故事是如何發展的。首先作者寫了主人公一家的拮据生活。“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這閑閑的兩筆讓讀者深刻的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況。等讀者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況,作者筆鋒一轉:“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從而巧妙的引出了故事的另一個主要人物——于勒。于勒是什麼樣的人呢?一開始他“行為不正、糟蹋錢”,“不僅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吃得一乾二淨,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於是人們按照當時的慣例,把他送到美洲去。請注意,這裡作者用了“慣例”一詞,這暗示了當時社會中人們普遍的金錢關係。後來呢?于勒來信說他賺了點錢,於是,“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每天都在盼望着于勒歸來。前後對比之強烈,人們之間以金錢維繫的親情可見一斑。再後來,因為二姐的婚事,一家人要到哲爾賽島遊玩。作者寫一家人很自然的上船、很自然的想吃牡蠣,在“自然”中一步一步慢慢地將故事推向了高潮——父親發現那個窮苦的賣牡蠣的年老水手竟然是他們日日夜夜盼望着的于勒!讀到這裡,相信每個人都會為之驚訝。可是,這種結果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最後,“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盼”、“贊”立即轉為“怕”、“躲”,讓人讀來又增添一絲失落和對當時人們金錢關係的失望。

  這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主題、複雜的情節,而是用平淡、自然地語言敘述簡單的故事。可是其中一些看似簡單的細節描寫卻尖銳的諷刺了人們的金錢關係。例如:當于勒據說賺了大錢的時候,菲利普太太說“這個好心的于勒”,“他真是個有辦法的人”;當他又成了窮光蛋的時候,這位太太馬上把他說成了“這個東西”,“這個賊”,“有辦法的人”馬上成了“決不會有出息的”。在情節發展方面,作者的筆調也是平淡的,不慌不忙地慢慢展開敘述,絲毫不見刻意的鋪墊,卻讓讀者的心無法平靜下來,一定要一口氣把這篇文章讀完不可。這兩點,是我最為欣賞的。

  總之,《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平淡而極精巧的、值得玩味的文章。

您正在瀏覽: 關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網友評論
關於《我的叔叔于勒》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