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赤壁賦讀後感

赤壁賦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赤壁賦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火燒赤壁

  篇一:赤壁賦讀後感

  蘇子前《赤壁賦》依在下看來,說明了兩點:一是對稀缺性資源,或競爭性資源,或有物權的資源,其一,不能去爭,因為或力有不逮,爭之枉然,或得罪於人,引禍上身;其二,不應去爭,或得不償失,或得而復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資源,或非稀缺性、競爭性資源,或尚未明確物權的資源,應該多而且不滅(或曰永恆),如山水與明月,你可以盡情地多看幾眼,多呼吸幾口,或者說只要你願意,簡直可以岔着搞,這是不會有什麼非異的,也不會招致怨恨的。不過值得說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競爭性和有物權的資源了,欣賞是要付費的,而且所費不低;但在宋時,大抵是free的,可以盡情享用。以此看來,我們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完全是什麼宣傳的——全面提高啊。以上兩點,很有些於世無爭、與人方便,居高臨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瀟洒!

  蘇子之《赤壁賦》,無論是從文學藝術上,還是從哲學思想上,那都擁盟擔前人的分析與誇讚已汗牛充棟了,我也沒必要狗尾續貂了,但現實生活里,是欣賞者眾,篤行者無(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賦者本人,概莫能外。難道是作為最高級、最智慧動物的人,愚鈍而不開化嗎?非也。問題的關鍵恰恰是,除了最高級、最智慧限定語之外,人就一動物(這簡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沒辦法的事)。是動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資源的,這些資源除了免費、開放性質的非稀缺性、競爭性資源之外,絕大部分都是要錢、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競爭性資源啊!明月畢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飽肚矣。這決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況,人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活得好一點!佛不是還要爭一柱香嗎?所以,即使象蘇子這樣美輪美奐之賦,大概也無法智人於既昏、救民於水火啊!

  篇二:赤壁賦讀後感

  (赤壁賦》是一篇怎樣的作品呢?初讀它的人,會為其文辭華美而打動;再讀它的人,會為其體現的哲學人生觀而打動。但假如讀者能再多一些知識,懂得運用孟子“知人論世”的方法,就會進一步為蘇東坡的人格而折服。

  寫《赤壁賦》時,蘇軾正處於他一生多次貶官生涯之初: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一些不利於百姓的措施而貶官黃州。事實上,蘇軾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黨”,蘇軾就不願加人“新黨”,並且由於新法實施中出現諸多弊病,他抗言直諫,就被貶了官。(不過,後來新黨倒台,司馬光等舊黨上場,召回蘇軾,而蘇軾又因為反對舊黨全廢新法而再度被貶?到海南食芋飲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對此作何感想。)貶了官的人應該很鬱悶啊,但是蘇軾不,他又是吟詩又是弔古,又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絲毫不以處江湖之遠為苦。(赤壁賦》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時寫下的。雖然大家現在都說這個赤壁搞錯了、真正的赤壁應該在哪兒哪兒,可蘇東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這份心情,哪裡都可以是赤壁。

  於是蘇子就這樣與客泛舟於“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赤壁之下了。風月無邊,他覺得自己彷彿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則是道家的說法。此情此境中,蘇軾既達到了“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莊子》)的境界,又有了釋家“體無”的體會。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什麼呢?聽起來像《離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就說到自己貶官的處境了,難怪客人吹洞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聲。但這並不是東坡的本意。他抒發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優郁,而不是對人生無常的悲嘆。針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的虛無的人生觀,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又令人想起(莊子·大宗師》里河伯見海神的一段。蘇軾不是沒有體會到個人的渺小,但他是將渺小的自我同於無,而通於道,與自然同化,而追其生於永恆。這樣的人生觀,是釋、道兩家人生觀的核心,有這樣的處世態度,蘇東坡才不會拘泥於個人境遇之得失,處江湖之遠而不改其樂也。

  蘇軾的身上,體現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他樂觀而不圓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處政治漩渦中而不結黨不營私,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貶滴蠻荒之地而不傷不怨,不自憐自嘆,堅持自己的道德修養。胸襟豁達,如光風界月。他身上融會貫通了儒、釋、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們現在總是說要建立知識分子的道德準則,要保持知識分子人格的獨立性,蘇軾就是最好的榜樣。只是保持獨立人格,談何容易,要做好兩邊不討好的心理準備。這就不但要有蘇軾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氣!

  篇三:赤壁賦讀後感

  這是一篇由北宋着名文學家蘇軾寫的文章。根據提示便知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變化為貫穿全文的內在線索,先寫因泛舟江上而生遺世獨立之樂,再寫聽到蕭聲嗚咽而興人生無常之悲,最後經過相互辯駁,認識歸於一致,終於“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脫。而並非是人們所認識的三國時期的赤壁。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宦海沉浮,歷經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失意時每能以適意自然達觀自解,並始終保持進取有有的精神。作為中國兩千多年的文人中,要知曠達心胸屬他最高!幾經坎坷的命運並沒有讓這個讓人永傳誦的文人失去對人生的熱愛,這也都是因為他有着曠達的情懷。任何事都能一笑而過,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瀟洒、活得自如!

  讀過蘇軾《前赤壁賦》的人都知道,文章極其優美,讓人賞心悅目,心中豁然開朗,知道原來世間萬物不可強求。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教會你如何面對生活。作者用辨證的對比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從樂---悲---樂的心理過程。

  學習了《前赤壁賦》,看到這樣一個文人的胸襟,曠達的情懷、處世的態度。讓人不禁感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應常思其一二。”我們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但是我們可以順應它的到來。對於世間萬物,雖然我們不能佔有,但是我們卻能夠享有它,猶如明月和山水風景等。試問何樂而不為呢?面對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應當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它,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您正在瀏覽: 赤壁賦讀後感
網友評論
赤壁賦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