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怎麼辦》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怎麼辦》有感
——歷史不會重複,但它押韻
陳斌
編者按:當年,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怎麼辦》啟發了列寧,寫出了同名的著名篇目《怎麼辦》。這本“生活的教科書”,對當今的進步青年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去年暑假從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玷污的》起,開始自己對俄羅斯十九世紀文學家陣列的關注。在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部分作品和傳記后,我對他驚人的對生活和內心的洞察力錯愕不已,但他對社會問題解決方案方面的思路似乎是枯竭的。或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體現靈魂苦難層面顯示出更大的成就。非常巧,我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認識也正是首先來源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傳記。兩人曾經都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成員,對俄羅斯的現實和未來充滿着激動人心的暢想,但由於各自經歷和視野的差異最終走向不同的道路。兩位人物的或明或暗的爭論展現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歷史長河中,並在傳記中反應了出來。
按照自己讀的那本不遠於10年之前出版的俄國傳記家作品,車爾尼雪夫斯基似乎顯得相當激進,但出於對當今世界整體氛圍的考量,我大概能夠體會到這裡面會有一些進步青年所感興趣的故事——顯而易見,很多先行者在帶領人民走向光明的進程中,會有不同觀點的人讓先行者的“先行”降格為“過激”。
我開始翻閱一些有關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作品,但最開始只以其為文藝家的定位看待他,只到了解到他的入獄及《怎麼辦?》的寫作。出於對列寧的“一切”興趣的興趣,這部和列寧《怎麼辦?》同名的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印記,不久瀏覽網頁時遇到北大蔣洪生老師相關的文章盛讚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這部作品是“一部鮮明的生活教科書”,這與自己不時思考的問題很切合:當代的青年,倘若有進步的理想,但仍有似乎繁雜的現實生活在煩擾着這種進步的真正實現——我們是擁有改造世界的鬥志,但卻極少有人能站在我們的這種立場上給予我們這批青年在細小的生活層面的指導。
我們的實際生存和我們的光明願景存在着一種緊張關係。我們希望社會改造,但我們卻沉陷於社會關係泥淖;我們渴求美好情誼,但我們卻迷途於家庭實際要求……難道我們,不正是最需要解決“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群體之一嗎?實際在這一層面上,車爾尼已經遠遠跨越現今所謂傳統的文藝家的定位,開始作為社會前輩的形象在我心中出現了。
所以,懷着期待兼疑慮的心態,開始閱讀《怎麼辦?》。這本書的中文譯本數人民文學出版社蔣路先生版本影響力最大,翻閱上世紀50年代版和本世紀初版,有兩點很顯著的變化。第一是譯文人名的變化,前版的人物薇拉、吉爾沙諾夫、羅普諾夫、拉赫美托夫等,在新版中改為韋拉、基爾沙諾夫、洛普諾夫、拉赫梅托夫等,並無大礙。第二則是譯本序的變化,50版的內容要今版詳實更多、感染力更充沛,彷彿前一版流淌着盈盈的對新時代的熱情謳歌,而新版則在使勁地往文藝層面限定,思考蔣路先生譯本序的變化的原因——是出版社的精簡要求,還是時代的不同需要呢?或許這裡涉及到他們文藝的專家們關於文藝“純不純”的考量,但實際上想想,現在對這樣的作品的關注確實要比《琅琊榜》少很多了。
閱讀這樣大部頭的翻譯作品並不舒服,首先在於人名的長度,其次在於語段的長度,同時你還要跟隨作者的筆觸去理解“這些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對我來說,第一遍只是讀故事罷了。整個故事的核心是三位不普通的青年,世俗家庭的女兒薇拉麵臨着母親利用她的人生進行變相的利益獲取的危險,在她自發地反抗卻無力自己掙脫時,醫學院學生羅普諾夫被設置以薇拉的弟弟的家庭教師的形象出現在她的生活中,並以假結婚的形式幫助薇拉脫離自己的痛苦境地,作為羅普諾夫的最密切的醫學院同窗,吉爾沙諾夫後來對薇拉產生了情感,因此他小心翼翼地與他們冷淡了朋友關係,但後來羅普諾夫偶然的疾病讓吉爾沙諾夫重新出現。種種因素使得這種看似俗氣的三角關係形成了,但這種關係並沒有俗氣地結束:羅普諾夫製造自殺假象並離開俄國,吉爾沙諾夫和薇拉最後走到了一起,幾年之後的羅普諾夫以另一個人的身份重新回歸,並與另一位女性卡捷林達成為親密伴侶。
這個故事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在今天的很多人而言,至多會覺得圓滿和欣慰,或許會讚美羅普諾夫,或許會嫌棄吉爾沙諾夫和薇拉。但以車爾尼所在的時代為參考系而言,車爾尼對這個故事的闡釋令人歡愉異常。他沒有陷入面對社會困頓只是反映黑暗卻不指出光明的境地,而是刻畫了當時出現的“新人”的幾個代表。他認為時代的”惡“是有區分的,有些”惡“里會產生出”善“,在當時的俄國里,已經出現新的體現着時代進步要求的人們,而他恰恰就熟悉很多這樣的青年。這些青年有什麼特點呢?首先,按照車爾尼的筆調,他們都是利己主義者而且他們自己非常明確自己是利己主義者:羅普諾夫之所以幫助薇拉,內心的深層原因是喜歡她;吉爾沙諾夫之所以最開始疏遠薇拉和羅普諾夫,內心的深層原因是逃避影響別人生活的痛苦(在他而言這似乎體現他的高尚並且他為此感到自己精神上的滿足);薇拉在文中是逐漸成長的形象,她對自己的內在情感追求逐漸成熟的認識,最終導致她選擇吉爾沙諾夫,這也是利己主義的選擇。但他們的利己主義是一種“合理的利己主義”,他們竭力希望達到“利己”和其他方面的協調,並因為在實際中時常苦於協調而焦慮,這一點明顯地體現在三角關係的處理上——既追求自己的願望,又不希望別人受苦楚。但是這種觀念,在更高的層面上還有更博大的意味——作為社會變革者,他的行為也不能被認為是其高尚無私的證據,而只能說明他這樣做,是因為這樣做產生的對社會以至於對自己的好處讓社會變革者自己感到內在的滿足。閱讀其他文獻得知,車爾尼雪夫斯基對自己的評價正是如此。
車爾尼在書中對愛情的闡釋,也對我們青年人的情感思考有指導意義。現代人經常的言論是“愛情無法用理性說清楚”,然而車爾尼否認這一點。他清晰而深入地分析薇拉與羅普諾夫和吉爾沙諾夫的兩段情感的根源,承認了性格層面的差異對愛情生活的影響,並用精妙的手法對各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了冷靜剖析,每個人在這種情感痛苦中的意識轉向展露無遺。就我個人感覺,書中這方面的內容,一定能讓在當代社會中面對過或正在面對情感碰撞的青年感到溫暖。
第一遍閱讀過程中,對於書中的非主人公重要人物——拉赫梅托夫,並沒有很明確的認識。為什麼要存在這樣一個角色,為什麼只讓讀者稍微地領略他的些微人生歷程。對於書中薇拉的四個夢,薇拉的制衣作坊,青年人的聚會,黑衣的婦女等等,都還不很清楚。拖延了幾個月,上周正好又要經歷十幾個小時的列車旅途,又拿起這本書來嘗試解決自己的疑惑。這一次閱讀卻竟然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原來這本小說的三角故事只是一個幌子而已。
車爾尼雪夫斯基真正要告訴讀者(確切地說,是讀得懂的讀者)的,是最初羅普諾夫對薇拉說的那個”未婚妻“,是薇拉的第一個夢中自稱“你的未婚夫們的未婚妻”的那個女性。很多歷史進程中的人並沒有未婚夫/妻,卻為什麼說自己又有未婚夫/妻呢?又是什麼能夠讓一個人願意以對待自己的“未婚夫/妻”的態度來用一生去對待它呢?了解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當年沙俄廢除農奴制前後歷史的進步形象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這指的是什麼。車爾尼寫作這本書是在獄中(像他這樣的人,不管在何種境地下,都是不願意放棄鼓舞大眾的,後來他又歷經多次流放,期間的故事也證明了這一點)。為了躲避嚴格的審查,他只能夠用各種隱喻、暗示來告訴大眾他的真實想法,所以最初閱讀這本書時的各種疑惑也自然能夠理解了。
看看這個三角故事裡夾雜着什麼吧?薇拉創辦了空想社會主義性質的工人合作工坊,試圖藉此改造社會並實現平緩地過渡,但車爾尼雪夫斯基後來寫到審查官員的到來,這實際上在否定薇拉這些新人最初的改良傾向,在向所有人指出暴力革命的必然性。薇拉的四個夢裡,包含着對女性解放的願景和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勾畫,而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正是以婦女的解放程度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至關重要的標準:”愛情的意義在於幫助對方提高,同時提高自己“,”只有幫助所愛的女性提高到獨立地位的人,才算愛她”。
還有那個拉赫梅托夫,那個非主人公但是至關重要的角色,按照作者的句子,介紹這個角色,是為了讓讀者意識到其他的三個新人——薇拉、吉爾沙諾夫、羅普諾夫根本不是多麼偉岸的人物,如果一開始讀者感覺到這三個角色是如何的“光彩明麗”,那麼讀者對於什麼叫做真正的“光彩明麗”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時代,如拉赫梅托夫這樣的人並不多,就如他在作品中寫道“只見過六個”,但他預言到這樣的人出現的意義所在。按照評論界的表述:“他是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的正面人物的最高典型,是世界文學中第一個職業革命家,羅普霍夫等平常的“新人”同他比起來,就像一座簡單平常的房子之於宮殿一樣。”為了讓讀者認識到羅普霍夫等的“平常”性,車爾尼必須得刻畫出這樣的宮殿式的人物,但由於現實的審查條件,他不得不只刻畫出這樣的宮殿的一角,而只需要文中的些微的隱晦的描寫,就足以讓讀者知道拉赫梅托夫這種人物的“偉岸”。
借用前版譯本序句子:拉赫梅托夫出身於貴族家庭,他是所謂“從對岸”來到革命陣營的,因為革命是一種廣泛的群眾運動,能夠影響和吸引統治階級的某些優秀分子,使他們背叛他們的本階級,投身到革命鬥爭裡面去。拉赫梅托夫從少年時代其,就在勞動、漫遊、嚴格的斯巴達式的生活和艱苦的地下活動中磨礪自己,他把他的全部時間精力獻給公共事業。他自覺地同人民接近,人民的需要成了他的思想和行為的最高準則。他相信人民,認為他們是革命的主力,又要把它他們的自發力量提高一步。這正是六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的特點。拉赫梅托夫不是狹隘的、目光短淺的實踐家,他有高度的理論修養,能夠指導他的戰友們的實際活動。
我基本認同這段話的評價,按車爾尼的原著,我們還能夠看到拉赫梅托夫作為革命者也有情感等方面的追求,他並不是一個鐵石類的人物:看到葡萄酒,他也有品嘗的慾望,當然還有對那位他解救過的差點掉下馬的青年婦女的情感。但是出於高度的社會追求,他處處都極端嚴格地控制,以至於被其他人稱為“嚴肅派”。實際上拉赫梅托夫對自己的超級訓練,是為了應對將來可能面臨的考驗做的準備。不出所料,這一形象影響了一代代革命者,包括列寧、普列漢諾夫等。
車爾尼除了反應“新人”、比“新人”更高的拉赫梅托夫,還描繪了當時世俗世界的普通人,以薇拉的母親為典型。他並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對這位母親予以徹底的鄙棄,而是用冷靜的態度分析使這位母親走到通過各種途徑維持生計的社會環境。“您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求人家說您慈愛或善良;您自己曾在無意中坦白承認您是個又惡毒又不誠實的人,您並不以您的惡毒和不誠實為恥,您證明說,在您的生活情況下,您不可能變成別的樣子。”在薇拉的第二個夢裡,”未婚夫們的未婚妻,姊妹們的姊妹“告訴她“往後人們不需要變得惡毒的時候,沒有她(指薇拉的母親)倒也可以。現在卻不行。你知道,善人翻不了身,惡人很強大,惡人很狡猾。不過你知道,薇羅奇卡,惡人是各色各樣的:有的要世界上的事情變壞,有的雖然也是惡人,卻要她變好:變好對他們有利。……你的母親是個壞人,可她到底還是個人,她需要使你不做玩偶。有的惡人妨礙我:因為我希望人變成人,他們只希望人變成玩偶。還有的惡人卻對我有幫助,他們本來不願意幫助我,但是他們讓人有變成人的餘地,他們給人安排了一個變成人的機會。……我的惡人雖然惡毒,但從她的手下產生了善。你的母親,你不必愛她,但是你的一切都是她的恩賜,你要知道:沒有她,也就不會有你。”
其實,“新人”往往因為自己是“新人”,便對曾經的庸俗人徹底地否定,車爾尼告訴我這也是不正確的。除了情感、行動方面,對於當代的這些“新人“們應該怎麼認識和對待周圍共存的人,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綜此種種來看,或許僅僅評價《怎麼辦?》是一部”生活的教科書“是並不足夠的,它涉及到人的生命層面而不止於生活層面。雖然是一個半世紀以前的作品,但其魅力並沒有減退,之所以如此,或許應驗了馬克吐溫的話語:“歷史不會重複,但它押韻(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也正因為如此,“怎麼辦”的問題才顯得如此重要!
相關範文
- ·《從怎麼看到怎麼辦》讀後感
- ·如果,我們分手,你怎麼辦,我怎麼辦
- ·黨員群眾路線怎麼走,改進作風怎麼辦,
- ·讀《辯證看務實辦》有感
- ·讀《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英語教師》有感
- ·讀《怎麼樣養孩子不生病》育兒心得
- ·觀《怎樣讓每個孩子都愛上學習》有感
- ·《辯證看務實辦》讀後感與心得體會
- ·《辯證看 務實辦》讀書心得
- ·畢業生求職:找工作沒有經驗怎麼辦
- ·我沒有通過結業考試怎麼辦
- ·“學校大發展,我該怎麼辦”大討論教師
- ·課堂上教師不小心出錯怎麼辦
- ·求職簡歷沒有回復怎麼辦?
- ·簡歷石沉大海 除了等待你會怎麼辦?
- ·英語面試怎麼辦:先期準備臨場發揮
- ·遞出的簡歷沒回復怎麼辦
- ·激勵:我們的下半生該怎麼辦
- ·“百姓辦事零障礙,我該怎麼辦”心得體
- ·站在新起點,我該怎麼辦(海運)
- ·公司企業有困難我們怎麼辦演講稿
- ·對標先進怎麼辦發言稿
- ·改進作風怎麼辦大討論發言稿
- ·我該怎麼辦教學反思
- ·職場生存:被人利用怎麼辦
- ·改進作風怎麼辦專題討論發言稿
- ·走新路怎麼辦演講稿
- ·改進作風怎麼辦發言材料
- ·小區服務管理100個怎麼辦
- ·沒有你我怎麼辦
- ·我的幸福要你來成全,你的不幸我要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