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有感

讀《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有感 標籤:教育的智慧從哪裡來 教育的智慧 智慧背囊 愛的教育 三生教育

  讓愛心和智慧與孩子同行

  ——讀《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有感

  黃春輝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以愛為源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在教育生活中,愛更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無私的,是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一句小小的鼓勵,抑或是一個無意的微笑,都能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他(她)身邊的人。

  智慧與愛心並重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的標題之一,是啊,老師對每個學生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常常發生下列現象: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老師利用業餘時間補上;學生在校內跌了,碰了,老師能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這可能會令家長感動,得到同仁的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收效不一定如你所願。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學生身上或者家庭當中真正存在的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和鬥嘴絆腳,看似是小兒科,老師們習慣用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深度剖析矛盾發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多花一點耐心,走近學生的心裡,這樣我們的收穫才會帶來驚喜。

  換位思考

  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這個詞似曾相識,卻有點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地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和自己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看到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偏科生""潛能生""灰色兒童". 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老師的慧眼識金,能挖掘出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幫助其健康的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量",他們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

  總之,《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中的"智慧"招數如天上繁星,就像一個海洋,它不是我一時之間就能理解和領悟的,還有待以後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實踐,慢慢地學習,慢慢地成長。

  本文作者:洋塘中心學校校長 黃春輝

您正在瀏覽: 讀《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有感
網友評論
讀《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