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一)

  ——讓愛心與智慧熔鑄精彩的課堂

  立新小學 L sm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讀書,是智慧的源泉,也是傳承文化與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

  雖然《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鬆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的標題之一,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繫。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就會收穫一份份驚喜。

  怎樣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本書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教學水平。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可以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作為教師,我們知道,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時空場所,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舞台。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關涉到教師生命價值的展現,對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有着重要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能夠平等交往、高質互動的真實的課堂,是師生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魅力與智慧、演繹生命價值並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能夠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滿詩意,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的課堂。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二)

  近期拜讀了王曉春先生的《教育智慧從哪裡來》,書中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個教育案例和問題。這些問題既細小,又普通,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天天更替出現,如學生不做作業、上學遲到、調皮搗蛋、破環公物等等;卻又是我們為師者不能繞過的一道道坎。生動的教育故事,具體的教育細節,真實的教育主體……細細品讀,一問一答間,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考,嚴謹的邏輯判斷,使人在輕鬆的閱讀引發思考與共鳴,一股強烈的教育智慧躍然紙上。

  談到教育的智慧,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是課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學技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的就是課堂上的隨機事件,這些突發的事件,也就是課堂上隨即生成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會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鮮活起來,讓看似冰冷枯燥的數學變得溫柔豐滿。因為在課堂上,因為我們的教育智慧,會讓優異的孩子靈機閃現,會讓吃力的孩子在錯誤之後一步一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在一節數學課上,當我問到植樹節是什麼時候時,大多數學生都啞口無言,我就抓住契機適時教育他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保護環境意識與生態意識。三尺講台,40分鐘,孕育了無限的智慧,捕捉教育機會,閃現教育智慧。

  有些時候,我們老師、父母確實是緣木求魚,我們忽視了最寶貴的做人教育。我們心甘情願地、一門心思地把自己、孩子綁上了"分數"的應試車,儘管歷盡顛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車、拋錨,我們也樂此不疲,前赴後繼。孩子們也為了一個又一個高分絞盡腦汁,以至他們錯過了人生旅途中許多美麗的風景,錯過了生活中酸甜苦辣豐富多彩的滋味品嘗……所以在家庭,要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應格外重視孩子情商的培養,在學校,要以愛育人,以情育人,以境育人。

  我們經常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現在的孩子怎麼啦?"事實上我們沒有反思過:"我們老師、父母究竟怎麼啦?"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老師要麼是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造就生活無能兒;要麼是在學習上讓學生俯首帖耳,造就了書獃子;要麼是在社會利慾的熏陶下,培養了俗人。對於孩子,我們必須呵護好心靈,這是教育的底線。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學習上,放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闖蕩,去體驗;為他們擦擦傷口,聽聽傾訴,為他們的行囊補充食糧,對孩子們說,繼續去闖,前面風光旖旎……我想,一旦我們的教育做到了讓孩子時刻保持舒展的心靈這個境界,那麼孩子的學習與生活該是多麼幸福!

  想成為一個好教師,就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課堂成為智慧的課堂。我們不僅要向書本、向專家、向同行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同時也向我們的學生學習:認真積累學生在課堂上、作業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問和回答;也重視收集學生們出現的共同錯誤;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好的為學生創設他們發展的平台,同時促進自己的發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也許是我們容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與王先生晤談,卻能得到一點啟示:關注教育現象,揭示教育問題,為了我們光榮的育人職責,執着地思考,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三)

  這個學期,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 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 余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鑒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 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 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 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里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輸入教師指令。" 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 干涉式教育" ,並且評價說," 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 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 幫助式教育" 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 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類型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 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衝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了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葯。王老師分析了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 ,一種是" 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 ,然後提出:" 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了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 如此巡迴往複,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幾乎每天都會碰到,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更多,也會讓我們驚喜。

  每每看到這本書裡面那些鮮活的案例, 心中的那些憤懣就會少點, 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 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 教師之間的問題, 學生存在的問題, 師生關係, 教師與家長關係, 管理問題等等, 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 有時候想反覆地讀某一個案例, 覺得老師的無奈, 老師的智慧, 老師的愛心, 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 更深的認識。

  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案例所展示的教育場景是我們所熟悉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王老師寓嚴謹於輕鬆幽默的文風。王老師治學的嚴謹周密,在教育在線是公認的,思維清晰,邏輯嚴密,態度平和,唯真是從,沒有情緒化的言辭。但是寫出來的文字卻從不故作高深,而是深入淺出,從容不迫,透徹明白,同時又幽默風趣,讀來彷彿與王老師面對面交談,有如坐春風之感,在不知不覺中深受教益。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

  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橫嶼校區

  李阿群

  2014 年3 月

您正在瀏覽: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
網友評論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