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幸福了嗎?》讀後感

《幸福了嗎?》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幸福了嗎?》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當幸福來敲門 教人幸福地生活

  《幸福了嗎 》讀後感

  《幸福了嗎》2010年10月第一版印刷。白岩松出生於1969年,和我一樣60年代生。《幸福了嗎?》是白岩松寫下那本著名的《痛並快樂着》十年之後的最新隨筆作品,是他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間的心靈成長的記錄。網友寫下這樣的體會:“這只是白岩松生活的點滴記錄,他不是在做一個命題研究,我在這本書中沒有找到預想中的理論支撐。但它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在於白岩松是一個媒體人,他的身份讓他的生活有些公眾意義,他的身份讓他有話語權,因為人們關注他對問題的視角和解讀。我讀這本書,就是在從一個人身上看中國這十年。”另一位網友寫道:“十年前的《痛並快樂着》滿篇充斥的是淡淡的苦澀,十年後的今天,《幸福了嗎?》散發更多的則是成熟睿智的味道,但不變的是,這一切依舊是思考的感悟。”

  從《幸福了嗎》,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個時代的思考者。他有個性,愛思考,愛寫點東西。他還愛足球。從《幸福了嗎》我了解中央電視台還有台灣、美國、日本的一些事。他1995年去美國,同樣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體人的現實與理想中掙扎。能做到嗎:說人話、關注人、像個人!能做到嗎: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他說的許多話非常值得人們思考。做一個新聞評論員,最重要的是敏銳、勇氣和方向感。尊嚴這兩個字的提出,就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轉折。他努力了,也收穫了。孔聖人才40不惑,誰是聖人?!我40歲突然覺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話:人生40歲開始。十年後他想寫一本書《終於信仰》或者《閑--試着與生活講和》。他十年後的目標是:健康、開心、平靜、踢球並進球、頭髮還剩不少、體重增加不多、對世事依然好奇、還會憤怒也會流淚,慢慢來。。。務實多了。但是,被迫改變自己,你還是白岩松嗎??

  《幸福了嗎?》是對當下光怪陸離的社會的質問,也是對人們久經炎涼而日益麻木的心靈的一種呼喚。在滌盪悲喜的故事中,在社會轉型的陣痛中,在歷史車輪的呼嘯中,白岩松字裡行間跳脫出來的,是對當下這個物質時代最迫切的追問:“幸福在哪裡?”以及對每一個焦慮忙碌的現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嗎?”。2010年,白岩松中學畢業25年聚會,酒席上,輪到他發言,他說自己掏心窩子的說了幾句肺腑之言:所謂混得好的,一定有不為人知的痛苦與要付出的代價;所謂混得不好的,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平靜。就看你怎麼看待它,怎麼善待擁有的好。所謂名人,首先或本質上只是個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壞、被更多誘惑也有更多約束的人。白岩松說。“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綻放,之後,只在憑弔中使用,那麼,理想有什麼意義?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時的一種荷爾蒙,只在多年後痛哭時才知自己有過,那麼,激情又有什麼意義?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你的離去,又有什麼意義?”在紀念陳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後寫下這樣的話,他說這也是對自己說的。因為陳虻曾反覆向當初還剛工作不久的他說“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白岩松說央視大火:“當然也不是壞事,也照出了央視之後該走的道路。大火,或許正是一個另類的新起點”。損失1.6億也不是什麼壞事,似乎“火”還是好意頭了。柴靜回憶與白岩松工作相處的點滴,“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其實,白岩松僅說對了一面,應該是: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物質上最痛苦的,心靈上是最純靜的歲月,所以,回憶起來才非常美好。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過這一生,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麼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倉央嘉措詩”這首詩被白岩松放在本書的扉頁,算是給本書定下了一個基調。“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釋迦摩尼對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邊的弟子看到這一幕,都感到詫異:‘師傅,您的像,是弟子們敬拜用的,為何您親自敬拜?’釋迦摩尼輕輕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這是這本書的結尾。意味深長。

您正在瀏覽: 《幸福了嗎?》讀後感
網友評論
《幸福了嗎?》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