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教育專著讀後感

教育專著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 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裡,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溫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艷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說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師所說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篇三:大教學論讀後感

  誇美紐斯是17世紀捷克 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 ,他於1632所着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

  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的藝術”,這是一種“教得准有把握”、 “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

  《大教學論》雖然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它廣泛深入地探討了教育工作的各種問題,總結了歷史和當時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着作,它為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讓人感動的是,《大教學論》中提出的讓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理念: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強調了教育是一種和諧的藝術。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學校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學校的產生為少年兒童接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他建議,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貴貧賤,都應該進學校。他堅信人受教育而能獲得發展的可能性,駁斥‘智力遲鈍’兒童不宜學習的論調。指出,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盡量擺脫粗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的地步。”

  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育平等,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在推進教育的平等化方面還有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其涵義包含四個重點: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個體自由和諧地發展,只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的發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第二,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是相對於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來說的。第三,教育機會均等原則。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個人有均等的人學機會,在教育過程中有均等的對待和成功的機會。第四,差別性對待的原則。由於教育的效果會因受教育者個人的天賦、機會與機遇而不同,機會均等不可能機械地實現,因此,教育平等的實現必然對每一個個體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都有很大差距,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縮小這種差距。

  以日本為例:(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日本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管理、教學評價、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摸索出一套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發展的有效辦法。

  一、硬件均衡所有學校統一標配

  在日本,受教育機會均等是歷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為了體現教育的平等性,日本的中小學一般都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不論山區學校,還是繁華的東京都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設施均以全國統一標準配備。例如我們參觀的茨城縣麻生高中,雖然是一所建校81年的鄉村學校,但配備着與東京市的學校幾乎相同的基礎設施:一棟多功能的教學樓、一座體育館、一個運動場、一個游泳池。

  為了保證青少年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日本的學校向學生提供便宜的營養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

  二、師資均衡所有教師參加流動

  為了實現各個學校的師資平衡,“二戰”后的日本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制度——教師經常性流動。在日本,一位教師在一所學校最長只能任教7年,沒有一位教師和校長能在一所學校工作一輩子。

  同時,在教師業績評價方面,由於日本公立學校一般只給學生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教育,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進入社區大學或短期大學,有多少學生考入大學,不會與教師的評估和待遇掛鈎。

  三、 個體均衡所有學生獲得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試圖打破對所有學生實施整齊劃一的課程體系。為此,日本從中學階段開始,採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的做法。到高中階段,學生基本以選修課為主,有的學校實行跨學年選修,加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其實,教育公平堪稱世界性難題。我國在法律上直接規定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地政府要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的“平等保護”。

  從表面上看,這很公平,但實際上並沒有教育平等的問題:父母開始通過購房等手段為孩子的就學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也就是說你現在能否去得某個大城市的戶口和房產不是關係到你自己,而是關係到你的下一代的入讀學校的大問題。

  所以,我認為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最重要的是縮小各個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例如象日本一樣,設定某個統一的標準,使得每個學校的硬件設置和師資之間的差距逐漸的縮小。雖然要將所有的學校的均等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努力去做,差距一定會一步一步的縮小,離真正的教育平等也會越來越近!

  篇四:學習別聽學校的讀後感

  《學習,別聽學校的!》,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教育家菲拉·費·畢爾肯比爾,他本人說這本書是寫給兩種人讀的,一是抵學校之前的學生父母,二是思想開放的教育工作者。我自認自己教育思想比較開放,自然成為名正言順的讀者。

  只看了一眼,《學習,別聽學校的》就緊緊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但我並不驚詫,德國人以嚴謹而着稱於世,更何況,菲拉·費·畢爾肯比爾是享有國際聲譽的着名管理人才培訓者和着名作家,她絕沒有鳳姐那種恬不知恥炒作的勇氣。她所說的,定能反映德國學校教育的一些現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聯想到我們國家的教育現實,真的叫人汗顏。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但如此泱泱大國卻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卻有外籍華人獲此殊榮,真的是在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教育問題。

  肯比爾認為:“學習等於遊戲”。它的意思是說:為了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要讓孩子遊戲般地學到東西。要使學習過程重新成為一個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經歷,而且要為孩子創造成功的經歷。學習是遊戲,而遊戲同時也是學習。學習應該是快樂的,讓學生樂此不疲的,但隨便問我們的一些學生,有幾個是願意自覺主動學習的。太多的條條框框,太多的要求,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也磨滅了孩子的一點點的學習興趣。老師累,學生苦。

  肯比爾還主張 “適時合作、討論”、“深入淺出、簡化知識”、“孩子教孩子”、“非教育者到學校”等等。肯比爾也主張,孩子應該走出去,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是一致的。但如今,在安全第一的情況下,孩子一年一度的春遊也成了奢望。孩子就如囚禁在籠子中的小鳥,縛了翅膀的籠中小鳥。趙德成教授曾講了小雞學飛的故事,其實,有時並不是小雞不想飛,而是小雞被縛的太重。

  肯比爾特別向我們介紹了瑪麗亞·蒙特索利寫過一本題為《孩子不是這樣的》,書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獨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大人……阻礙他的工作……(大人)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因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則里,這些法則不允許他……浪費一丁點兒時間,像例行公事一樣,他給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懷裡或者放在車裡,收拾孩子周圍所有的東西,而不讓孩子參與這些事兒……” 的確是這樣的,老師替孩子做的太多,我們大人往往忘記了孩子對他們周圍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幫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我們應該思考這樣一句話“人們越是阻礙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學習並練習他所學到的東西,這個孩子在他的環境里就越顯得‘不健全’”。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阻礙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學習的太多了,所有的學校、班級都普遍存在,從這一點上,我們的課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確是很多的。

  讓孩子在家裡自由地學東西 。為什麼?肯比爾說:“孩子在家裡學東西越是自由,他將來在學校里的壓力就越小。而一個孩子在家裡學習自己動手的機會越少,他日後在學校感到的學習壓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換句話說:在您幫助您的孩子盡量地自己動手時,您就為您孩子的未來奠定了一個極重要的基礎,這事兒從紐扣開始,而到學校的家庭作業也還遠遠尚未結束!”

  “沒有自由就沒有知識”這句話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句真理。教師一定要還給孩子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讓他們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學校整體來說真的是不自由的,學校不可能讓全體學生那樣地自由,班級授課制自創辦之日起,其實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所以,如果我們一味相信學校,孩子將會忘記自由,忘記了自由,就會把自己的人性忘記,就會做出許多極端的事了。

  以上幾個片段,只是書中的一小部分,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有以下幾個原因:一、這本書只有126頁,我一直認為教育名着應該薄一點,這本書的後面標的是10.2萬字,其實讀下來最多不過七萬字。如果我們目前的教育名着也能夠這樣,那就好了。二、這本書的插圖非常多,讀起來非常輕鬆。三、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強的書,只要讀了就想行動起來。四、這本書可以改變我們許多舊有的觀念,讓我們的思考更全面一些。總之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專着,這是一本老師與學生父母都應盡量提前閱讀的一本書。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教育專著讀後感
網友評論
教育專著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