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教育的意義觀后感

教育的意義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教育的意義觀后感(一)

  果文瑞

  剛剛看完楊校推薦的視頻《教育的意義》,徹底被董仲蠡這位新東方的年輕人征服了。十分鐘的演講,這位年輕人侃侃而談,思維清晰,激情澎湃。

  在小董老師十分鐘的演講中,提到了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提到了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為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應該教什麼知識,領着孩子們給課文分段,分析中心思想么?把那些教參上的觀點強加給孩子們么?我很想學學魏書生,用一兩個月的時間學完課本,然後領着孩子們讀名著。但是一直也不敢行動,怕影響孩子們考試的分數。小董老師說"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我認為,這是教育賦予我們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希望的明燈。作為一個老師,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在課堂上不僅僅能教授學生實用性的知識。如果僅僅是拼知識,我們已經輸了。

  其實,不僅是學生,我們的老師也因為追逐名利而變得浮躁。考試前我們押題、我們預測,考試后我們又牽強地去說押中了多少知識點,營造了一種"老師高明,學生高超,家長高興"的其樂融融的假象。這種迷茫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我們教了十幾年,學生學了十幾年,最終竟然不知道要做什麼?小董老師說出了多少老師的心聲啊!

  "我從哪來?我是誰?我要去哪?這三大問題是勾連着的,我們之所以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就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而這,正是教育的巨大缺失與悲哀。"一邊聽我也在不停地問自己:"我是誰?我要到哪?" 小董老師提出的迷惘,我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位。當了二十多年的語文老師,越來越困惑。不知道究竟怎樣教語文?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呢?這麼多年一直都是比較墨守陳規的,課本上有什麼就叫教什麼?課改怎麼改就怎麼教?一陣風一陣風的跟着,如一隻蒼蠅東撞西撞的,失去了本心,沒有自己的立場。

  今天的作文課我還在質疑自己,講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之後,跟孩子們一起看了《城南舊事》這部電影。用兩節課的時間放電影是不是浪費了時間,考試又不考。講課文時,一個情節給孩子們着重分析了一下,就是英子雨天偷懶不想上學,挨打之後,父親追到學校——"正在靜默的當中,我的肩頭被拍了一下,急忙地睜開了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勢告訴我,叫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了!爸為什麼追到學校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師,徵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表示答應我出去。

  整個過程,沒有對話,同學們沒被打擾,你看英子多有禮貌,用眼神徵得老師同意才出去,這源於爸爸的教育,你看爸爸也沒有到教室打擾大家,而是招手示意。如果你因為做完值日或其他原因晚一些進教室,而大家都很安靜地讀書,我希望你悄悄進教室,至少我希望語文課上你如此。沒想到今天下午看電影時,由於中間關係沒有下課,一位女生悄悄走到我跟前,低語,想去廁所,我示意她可以。不多會兒,後門輕輕開了一道縫,她躡手躡腳的進來了,回到座位上。多聰明的小女孩兒啊!

  聽完講座后,我不再質疑自己,我們的教育是要使孩子們越來越有涵養。作為一名教師不能有豐功偉業,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影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修為。

  北宋教育學家張載所說的讀書的真正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不能達到先哲的境界,我只能做到"為自己立心,為學生立命。"僅此而已,無愧無悔!

  教育的意義觀后感(二)

  姚雪垠

  今天被一段名為《教育的意義》的視頻刷屏了,演講者是一名英語培訓學校的教師,慷慨激昂的講了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或許是節目需要上電視吧,說得還是比較委婉,但是很多同行看了這段視頻之後一定深有感觸!我也來湊湊熱鬧,說說所謂的教育。

  教育,字典里的解釋是教化培育。許慎講"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多麼淺顯的道理,可在如今,教育真的已經不能稱之為教育了。可憐的孩子們上幼兒園要佔坑,幼升小要考試,小升初要偷偷摸摸的考試,還有中考,高考,如果讀了大學繼續深造還要參加研究生考試,博士生的考試,工作以後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考試,在這樣的環境下,你想讓家長不重視教育,錯,應該是不重視考試都不行,考試兩個字聽起來都有點讓人毛骨悚然!如此培養出來的人,學歷越高,就越有可能變成只懂得某一個極窄領域的傻子。依此理,教育部不該叫教育部,應該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考試部!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很多時候內心那種糾結是歇斯底里的。有的時候我特別為家長們感到心痛和難過。我總能聽到這樣的問題:"老師,我就是想讓孩子學作文,你們怎麼不弄作文班啊?""老師,你講這個東西對小升初有用么?……"有些機構針對家長的這種需求開始沒有底線的妥協,可作文這個東西真的靠老師去講就能講明白的么?文章是溢滿之作,肚子里什麼都沒有又能寫出什麼文章來?我有時候在課堂上會這樣跟我的學生講:知道你們為什麼寫不好作文嗎?因為你們現在連情書都不會寫了……因為我記得我這個年紀上學時寫得最好的就是給女同學的情書,因為真的是情到真處,可現在的孩子們哪還會寫這些東西,通信的發達讓他們失去了想要用文字表達的意願!作文需要積累,作文需要孩子對生活思考,作文需要真的有感而發,一個整天想着如何教好作文的老師就是白痴,家長不懂你還不懂么?靠你三言兩語就能讓孩子會寫作文?如果真的可以我頂禮膜拜!我總結了一句特別通俗的話,但我覺得還挺有道理:閱讀是為了學習寫作,寫作是為了練習寫作!讀有所感,讀有所獲,最後就一定會體現在你的文章里!

  說到這也不能把責任全都推到老師身上,因為學校里所用的教材就是一團糟,請大家有時間去看看民國時期的語文課本,那才叫語文!再來看看我的語文課本,K12都是"文選型"的教材,每一個年級精挑細選一些文章按照一定的體例編排,看起來有體系,但實則沒有,學生學完了以後幾乎感受不到教學效果,學不學似乎意義不大,甚至考試所考的內容跟課本都沒有關係,學完有的只是挫敗感,課文我認真聽了,怎麼我還不會?不考慮考試形式是否合理,這樣的教材就會出問題!學與不學一個樣,我還學它幹什麼?所以語文課在中小學階段就有了很多特殊的意義:累了在什麼課睡?語文課!什麼時候給女生寫小紙條?語文課!什麼時候看課外書?語文課!……這些"物外之趣"是在其他的課堂上體會不到的!這樣的教材讓如此龐大,良莠不齊的教師群體去講給學生,再加上考試成績的壓力,不出問題就不正常了!

  我現在最喜歡講的不是所謂的閱讀考點,不是所謂的作文技法,我特別喜歡給學生古詩文的內容。我記得有一次給學生們講到諸葛亮的《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話我講了一個半小時,講得我滿嘴吐沫星子,興緻盎然,可能我們班裡的家長已經習慣了,很包容我,但是如果換了不熟悉的家長可能就會提出質疑甚至到前台去罵街,你們的老師怎麼上課竟胡說八道,八個字用得着講一個半小時么?這有什麼用?我給出的答案是有用,而且是大有用!如果真的有孩子聽進去了這一個多小時的內容,就極有可能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個語文老師(別的老師我不敢說),在課堂上絕不能只傳授知識,你應該傾盡你所有,把你所了解的,依託所用的教材,用最恰當的方式講給學生們,永遠告訴孩子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將來不希望你做一個純粹的好人,但要做一個不壞的人!

  老師應該在孩子們的成長路上,口授一張路線圖,也許不準確,但聊勝於無!

  至於教育的事,你和我改變不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有底線的妥協!

  教育的意義觀后感(三)

  張洪岩

  董仲蠡的演講,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

  教書和育人本來就是教育的一體兩翼,家長們希望老師能夠既教書又育人,社會也希望老師能夠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但問題是老師確實承受不起這麼多,因為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是包括了家庭,學校,社會,家人,老師,政府在內的所有人的責任。老師也確實應該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但是家庭和社會呢,家人和政府呢也不可以只依靠老師,應該形成合力。大家都要努力,整個社會都要關心教育。

  關心教育,不是只關心分數;關心教育,不是只關心升學率,關心教育,不是只關心知識。關心教育,而是關心人;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關心人的成長。事實上,人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種慢的過程,需要慢功夫,急不得。在教育這件事上,有教育自身的規律;在人的成長這件事上,不僅有規律,而且每個人的成長節律都有不同。最終還是要關心每一個個體的人,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需要再成長。家庭,學校,社會,家人,老師,政府都要轉變觀念,更新理念,不斷學習。在教育過程中,認真體會這個"慢"字,不要急,首先就要甘心去做看似"無用的事".要知道,無用之用有大用。

  做什麼事首先問有什麼用的話,這就是最急功近利的想法。學生會問:學這個有什麼用,能不能提分;家長會問:學這個有什麼用,能不能成功;政府會問:學那個有什麼用,能不能培養新人。在這種種的期許下,我們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呢?培養了精緻的人,培養了滿足每個人的願望的人。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預期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每個人都用自己現在認為有用的方式去培養人,那就不一定能夠造就適合未來的社會所需要的人。那,是不是就沒有一個培養人標準嗎?當然不是這樣,標準就是讓每個人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願望去成長。整個社會,學校,家長積極營造讓每個學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願望去成長的環境,只有這樣才是我認為的理想的教育。教育不是逼迫,教育是發現,發現學生的才能,讓學生髮現自我。那這樣,不是令人很擔心嗎?孩子誤入歧途怎麼辦?看看多少生動的例子,孩子誤入歧途都是家長、學校和社會已經誤入了歧途,是家長、學校和社會把孩子推向歧途。我們只想培養聽話的學生,聽話的人,聽話倒是聽話了,卻誤入歧途了,越是聽話的孩子越容易誤入歧途。是不是越不聽話的孩子越不容易誤入歧途呢?問題不便這樣二元對立的去思考。

  人並不能簡單地分為聽話的和不聽話的,誤入歧途的和沒有誤入歧途的,人太豐富了。有一句話是"聽從內心的聲音",不是聽從別的聲音。 事實上,學生們孩子們首先是一個"人",我們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總覺得孩子還小,我要替他安排好一切。我們幾時聽過孩子們學生們的話,我們幾時認認真真地跟孩子們溝通過,交流過?交流溝通太重要了: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When heaven and earth are communicating, all things will run smoothly; when superios and inferios communicate, they will thrive for the same goals.

  在教育這件事上,1.家庭,學校,社會,家人,老師,政府都要再學習再成長。2.家庭,學校,社會,家人,老師,政府要彼此溝通交流互動。3.家庭,學校,社會,家人,老師,政府要賦予被教育者更多的自由。4.家庭,學校,社會,家人,老師,政府要戒除功利之心,靜待成長。

您正在瀏覽: 教育的意義觀后感
網友評論
教育的意義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