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軍工記憶觀后感

軍工記憶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軍工記憶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青澀記憶

  軍工記憶觀后感(一)

  《軍工記憶》,該片由中央電視台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出品,央視紀錄頻道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新聞宣傳中心聯合攝製,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展示了我國研製尖端軍事武器艱苦卓絕的歷程,一代“軍工人”將以群像的形式進入電視觀眾的視野,帶領人們“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作為一部國防科技題材的紀錄片,《軍工記憶》分為《“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三集,每集講述一種武器裝備的研製過程。這三種武器裝備,都是中國軍工尖端領域零的突破,為我國國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貢獻。與以往同類題材的紀錄片不同,該片摒棄了宣教式、歌頌式的創作思路,而是將重心放在研製武器裝備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層層揭秘的手法,讓觀眾領略那些不平凡的歷史。通過採訪當事人和真實資料的穿插,將每一個項目的緣起、設計、製造、運行的過程娓娓道來,實現時間上的縱向講述;同時,還將每一個項目置於全球軍事工業的整體大環境下進行比較,呈現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如何面對現實堅持自主創新,迅速擺脫“一窮二白”的局面,最終結出豐碩成果。全片將研製武器裝備的複雜性、艱巨性作為故事核心,因而使這部專業性極強的紀錄片引人入勝,很具觀賞性。

  據總導演葉?鵬介紹,在《軍工記憶》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識性的解讀,增加了科研人員個人的視角,並強調了研製過程中的關鍵時刻和關鍵節點,以此引導普通觀眾進入“軍工人”的世界。通過呈現研製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關和越過難關的努力,把情感的線索隱藏在事件背後,只在適合的出口才讓它爆發。他說:“我們對解說詞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壯語,更不能出現口號式的套話。對包裝特效的要求是適當和恰如其分。對剪輯的要求是提煉節奏、烘托氣氛。我們希望所有創作人員都對電視片的主題有深刻的理解,對‘軍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誠的認同。”

  片中,“巨浪一號”潛地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和“空警2000”預警機這些當年的尖端武器裝備,它們神秘的身姿和艱難的誕生過程,將使觀眾大開眼界。

  新中國成立后,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研製先進武器裝備迫在眉睫,而這,需要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在《軍工記憶》中,展示了軍工英雄的光輝群像,既有黃緯祿、侯世明、潘鏡芙、王小謨、杜耀惟等精忠報國的一流科學家,也有徐鴻禧、劉維新等踏實肯乾的建造專家和高級技師,而更多的,是無數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獻給了國防事業的普通科技人員。他們或者白手起家、在艱難的歲月里艱苦奮鬥;或者點滴積累、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邁上新的台階;或者勇於創新、在封鎖和打擊的困境中衝擊極限。每一種先進武器的誕生背後,都充滿了預想不到的重重艱險,甚至慘痛的失敗,而這些看似平凡的軍工英雄們,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落後的國力、國際的封鎖、薄弱的科研基礎、無法匹配的工藝水平,這一切都讓軍工人備受失意和困苦的雙重打擊,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為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迹。

  《軍工記憶》採訪了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界人士,將首次公開珍貴的影像資料,並拍攝了軍工研製和生產的精彩場面,向世人展示中國軍事工業的研製步驟和細節,並傳遞來自幾代軍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當您看到他們回憶往事時眼裡閃爍的淚光,也許就能理解“愛國”的含義和分量。

  軍工記憶觀后感(二)

  此次即將登陸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系列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講述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幾代科研人員突破國防尖端科技,成功研製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精彩故事。該片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內容上涵蓋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紅箭8反坦克導彈、殲-10戰鬥機、空警2000預警機等多項軍事裝備的研發過程。

  將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首次在紀錄片中公開。在談到拍攝影片的初衷時,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 黨委書記 丁傑盔表示,軍工人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希望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把他們的精神和功績傳承下去,“過去長期以來呢,由於保密的原因,我們軍工系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有那麼一大批人長期為國家,為民族默默地奉獻,但是不為人所知,那麼現在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漸漸地老去,一些歷史的遺迹也在慢慢地消失。一方面我們想通過這種形式。記述他們對國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傳承他們的精神;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形式,搶救歷史,把他們的精神財富挖掘出來,激勵我們的後人。”

  與以往的宏大敘事方式有所不同,該片不但將生動展現催人奮進的 重大武器裝備 研製進程,還將深刻勾畫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副總監史岩介紹說,紀錄片《軍工記憶》中的每一集都會通過鮮活的人物和故事來呈現軍工人的執着與堅守,“《軍工記憶》這套片子呢,每一集講一個具體的型號的尖端武器的研製過程,它是通過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來體現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它的故事性也非常強。最重要的我還是認為這個行業幾百萬人默默地奉獻,確實他們的所有努力都是我們應該抒寫的。”

  紀錄片拍攝歷時兩年,攝製組行程數萬公里,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採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

  在《軍工記憶》攝製組 總撰稿人許丁心女士看來,軍工人既特殊,又樸實,他們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術難關,完成一項項攻堅任務,是由於他們專註於科研超越了自我,“這些人非常值得我們尊敬,這兩年我們一直在走近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你們去翻翻他們的簡歷,那絕對都是高智商的人。他們很樸實,包括我們去採訪052艦船的總師潘勁夫院士,他們看到我們拿着攝像機就問,到這裡來幹什麼?我們說我們來採訪你們這裡的一個院士,我們這裡還住着院士呢?不聽說過。當我們問潘院士的時候,他只是笑着擺擺手。他就住着一個老式三居室的房子。我想這些人就是一生都專註於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在某種意義上與小我無關,因為他們超越了自我,所以他能夠專註於某些更大的事情。”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執着探索,堅守夢想,這是一代代中國軍工人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軍工人的風骨與脊樑。

  軍工記憶觀后感(三)

  近日,央視記錄頻道正在熱播大型軍事歷史紀錄片《軍工記憶》,為觀眾展示了我國研製尖端國防裝備艱苦卓絕的歷程,講述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奮進、感人淚下的塵封往事。雖然我們可能記不清那些軍工人的名字,但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從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都離不開每一位軍工人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軍工人以他們的赤誠之心和開拓精神,書寫了國防科研史上的傳奇。這老一輩軍工人真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脊樑。通過觀看《“巨浪一號”潛地導彈》這一集,我也更加深刻的領會了航天精神的內涵和精髓。

  特別能吃苦

  1965年春天,周恩來總理宣布擱淺了三年的核潛艇研製重新上馬。在國家一聲令下,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拿起背包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可不是一場輕鬆的旅行,而是一場肩負着使命,歷經十七載潛心研究,克服艱苦環境,攻克無數技術難關的艱難之旅。剛到“巨浪一號”研製基地,所有的科研人員都被眼前的凄涼景象所震撼,沒有實驗室和資料室,工作人員就自己動手蓋土坯房,沒有辦公桌就在床上畫圖紙。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巨浪一號”的總體設計和核心技術——固體發動機技術開始蹣跚起步。

  特別能戰鬥

  條件雖然艱苦,工具雖然簡陋,差錯卻不能容忍。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夜以繼日。科研人員為了儘快得出計算數據,白天黑夜不休息的連軸轉,有的工作人員累出病來還堅守在科研一線中。那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就是模擬計算機,計算效率低,操作繁瑣,用現代計算機一秒鐘就能算出的結果,在當時卻要一周的時間,甚至有很多的計算數據都是拿最基本的量角器和直尺得出的。這是需要多麼頑強的戰鬥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務啊!

  特別能攻關

  固體燃料發動機噴口的溫度可達3000攝氏度,有最高熔點的金屬鎢也很難滿足環境要求。科研人員通過夜以繼日的攻關,進行數以百計次的高危險試驗,終於研製出能夠承受3000度高溫,滿足要求的複合材料,解決了固體發動機噴口材料的難題。美國“北極星”潛射導彈耗費了一百多發試驗彈,還專門在沿海建立了一個水下發射試驗平台,科研經費達27.5億,這對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無法擁有那麼完善的試驗環境。於是在艱苦的條件下,科研人員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和創造力,設計出了稱作“台筒艇”的水下發射試驗技術並獲得成功,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正是這一次次迫不得已的土辦法,書寫了我國國防裝備科研史上的奇迹。

  特別能奉獻

  參與“巨浪一號”研製的科研人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工作特別認真,對導彈事業非常熱愛,他們把全部熱情都投進了潛射導彈的研製工作里,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導彈事業中。時任“巨浪一號”的總設計師黃緯祿曾說:“中間不管失敗多少次,那麼你最後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除非你生命在成功之前結束了”。這句話說出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聲,也是所有航天人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巨浪一號”的研製成功意義深遠,不僅為我國固體導彈發展鋪開了一條路,也為我國戰略國防裝備走固體化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隨着我國軍事和經濟的不斷強大,越來越多的先進國防裝備研製成功,共同保衛着祖國的安寧。

  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闡釋了“中國夢 ”的概念。他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不同時期中國夢有不同的闡釋,但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強大的國防做保障。研製“巨浪一號”,正是那個時代我們要擺脫帝國主義核威脅的中國夢。在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實現了這個中國夢。研製先進國防裝備不是為牟取利益而欺凌他國的手段,而是通過手握這些先進的國防裝備,對他國產生有力的威懾,使自己在國際對話和博弈中,擁有更高的姿態和更重的話語權,能夠以大國身份維持世界平衡的戰略格局,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中國夢。同時,這也是國防裝備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我無法忘記一百多年前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慘烈,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殞命海底的悲壯;每當回想起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飛行員王偉為驅趕入侵我國領空的美戰機而墜機南海,內心都會無比悲痛。“落後就要挨打”,這樸實而深刻的道理是我們經過無數次的慘痛教訓反思 出來的,是要時刻牢記在腦海中的。如今,我們的國家逐漸強大起來了,可是依舊面臨著嚴峻的國際政治形勢和周邊安全形勢,強大國防的任務依舊任重道遠。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當更多的先進國防裝備保衛着祖國的安寧時,我們無法忘記曾經那些一生默默無聞的軍工人。而身為一名飛航人,我感受到了無比的榮耀,也明白肩上的使命與責任之重。作為剛入職的新人,雖然我還不具備完備的科研能力,但我有奉獻青春的勇氣和滿腔的熱血。“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時刻牢記使命,發揚航天傳統精神,為研製新型國防裝備,強大我國防而努力奮鬥。

您正在瀏覽: 軍工記憶觀后感
網友評論
軍工記憶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