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少年時代觀后感

少年時代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少年時代觀后感(一)

  不知為什麼看了這部電影,心中似乎明白了什麼,165分鐘是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12年就在這短短165分鐘中就過去了,我們就像那個男孩一般,一眨眼間,我們已經14歲了,時間如梭,過的飛快。

  “媽媽你知道嗎?我終於知道那些黃蜂是從哪裡來的了。”“是嗎?哪裡?”

  “我想一定是,如果你剛好把水抖到空氣里,然後就變成了黃蜂。”

  這兩句話是在電影開頭男孩 與母親的對話,也許你認為這個男孩的猜想十分可笑,但這個問題 你有問過嗎?也許你問過,但你可能問了就完了,可能你問了就等着其他人來告訴你答案,或許你已經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在這短短的句話中,充滿了小男孩的好奇,但同時為他自己的猜想而高興。

  影片歷時12年拍攝,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及其父母親個方面的變化·······

  這部電影讓我最深刻的不是母親冒着很大的危險去救自己的兒女,那個酒鬼後父實行了家暴后,母親就躲了起來,她已經安全了,可她仍回來接在危險中的兒女,母親為了自己的兒女奮不顧身,而是一個男孩變換着各種髮型,各樣的打扮,從6歲到18歲,而同樣的母親在12年裡卻只是變換着不同的髮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換着不同的丈夫,而父親也不過是賣掉了車子,換掉了老婆,蓄起了鬍子。

  這個家庭的變化讓我感覺到時間過的飛快,在小男孩成長為一個大人時,經歷許多的事情,玩遊戲、看動畫片、和姐姐薩曼莎吵架、一個個新的繼父,母親一次的換丈夫······這些事情一轉眼就過去了。

  母親冒着很大的危險去救自己的兒女,送兒女去上大學,找到好工作······這些都是母親為兒女所做的事情,想到這裡不禁想起母親我和弟弟操碎了心,母親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都應銘記在心中,從我們小時候幫我們穿衣服,系鞋帶,教我們走路,騎自行車······母親的偉大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回想時間的匆匆流逝,讓人讚嘆不已!我們應把握時間,而不是時間把握我們,時間流逝的速度讓人想不到,所以我們更應該把握時間!

  少年時代觀后感(二)

  第一幕仰望藍色天空那稚氣的臉和電影的名字都着實唬住了人。劇情的開頭,帥氣的小男主和他鬧騰的小夥伴玩塗鴉,看裸女,真的會讓人誤以為這會是有一部小鬼當家之類的電影。

  劍走偏鋒的節奏,沒有那麼轟轟烈烈,說著一個普通小男孩慢慢長成一個普通男青年的故事。編劇在開頭做了多少可以改變整個故事的鋪墊,有一個勵志的媽媽,有很多可以讓他成為一個偉人,一個英雄的理由。在時間慢慢推進中,編劇慢慢把我的這種期待慢慢掐死,可以腦部他冷冷一笑說:故事就是這樣的,我實話實說,愛看不看。

  當他們的生活闖進了一個刻薄的繼父,不,是他們寄人籬下。故事真實得有點不近人情,我們注視的這個主人公怎麼沒有反抗?為什麼只是唯命是從?看到3/4的時候我已經投降了。

  當孩子的親爸出現的時候,我為什麼會懷疑他是一個徹徹底底失敗的人呢?只是因為他丟下了兒女,讓一個曾經相愛的女人承擔一雙兒女,我對他進行了詛咒,我想編劇一定站在正義的一段,他必將在觀眾的詛咒下接受命運的懲罰。慢慢的,我放棄了,更可恨的繼父登場了。為什麼開始看到繼父的第一眼會感覺到他是個靠譜的人呢?可不是,男孩子的媽媽一開始也這麼認為的。電影中很多角色進入之前都是有過充分鋪墊的,故事背景慢慢地像蜘蛛織網那樣一點點豐滿,完整。但對於影片的進展和結局,觀眾沒法預測,就像我們面對的生活,願望是美好的,未來你是不知道的。

  影片沒看完就關了。真的看得有點累。也許我那個時候需要一個怪獸來破壞世界,我需要大樓倒塌,山洪暴發,殭屍慘死,頭顱倒掛。真的是沒有辣味似的情節來激發也是蠻痛苦的。

  後來幾天,看到網上好幾次提到這部電影。我又從中間開始播放。其實情節一樣。我想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似乎是男孩子從暗房出來,帶有一種在平常很常見,但是在電視上很少見的羞澀。那種對話沒有好萊塢演員那樣自信,我覺得這個男孩子真的是在演自己一部12年拍攝完成的電影,真的像紀錄片。

  最後男孩子和室友,室友女朋友,室友女朋友的室友去徒步。一對單身男女擦出了火花,這個場景和導演的另一部《愛在黃昏日落前》男女主角在試音間里如出一轍。故事到兩情相悅的當間結束,有理由相信,有12年耐心的導演,或者正在籌劃着下一個24年的《成人時代》(Adulthood)。

  如果你期望他像可樂一樣迸發出強勁的力道,還是看小鬼當家吧。這部片子需要慢慢品,這部片子就是一杯白開水。

  少年時代觀后感(三)

  昨天剛看完,看之前因為並未提前看任何影像資料,抱着兩小時電影的心態就這麼進了廳,結果看完出來發現差不多三小時過,三小時看着同樣的男孩,女孩,母親,父親走完12年時光,體驗12年表達的少年時代。

  鏡頭從一個躺在學校草坪上等待媽媽來接的Mason的臉出發,開始刻錄時間。

  Linklater在Mason小時候略言語,不再有三部曲里大段不停歇的道理和哲學,溝通與隔閡,而是讓畫面本身講述,寫實,速寫。我們只遠遠看到小Mason和夥伴們看性感女人的圖片,卻聽不清楚他們在討論什麼,只透過Mason的眼睛看到母親和生父在窗外的爭吵,看到父親沮喪離的背影,卻也不知道他們具體爭執了些什麼,只看到Sam永遠一副小大人並嫌棄Mason的模樣,卻也弄不清楚為什麼。因為許多人的小時候就是這樣,更多的是具體的畫面感,而不是抽象的詞彙與句子。

  後來沉默變成單純的句子與簡單的表達。鏡頭轉到大學課堂,Mason看到自己的母親和教授親昵的模樣,他問媽媽,你喜歡他嗎?當繼父獨裁的讓人剪掉了Mason的頭髮,他對媽媽說,他沒經過我同意就剪了我的頭髮,我不喜歡他。就這樣,在一天他和夥伴們騎完自行車回家后看到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媽媽,在餐桌上氣急敗壞大摔杯子的繼父,到最後母親在樓下大呼Mason和Samantha的名字,總被母親主導的小學生活也快結束。

  等慢慢對世界有了更複雜的認知,Mason就不再單純的表達自己,反而變得有些試探,有些欲言又止。當他看到party上母親和一個新的男人聊的歡愉,他不再問媽媽,你喜歡他嗎。Mason的說話對象也不再只是母親,開始願意和女生聊天,並且告訴她我挺喜歡和你聊天。會跟男生偷喝啤酒,聊性經驗,並輕描淡寫的說了個十分美國成年人式的單詞“whatever”.帥氣的短髮保留了幾年又換成了Beatles的長發,眼神越發憂鬱,對成年人的表達越發欲言又止。煩惱開始更多,卻還沒有多的像媽媽堆滿桌的賬單。開始思考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似乎懂,又似乎不懂,一些意義,一些方向,搖擺不定,一如他飄搖的目光。

  在這樣的少年時代快要結束之時,擲地有聲的抽象詞彙開始多起來,仍然搖擺不定,但卻多了一分堅定,失焦的目光變成了定點的尋找。在荒原上與那個大學第一天認識的女生關於we seize the moment還是moment seizes us的交流,彼此似乎對此頗有共鳴,眼神交匯,但似乎又沒有抵達得那麼透徹,直戳人心。可是片子就在這裡結束了,少年時代也就這樣結束了。但Mason的人生還沒有結束,表達還在繼續,思考還會繼續。

  12年的時間,就像記錄片一樣記錄了Mason與其一家的12年。三小時里看着同樣一個男孩變換着各種髮型,提溜着各樣的打扮,從6歲到18歲,同樣一個女孩從一個小可愛變成一個真正的尤物。而同樣的母親在12年裡卻只是變換着不同的髮型,住着不同的房子,換着不同的丈夫,而父親也不過是賣掉了車子,換掉了老婆,蓄起了鬍子。

  雖然只是記錄了一個普通的美國男孩12年,美國家庭的12年,但一定許多人都覺得似曾相識,因為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表達過程,體驗過這樣的家庭的維繫。

  在和平年代,大概許多人的一輩子都是一個樣。

您正在瀏覽: 少年時代觀后感
網友評論
少年時代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