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建黨偉業》觀后感

《建黨偉業》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建黨偉業》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建黨偉業》觀后感(一)

  圓我中國夢 薪火代代傳

  初看《建黨偉業》時,我還是一名高中生,五年後的我已經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再次重溫《建黨偉業》,影片中那些曾讓我熱血噴張的鏡頭,如今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深知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當陳獨秀在北大慷慨激昂地演講道:"要使民眾覺醒,國家強大,就必須將民眾心中積壓了兩千年的這座大山徹底推翻";當五四運動青年學子高喊:"無論是誰,要是敢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我們就跟他們血戰到底,誓死力爭,還我主權,還我青島!";當蔡鍔與戀人訣別時振聾發聵地說出:"七尺之軀,已許國,難以許卿!"……一個個鏡頭讓我熱血沸騰,更不覺潸然淚下。在那段政治黑暗、風雨如晦的艱難歲月中,正是那些仁人志士,他們在黑暗中摸索,在沼澤中前行,只為尋找一條能夠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他們振臂高呼,從不懼怕以卵擊石。當影片最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終於在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圓滿閉幕;當十三名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戰士激昂地讀着《共產黨宣言》;當國際歌飄揚在嘉興南湖平靜的水面上……我不僅看到了革命先輩堅定的目光、濕潤的眼眶和緊握的拳頭,我更看到了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中國共產黨在求索的時代中孕育,在動蕩的歲月中成長,在風雨中走過了95個春秋,如今,他正帶領着中華民族奔向更加美好、燦爛的未來。

  中國共產黨與我而言,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家中國共產黨五口人,祖父母、父母加我如今都是共產黨員,可以說,生在一個黨員之家。現已80歲高齡的爺爺,是一位為黨的事業奮鬥了近40年的老黨員,很小的時候,爺爺給我講的故事裡黨和國家是永恆的主題,對黨的精神傳承也是爺爺一生從未放棄的追求。

  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我才真正的明白了,爺爺心中的"黨"到底意味着什麼,到底是怎樣的力量支撐,讓爺爺一輩子服務於黨和人民,到底是怎樣一種信仰,讓爺爺將其傳遞給自己的子女,並鞭策自己的孫輩將其代代相傳。我有幸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之中,黨對我來說是爺爺堅定的目光,是父母忙碌的身影。上大學前爺爺送給我的黨章,我一直帶在身上,於我而言,那是家人的囑託,是信仰的傳承!

  祖輩們將自己的青春,將自己的一切交付於自己熱愛的祖國和鍾愛的黨,雖然他們沒有在戰爭年代,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可年輕時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着中國共產黨員的職責;年老時他們鞭策自己的子女為黨奉獻自己的青春,教育自己的孫輩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情懷。就這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旗幟代代相傳!

  這不僅僅是我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中國家庭的故事,也正是因為有了小家的傳承,才有了中國共產黨的薪火相傳,才有了中華民族的未來!

  處在這所因油而生、因油而興、因油而強的中國石油大學,我們更應該明白時代已經賦予我們特殊的使命。那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石油精神,它就在唐島灣畔鹹鹹的海風裡,它就在薈萃湖的波光艷影里,它就在"創造太陽"下琅琅的讀書聲里!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在共和國的青春歲月中,無數的石油人實現了對祖國母親的承諾,他們見證着中國從貧弱走向富強的歷程,為高速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了新鮮的工業血液。而如今,這薪火已經傳遞到你我手中,我們肩負着母校的囑託、國家的需要。在每一個石油噴涌的地方,都留下"惟實惟真"的校訓,都留下"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校風,都鐫刻下石大學子的崢嶸歲月!

  身為大學生黨員,是家人帶我們接受了黨性的啟蒙,是學校對我們進行了黨性的教育。在這條黨員之路的開始,我們在前輩的帶領下不斷向前。未來的歲月中,我們應成為撐起民族未來的脊樑!或許我們的羽翼尚不豐滿,我們的肩膀尚不寬厚,我們的脊樑尚不挺拔,但我們要有敢擔當的信念、敢追尋的熱情。

  95年的崢嶸歲月,無數上下求索的革命先烈,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為我們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如今,這薪火已然傳遞到你我的手中。我們聽從着時代的號角,響應者祖國的召喚,新一代的石大學子,新一代的青年黨員,定將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定將心懷天下,報效國家!

  圓我中國夢,薪火代代傳!

  機電學院 材料專業13-2班 謝冰荷

  《建黨偉業》觀后感(二)

  牛彥雄

  與《建國大業》一樣,《建黨偉業》也是一部大腕雲集的史詩性大片,單從這兩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便可以看出社會主義中國的優越性來。集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拍出來的電影,其質量還真是沒的說。歷史事件裁剪得當,演員表演到位,較清晰地展示出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過程。

  歷史本身是沒有主題沒有條理的,而寫歷史的人總會用各種各樣的視點去觀照同一段歷史,視點不同,看到的歷史畫面也就不同,所以,沒有人能看到一個完整的歷史。不過,歷史的完整性本來就不必,也不可能過分地去要求。《建黨偉業》便是對無主題無條理的歷史在一定視點下做的有主題有條理的整合,雖然這種整合未免有牽強和破碎之處,卻也不影響其表達效果。影片從辛亥革命開始講起,一步步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推向必然。實際上整部電影就是在論證這一個中心。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問題,這一中心已經不需要論證了,所以,更直觀地說,這部電影也並不是在論證什麼,而只是在展示,展示出來做個紀念。

  清朝的滅亡與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着本質的不同,歷朝歷代,無論是農民起義還是外族入侵,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總是有限的,但清代的狀況卻完全不同。太平天國欲以與歷代相似的手段推翻滿清統治,卻也要打着"上帝教"這一帶着深厚西方色彩的旗號去宣傳;再到後來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外國的政治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日漸加深。這一過程是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艱難探索的過程,其中雖表現出很多盲目與天真,但其勇氣與識見卻是不容低估的。

  辛亥革命雖然很不徹底,卻將一種新的政體展示給世人,讓人們看清封建帝制的落後,自此之後,不管革命走向哪個方向,人們心中都已有了一個最基本的認識,那就是,決不能再走回到封建帝制的老路上去。袁世凱、張勳等人的復辟成為短暫的鬧劇便可說明這一點。辛亥革命的教訓讓又一代的革命者深刻認識到一個道理:沒有屬於自己的群眾基礎,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如一個沉重的包袱,壓在中國人身上,怎樣處理這個包袱,影響着中國人前進時要邁出的每一步。

  所謂傳統,說白了,就是全民族共同的習慣,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的歷史,便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在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下,中國人民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狀態,如何從文化根本上改造中國人民,這是留給下一代革命者的任務。

  於是,新文化運動應運而起。

  要改變幾千年的文化習慣,其艱難程度可以想象。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如果你對它們說,屋子太熱了,開個窗子吧,他們肯定會反對,但如果你說把屋頂給掀了,他們肯定會答應開窗。新文化運動所表現出的偏激性,便是因於這種狀況。

  這一運動的價值可能並不在於立,而在於破。即不在於它將中國文化引向一個多麼好的境地,而在於它將中國人從幾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籠中解救出來,至於將解救出來的人們引向何方,這是後來者們要繼續努力的任務。雖然在文化上它還未能找出一個滿意的方向,但在政治上,對於共產主義的引進,卻給迷惘中的國人找到了一劑良藥。

  伴隨着新文化運動的步伐,五四運動爆發了,在更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參與下,它以更激烈的方式改變了中國的狀況。袁世凱、張勳等人復辟時受到的阻力還只是軍伐們為一己私利而發動的,而此時,無論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都將面對更廣大的群眾的反對。五四運動后,工人這一支強有力的革命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為此後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着共產主義的一步步深入,隨着革命熱潮的一步步湧起,共產主義的引進者、宣傳者李大釗、陳獨秀們意識到了建立共產主義政黨的必要性。

  於是,經過重重艱難,中國共產黨成立了。

  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做展覽,而是為了以史為鑒,為社會的進步總結更多可借鑒的經驗。

  看着那一代熱血沸騰的青年,年輕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自省一下呢?

  前面說過,新文化運動並沒有給中國文化指出一條另人滿意的道路,快一個世紀過去了,中國文化何去何從仍然在探索中,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諸多決定,重新提出了對文化的重視。受過高等教育的我們這一代,如果不把文化的興盛當作自己的職責,那中國文化還能靠誰?

  幾千年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就是"和"的思想,這本無可厚非,但"和"久了,人的鬥志便會消磨殆盡,人們習慣了去習慣一切,隨遇而安,不思創新,不思進取。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的確是"偉業",但中國的現狀,還遠不是可以沾沾自喜的時候,電影里陳獨秀說了一句話,"現在還不是慶祝的時候",我想這話正可時時警醒我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五四青年當為我們的榜樣,大可不必等到國家到了最危難的時候才挺身而起,何不讓熱血時時在我們身體里流淌?

  再看看今日的中國共產黨。一切舊的事物都曾經是新事物,都曾經代表歷史的前進方向,都曾充滿生命力,但這種新生的活力總會隨着時代而漸漸消逝,中國共產黨亦不例外。雖然一再強調與時俱進,但如今的黨員質量與初立時已是天差地別,十八大以來的各路"老虎""蒼蠅",可見一斑。黨員質量跟不上,如何保證黨的先進性?與前面所說的當下青年一代相同,沒有建黨時風雨飄搖的社會背景,沒有步步緊逼的威脅,黨的熱血也已逐漸消退了。這是我們應該時刻反思的問題。可喜的是,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這一問題已經在一步步強化,已經在一步步入心入腦。

  建黨之所以為"偉業",非止於其建,更要看其恆!

  《建黨偉業》觀后感(三)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所敘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拉開的辛亥革命開始,至1921年6、7月間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時止,雖然這短短的十年時間裡在歷史的長河裡或許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功夫,然而這十年又是極其不平凡的十年,在這十年裡,許許多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護法戰爭、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正稱得上是"風雷激蕩"、"巨變迭起".

  雖然歷史事件眾多,知名人物眾多,然而電影《建黨偉業》卻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為脈絡,以不同空間發生的歷史事件為故事的着眼點,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絕倫,引人入勝。可以說整部電影刪繁就簡,詳略得當,節奏合理,看到悲壯處讓我禁不住扼腕長嘆,如國民黨先驅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車站遭遇特務暗殺身亡,壯志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看到緊張處直讓我為劇中人的命運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輕的朱德率軍在棉花坡與吳佩孚的激戰;看到哭笑不得處直讓我感慨莫名,如張勳被溥傑戲弄,在皇宮裡醜態百出地放風箏;看到動情處讓我情難自已,眼眶濡濕,如蔡鍔與小鳳仙車站離別情景,蔡鍔將軍貌似平靜地與小鳳仙話別,然而那緩緩流下的眼淚卻已經無聲地告訴小鳳仙,他是怎樣一個重情重義的將軍!看到溫馨處讓我心生羨慕,默默祝福相愛的人幸福綿長,如年輕毛澤東與楊開慧的簡單婚禮,毛澤東坦誠告訴自己的新婚妻子:"做我的媳婦,是要吃苦的,跟了我,從此就沒有了安生的日子……",然而楊開慧卻無限深情地回答他:"我願意。"最簡單的台詞卻道出了最真摯的愛情,讓我焉能不深受感動?!最讓我感到血脈賁張、激動莫名的電影橋段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全面失敗,日本全面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終於把滿腔愛國熱情迸發出來,他們以無所畏懼的姿態走上街頭,高呼着"愛國無罪"、"革命萬歲"等口號示威、遊行,繼而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青年學子的拳拳愛國心震撼激揚、感昭日月,不僅在視覺上衝擊着我,更在心靈上感動着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就這樣以其獨特的魅力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其中最讓我肅然起敬,欽佩動容的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全國各地的共產主義組織分別推薦代表奔赴上海召開會議,這些青年才俊懷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義走到了一起,他們在中國的大地上共同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政黨,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這個叫做"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黨員,他們為了召開一次會議還得東躲西藏,誰又能料到,這個年輕而力量單薄的政黨,卻在二十八年之後成為新中國的執政黨,帶領全國人民從此走上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

  通過觀看這部《建黨偉業》,我們再一次形象地認識到,在當時的舊中國,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北洋政府,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其他民主黨派,無論是議會制、總統制、還是君主立憲制,都救不了積貧積弱、處於列強環飼的舊中國,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無數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終他們發現,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人民的不二選擇!

  影片的結尾真美啊:在那水氣氤氳、朦朧迷離的嘉興湖面上,年輕苗條的王會悟身着粉色碎花旗袍,手撐油紙傘坐在船頭上,為這群煥發著年輕活力的共產黨人放風;船裡面,先是一個人,繼而是一群人的聲音,他們緩緩唱起鏗鏘有力的《國際歌》,打破了這山水江南純樸的寧靜,歷史的傳奇在山水中若隱若現……

  一路曲折一路歌,從當年建黨之初的五十多名黨員到今天擁有將近八千萬黨員,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雨歷程。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豐功偉績的九十年,作為一名大學生,我為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觀看《建黨偉業》,重溫中國共產黨建黨那段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以及他們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執着地去努力奮鬥,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們的革命精神所感動,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禮,思想境界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最後我想誠懇地說一句:《建黨偉業》真的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一部讓你感動的電影,一部成功的電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品味眼前幸福的人生!

  建築工程學院 建環1401班 張忻怡

您正在瀏覽: 《建黨偉業》觀后感
網友評論
《建黨偉業》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