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蔣氏故里遊記

蔣氏故里遊記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pp958

蔣氏故里遊記 標籤:格列佛遊記 西遊記

  從寧波現代大酒店穿過靈橋(甬橋)到寧波天一廣場,遊覽了寧波天一水晶街、天一廣場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後,大約1小時到達溪口。

  溪口地處四明山南麓,在寧波西南39公里、奉化城15公里處。鎮內有剡溪自西向東流淌,至武嶺頭與溪南山阻夾成口,故曰溪口。又有武嶺橫卧鎮東,赤名武嶺。

  溪口歷史悠久,被稱為“千年古鎮”。據清乾隆《奉化縣誌》記載,早在唐代貞元中(794年前後),“右相樊澤致仕卜居……樊氏子孫世居此焉。”樊澤就是今溪口鎮沙堤村樊姓的始祖。至宗景德五年(1006年)溪口建村。宗寶慶年間,人口近八千。民國時期與近代。溪口更因為蔣氏父子兩代而聞名遐邇。

  三里長街,又名武嶺路,現建成步行街,是一條融水面、溪橋、市井、商業、文化於一體,濃宿着溪口清末民初的歷史文化,展示古鎮風貌的標誌性景觀。街東有一城樓,稱武嶺門。街左緊依剡溪,錯落分佈着蔣氏遺迹。我們到達溪口,在一家小酒店下了車,步行到了溪口武嶺門。武嶺門為溪口出入的門戶。過去山路崎嶇,出入極為不便,路口有武嶺庵一座,蔣母王采玉常在武嶺庵拜佛誦經。一次,蔣介石因與毛氏發生家庭糾紛,賭氣出走夜宿武嶺庵。1930年武嶺庵拆除,山道改為水泥馬路,並在武嶺庵址建了一座門樓。武嶺門樓落成后,蔣介石偕宋美齡回溪口,在武嶺門停足觀望,並題書“武嶺”兩字刻在西向門樓上。次年春,蔣介石又題書“武嶺幽勝”四字刻在武山西向的懸崖上。東向門樓為于右任題書。此為溪口十勝景之一的“屏山雪霽”。

  穿過武嶺門往左便是潭墩山。山上古木垂陰,山下溪水清澈,臨溪山崖壁立。清雍正九年(1731)建文昌閣,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又名奎星,故閣名“奎閣”,為文人學士論文集會之處。此為溪口十勝景之一的“奎閣凌霄”。清人《奎閣凌霄》詩云:“巍巍百尺山峙邱,贏得奎光射鬥牛;文藪由耒錦溪勝,爭看多士踏鰲頭。”

  1927年清明節,蔣介石從廣州回家拜掃,登上潭墩山,見文昌閣“楹棟欹斜,行將就圮”,便請其兄介卿督工拆舊新建,次年建成,並易名為“樂亭”。當地人習慣稱文昌閣。文昌閣落成之日,蔣介石親撰《樂亭記》:

  “武嶺突起於剡溪九曲之口,獨立於四明群峰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為萬山所景仰,不偏不倚,望之巋然。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於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人耶!嶺上古木參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水瀠洄,游魚可數,牧童漁父倘佯其間,樂且無窮,其幽靜雅逸之景象,竊比世外桃源無事他求矣。而隔溪的綠竹與嶺上的蒼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潔無異寫真,其有歲寒君子之逸致乎。

  舊有謝閣名曰文昌,規模狹陋,無足以游矚者。甲子春,余還里掃墓,見其楹棟欹斜,行將就圮,乃勘地繪圖,亟思有改造之。吾兄錫候欣然贊焉,爰董其事。命匠鳩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屬余名之。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間,凡遠方同志來游者,莫不徘徊依戀而不忍舍,蓋無間乎仁與智,皆有樂於此地,乃取其義而名之日:樂亭。甚願吾鄉同志,朝夕遊樂,顧其名而思其義,因觀感而有所興起,卓然自立也,庶不負今日改造斯亭區區之意也夫。民國十四年六月,蔣中正記於廣州黃捕軍官學校。”

  文昌閣為中西合璧殿宇式樓房,共兩層,建築面積436平方米,石塊壘台,青磚砌牆,飛檐翹角,梁架雕人畫物,廊飾花窗,閣頂懸紅木宮燈,四周有欄杆。蔣介石建文昌閣,其初衷是《樂亭記》所說的,供“吾鄉同志,朝夕遊樂”。但文昌閣建成后遂成為蔣介石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每次與宋美齡回家都住在此。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被押到溪口,臨時安排在文昌閣二樓蔣介石卧室東房間住了10天,后幽禁於溪口雪竇山。

  文昌閣四周建有石級盤旋通道。向南拾級而下,臨溪有一石橋,名“憩水橋”,在此可憑欄觀魚或臨溪垂釣,溪水悠悠,清澈見底,又名曰“碧潭”。“碧潭觀魚”為溪口十勝景之一。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後,在文昌閣小住,為方便觀魚,由堂弟榮法在東西兩塊對稱的岩石上建造一座小橋。但榮法建造水平低,習慣於壘石砌牆,結果造了一條筆直的貼水平橋,橋形呆板單調,與整個風景和周圍建築不協調。蔣介石很不滿意,榮法便請上海孫裕生營造廠的設計師葛寶順重新建造了一條小巧玲瓏、精緻美觀的拱形橋。蔣介石回溪口常與宋美齡在此垂釣觀魚。

您正在瀏覽: 蔣氏故里遊記
網友評論
蔣氏故里遊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