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奪命深淵影評

奪命深淵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奪命深淵影評(一)

  從年初就開始期待 Sanctum (直譯“聖殿”)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監製的3D電影在國內上映,7月份時曾經在排片表上看到過,後來又悄無聲息地延期,一直到現在才公映。國內譯名定為《奪命深淵》,雖然略顯土鱉,但不得不無奈的表示認可:這就是國內觀眾現在的口味體現。

  影片故事很簡單,一群洞穴潛水探險者,因為遇到意外暴雨,被困在洞穴內,不得不潛水逃出洞穴。現在有不少人覺得這個電影的故事太簡單和俗套,因此對電影的評價不高。我的個人觀點是,不要把《奪命深淵》看成是一部所謂的“大片”,它雖然打着“詹姆斯·卡梅隆監製”和“3D電影”兩面大旗,但從本質和趣味上來說,《奪命深淵》還是一部B級片。它的最主要賣點,一定是“3D電影”這個視覺奇觀。

  從故事層面來說,這種洞穴探險被困然後逃生的故事,除非搞成《黑暗侵襲》( The Descent )那種重口味電影,否則這種故事本身很難搞出什麼新意(其實本片的故事也有點重口味,不過後面再說)。俗套的故事拍出情感和力量,是商業類型片的基本功。類型電影講故事不能迷信武林秘籍,玩不好那就是《葵花寶典》。喬峰力戰群雄靠的就是一套《太祖長拳》,拼得就是內力。對於《奪命深淵》來說,這個以父子情感衝突為主線的故事並無明顯缺陷,無論是故事節奏還是情感營造,都在正確的節奏點上,足以讓普通觀眾忽視這個故事,將注意力放在電影重點營造的視覺奇觀上。

  詹姆斯·卡梅隆是本片的執行監製,為本片提供了拍攝《阿凡達》用的全套3D技術支持,因此《奪命深淵》是一部很少見的“正確的”真人3D電影。它不同於那些急吼吼衝上來搶錢的後期轉制的偽3D電影,也不同於那種迫於無奈只能跟風的3D實拍電影(例如《變形金剛3》),《奪命深淵》是一部一開始就衝著3D效果而精心打造的真人3D電影,幾乎所有的場景設計和鏡頭設計,都是基於3D電影而出發的,因此我們能夠在電影院里感受到最舒適的3D效果。

  不過對於3D電影來說,觀眾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亮度問題。《奪命深淵》的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洞穴和水下場景,畫面本身就相對偏暗,如果放映亮度再無法得到保證的話,那麼很多畫面細節就會損失,種種令人屏息的視覺奇觀給觀眾帶來的震撼也就無從談起了。(Sanctum 直譯為“聖殿”,和片中的重要場景有着直接關係)

  作為一部“正確的”真人3D電影,它最適宜的載體無疑是IMAX+3D版本。可惜本片國內並沒有引進IMAX版本,因此觀眾在觀影時,銀幕大小以及畫面亮度、立體眼鏡是否舒適等細節,都會影響到觀眾的觀影感受。從我個人體會來說,建議大家要選擇銀幕面積最大的雙機3D影廳,在可能的情況下儘可能地向前坐,力爭做到銀幕畫面能夠充滿整個視野。

  影片故事從演員潛入水下的那一瞬間起,那種撲面而來的真實3D效果就會令觀眾不由自主地屏息期待。作為一部洞穴潛水探險電影,這個趣味上略顯小眾的故事可能不會令所有觀眾都喜歡,但對於極限運動愛好者來說,這種真實的3D效果是會令他們感同身受的。從我自己的觀影感受來說,凡是試圖對抗重力的3D電影畫面,都會讓觀眾體驗到奇妙的觀影感受,例如《哈勃望遠鏡》、《國際空間站》,以及《阿凡達》中的飛翔鏡頭等。而潛水無疑是另一種讓觀眾短暫忘卻重力的奇妙體驗。

  洞穴潛水探險據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極限運動之一,我個人覺得和徒手無保護攀岩這種運動差不多,只要是從事者都一定是大師,因為任何技藝不精的人都活不到成為大師的那一天。常規潛水都是一項有一定風險的運動,而洞穴潛水更是危險,因為你無法浮出水面,所以任何差錯都會導致死亡。據看過《奪命深淵》的持證潛水員說,片中出現的所有潛水細節都是非常真實的。我個人曾經有過潛水經歷,所以對片中的潛水場景都有非常強烈的認同感。

  另外,說個關於詹姆斯·卡梅隆的潛水八卦。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攝《深淵》( The Abyss)這部電影時,也曾經歷一次潛水危險,差點溺斃。在《天神下凡: 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人生》一書中詳盡地描寫了這個故事。《深淵》這部電影的水下場景基本都是在一個700萬加侖的水池中拍攝的,在拍攝開始幾周之後,卡梅隆因為過於專心,氧氣瓶用完了,而所有人都在遠處,他發現空氣耗盡后,無法求助,只能脫掉潛水頭盔(控制室內的混音師聽到麥克風被水淹沒的聲音,但沒反應過來是卡梅隆在水下遇到了麻煩)。此時脫掉頭盔的卡梅隆已經什麼都看不見了,他只能憑藉感覺脫掉潛水裝備,然後開始“呼氣上浮逃生法”。當在他上升過程中,一個潛水安全員發現了他,但是事情變得更糟糕了。

  潛水安全員按照規定,在水下15英尺處拉住了卡梅隆,然後把備用呼吸器塞進他的嘴裡。但是,這個呼吸器是壞的,卡梅隆呼吸到的不是空氣,而是水。卡梅隆被嗆到之後,幾近昏迷,他試圖掙脫呼吸器,但是潛水安全員以為他發慌了,於是將他抓的更緊。關鍵時刻,卡神一拳擊中安全員的面部,終於浮出水面。

  當然,彪悍的卡神上岸后就開掉了副導演和那個潛水安全員。然後當天就回到水下繼續拍攝。

  從這個小八卦中我們可以看出潛水運動的危險性,因為水下無法說話,只能靠手勢溝通。如果出了差錯,留給你糾正錯誤的時間只能以秒計算。而在洞穴潛水中,因為已經處於極限之上,所以一切標準都會和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道德標準有所不同。理解這一點,對於理解影片故事有着重要的意義,因為影片故事中幾處重要轉折點,都已經脫離了常規的法律和道德標準,是一種人性的極端體驗。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本片在國外分級都是R級。因為國內沒有電影分級制的現狀,我強烈呼籲家長不要帶孩子去看這部電影。

  我個人非常喜歡《奪命深淵》這部電影。可以說,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的生活,因為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動,我終於做出了一些早該做出的決定。簡單地說,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電影之中,即使無法觸摸到夢想本身,但我的生命中不會再有悔恨。

  奪命深淵影評(二)

  本片單從劇情上來看,比較單一,但是從整體效果和中心思想上來說,本片是不可多得的好片!整部片子無時無刻暗示着人們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什麼是自己內心真正追求的夢想,怎樣才能活出一個真正的自己!

  當看到卡爾背着降落傘興奮的直接跳進洞穴時,那種升華的感覺誰能體會?當看到探險小隊發現洞穴一個新天地的時候,他們發自內心的激動興奮讓我感動不已。當看到彌留之際的喬治留下“到此一游”的筆跡時,又有多少人能懂得他死前是在害怕還是滿足?當看到弗蘭克和兒子念着詩歌在洞穴狹縫中攀登時,對生命的渴望以及對命運的反抗又有幾人體會過?

  再者,片中約書亞要弗蘭克教他平時默念的詩歌,約書亞踩在父親身上登懸崖時回頭關切的目光,發現天井坦克的默契對話,以及弗蘭克彌留之際兩人的父子情深這些都是本片的亮點,特別是當約書亞獨自一人在水中失去最後一絲亮光陷入黑暗,打開父親以前送給自己的禮物——野豬牙齒做成的燈,重現希望時,回想之前他譏諷弗蘭克送的禮物和在登崖離開之前一氣之下想要扯斷扔掉的心態和行為,更是讓人感嘆不已。

  而這些卻是在人人整天被金錢所奴役的現今社會所不能看到的,即使在那些中了百萬大獎和簽了巨款合同的人臉上也是看不見的,當他們耗盡心思賺到錢,要麼害怕被人發現,要麼覺得還是比更有錢的人少,弄得自己痛苦不堪,何來快樂?

  所以,請你們那些只能看看變形金剛這種娛樂貨的同學留留口德,看不懂是因為你們是已被這個拜金社會體制化的犧牲品。

  奪命深淵影評(三)

  《奪命深淵》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本片的監製詹姆斯卡梅隆,他的這個監製並非掛了個虛名,正因為他和他的團隊的介入,我們將看到自《阿凡達》之後最震撼最真實的真人3D電影。《奪命深淵》的3D效果不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畫面前後景層次的分割並立上,而是更注重在鏡頭運動中畫面縱深感的變化,從而降低了一般3D電影中人物與環境之間所存在的那種摳像感。此外,片中有大量的水下洞穴的探險場面,洞穴的狹小和水下的幽閉在精緻的3D畫面中,帶給觀眾更加身臨其境的壓迫感和焦灼感。所以如果不是在電影院看3D版的《奪命深淵》,真的不能算看過這部影片,沒有這些強大的視覺震撼和衝擊,對於片中人物的絕境心態的代入程度會大大降低,也根本不會體會到當最後那一束光出現在銀幕上時所帶給人的感動。這跟那些為了斂錢而用粗劣生硬的3D效果折磨觀眾的影片不同,《奪命深淵》在製作上雖然不是什麼大片,但卻是真正詮釋3D技術存在價值的電影,這充分表明了詹姆斯卡梅隆和他的團隊們的專業素養和追求,而這種專業已經成為卡神的創作本能。

  《奪命深淵》是根據澳大利亞水下探險家安德魯·韋特的一次真實的水下洞穴遇險經歷改編的,那次經歷並非如電影中所講述的那般慘烈,事實上韋特在四個小時候內就脫險了,兩天後他又救出的同伴,但當時做面臨的進退維谷的絕境是一樣的。影片帶有一定的記錄性質,因此在戲劇衝突上不是很強,人物性格也比較扁平,只是專註於事件的經過,當然這並非影片着力的地方。詹姆斯卡梅隆對影片的貢獻應該不僅局限於3D技術的精益求精上,還在於他從小就是個狂熱的潛水愛好者,因此《奪命深淵》還被賦予了水下求生指南的技術屬性。

  對有望生還者利益和求生本能的尊重是影片與其他歷險電影所不同的地方。影片第一個危機的化解方式就讓我十分震驚,我幾乎不敢相信主人公弗蘭克是通過剝奪同伴生存希望來保證自己脫險這樣的情節就發生在我的面前,儘管影片中有關於這一舉動的父子爭辯,但影片依舊沒有對此做廉價的道德審判。包括後來溺斃負傷的隊友,雖然很殘酷,但我也相信這是當專業素養面對突髮狀況時最合理的選擇。當然落跑的富商的人品判斷和最終結局另當別論,那是為了激化戲劇衝突而人為設置的情節。而面對遇難的同伴,弗蘭克反覆說的一句話是,既然他選擇了探險,就要接受這樣的結局。在他心目中,探險家的榮譽是高於生命的,所以他會砸掉同伴的相機,因為他不想“當自己屍體被發現時被人當做是一名遊客”,同時他也能坦然而理性地面對困境並作出判斷,直到最後的突遭變故。這樣的一個人,與其說是一個探險家,不如說是一個極限騎士。

  奪命深淵影評(四)

  《奪命深淵》不是通常意義上中國觀眾習慣期待的所謂大片,相反,它徹頭徹尾是用眼下最新技術包裝了核心賣點的一部B級片。所以無論是過份探索其人性內涵,還是忿然抱怨其故事陳舊,都貌似偏離了這類電影存在的本意,有些吃爆肚不沾醬的遺憾。電影真正要做的,只是在電影院里營造出一個幽閉的環境,讓無處不在的水和無盡的岩石給你彷彿置身窒迫絕境的感覺。

  《奪命深淵》劇情流程用一句“幾個探險者在絕境中求生”便可完全概括。富家子花重金聘請洞穴潛水團隊,給他在新幾內亞勘探未經發覺的地心洞穴。在進展緩慢,而天氣馬上就要大變化的當口,他們終於發現了一條新路,但這時危機也隨之而來,暴雨將幾個人完全困在了1000米的地下……一群人在未知的洞穴里努力向外尋找着出路,本身已是很好的題材,且也參考了現實事件。在這個環境下,其實故事怎麼走都沒有問題。只是進入電影院的我們似乎總期待着主題,或期待着場面,但這兩點從來不是B級片思維里需要先考慮的問題,故事人物都可以是浮雲。關鍵點是只看如何用僅有資源來製造出最強烈的電影效果。一如本片結尾那個向著光游的動態,其實超越所有語言。而這個結局,幾乎就是《盜夢空間》開場。

  說到實際上那早已經不存在的附加型B級片,是陪伴過很多人青少年時期的朋友。商業院線體系培養出來的觀影意識,從來都是從簡單的刺激開始。所以算算現在活躍在銀幕前的美國導演們,除了麥克貝大衛芬奇那支玩MV系統出來的人,大量導演的成長和起步都離不開廣義上的B級片。大部分中國觀眾恐怕是很難領略到如今這些線上大導心中情結的,當然,這倒談不上是什麼關鍵密碼,電影本身有自己的語言。也正因工業環境提供了低成本的試驗場和對恐怖科幻驚險等元素樂此不疲的電影人,才會隔一段時間出來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比如《深海狂鯊》,比如《黑暗侵襲》,比如《電鋸驚魂》。而這些創意和探索,會加速影響真正大製作電影的進步方向。

  一方面看,本片的數碼畫面非常不"電影",顏色幾乎就是未經修飾的電視記錄片質量。另一方面它所展現的許多奇觀又令人無比震撼。3D效果由於是詹姆斯卡梅隆監製,而有了完全的保證,人物和景色在IMAX銀幕上不再如其他電影般只簡單分出兩層,而是各自獨立佔據自己的焦點。探險頭盔射出的光柱具有明顯的立體感,更不用說時不時在前景飛過的浪花,水泡,砂石了。而這類作品里本該存在的那種真實的幽閉感,也因為3D效果而被放大。跟着演員在沒有邊際的黑暗遊動,就像觀眾也來到死亡邊緣。轉頭是絕望,抬頭也是絕望。努力呼吸,努力逃避瘋狂,但並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新開發的技術完全催生出新的感官體驗,是這該是編導們最在意的。但更重要的,卡梅隆本人對潛水的熱愛太明顯了。《深淵》自不必說,《泰坦尼克號》開場那段其實跟故事主線無關的潛水探測讓他不過癮,之後又弄出一部《深淵幽靈》來自己記錄潛水工作。

  雖然說了效果是主角,環境是背書,但電影敘事質量也完全在水平線上,開場十幾分鐘略顯雜亂的對話立刻把幾個人物的關係,情感,個性和精神狀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澳大利亞演員理查德·勞斯伯格扮演了一個冷靜,強悍,卻又悲情的老探險家弗蘭克,差點就認不出此人是那個《紅磨坊》里娘娘腔的伯爵或《范海辛》里的吸血鬼了。這個人物似乎寄託着編導的某些思索,因為雖然他帶着大家往前走,但電影顯然並沒有試圖把他奉為英雄,相反有時在暗示他的弱點。同伴死去並不能讓他停下腳步,在被人背叛時也束手無策。面對兒子的詰問,弗蘭克最後說了一段話:“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在地面上,我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到,你媽媽想要的一切,房子,汽車,安全感,我都不能給她,只有在這裡,我才能夠做到我想做的事情,我才能找到我自己。”

  而也許根本沒有機會去面臨這些險境的我們,看着這些似乎是毫無意義(不為勘探不為考古不為尋寶,僅僅為了去一個沒人去過的地方)受難和死去的人們,要在哪裡去找自己呢?

  是不是要給自己心裡留一束看得見的光呢?

您正在瀏覽: 奪命深淵影評
網友評論
奪命深淵影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