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勇氣教學反思

勇氣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勇氣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勇氣教學反思(一)

  《勇氣》是美國作者狄斯尼的一篇小說。它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時發生的一個故事。一個美國傘兵被誤投到了敵占區,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國農婦求救。德軍發現法國農婦救助了那位美國傘兵就槍殺了她的丈夫。美國傘兵被俘後設法逃了出來,奔向樹林。德軍立即圍追他。走投無路時,美國傘兵“振作”起來,“押了這一注”,他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國農婦求救。法國農婦毫不猶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後,諾曼底地區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至此,作者稱讚道,是兩種勇氣打敗了敵人,即“青年傘兵智勝的勇氣和法國農婦毫不猶豫為美國傘兵提供了第二次機會的勇氣”,並借一位空軍將軍之口,對這兩種勇氣作了畫龍點睛的詮釋。按傳統教法(導入課文DD介紹背景DD分析情節人物DD歸納中心DD概述藝術特色),條理雖然清晰,教學步驟雖然完整,教學內容也很全面,沒有什麼遺漏,但這種面面俱到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值得回味的東西恐怕不會太多。若換種思路,打破常規,大膽嘗試,把傳統教法與開放式教學結合起來,抓住文章情節,圍繞文章重點、難點展開探究,或許能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一張面孔,一種腔調,一個模式帶來的單調沉悶,使探究的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教學異彩紛呈。

  文章的情節發展可以用四個“兩”來概括,即兩次求救DD兩次救助DD兩次評價DD兩種勇氣;文章的重點是對兩種“勇氣”的理解,難點是怎樣認識“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據此,教師可以在情節高潮處設置情景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重點,即對兩種勇氣的理解,或在情節發展結合部DD兩次評價處由教師直接提出下列問題展開探究:

  1、美國傘兵兩次向法國農婦求救,是偷生還是求生?這種行為稱得上勇氣嗎?你如何理解美國傘兵的勇氣?

  2、法國農婦為救美國傘兵,丈夫被敵人槍殺了,文中那位空軍將軍卻說她是一個幸福的人,你認為她的幸福在哪裡?你有過類似(助人為樂)的幸福嗎?

  這兩個題目都具有開放性,挑戰性。以問題1為例展開探究,勢必會出現兩種價值觀的碰撞。碰撞難免產生衝擊,但迸射出的火花卻能彼此映照。由於民族不同,其生活習慣、道德傳統、文化觀念、社會背景不一樣,東西方民族的價值觀念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崇尚的是捨己為人,在困難面前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他人。在中國革命的發展史中,這種捨己為人、捨己為公、捨生忘我、捨生取義的事例舉不勝舉,董存瑞捨身炸敵堡、黃繼光以身堵槍眼、邱少雲烈火焚身若等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精神沃土上盛開的英雄之花。而西方推崇的是平等的價值觀,在相同的環境中,生命個體具有等同的生存權力。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美國傘兵為何不顧自己給法國農婦造成的悲痛而再次向她求助的舉動。況且在戰爭時期,保存一位優秀的戰士(他胸前閃耀着的勳章綬帶,比我記憶中任何將級官銜以下的人都要多 ---引自課文),就是增加十倍甚至百倍的打擊敵人的力量;對於渴望和平的人們來說,美國傘兵絕境求生,智勝敵人的勇氣又何嘗不值得稱道呢?

  《勇氣》的確是一篇典型的體現西方人文價值觀的文章。如果用我們的價值觀去苛求那位美國傘兵,那麼,他的行為不僅不值得稱道,反而會遭到人們的冷遇,甚至是唾棄。開放的社會要有寬闊的胸懷,我們在摯愛自己的文化傳統,踐諾着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的同時,理解並尊重其它民族的價值觀,能夠加深彼此理解,促進雙方融合。同居地球村,同為地球人,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界的象徵意義將會漸漸凸現,國界的實際作用會慢慢弱化,民族的融合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儘管目前衝突在出現,戰爭在爆發),價值觀念趨同,精神追求呈異將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今天坐在教室中的學生,不僅是明天民族經濟的建設者,而且是明天世界經濟甚至是地球經濟①的創造者。作為教育 工作者,我們要深知自己所處的時代和身上肩負的這個責任,在教育 過程中,我們要自覺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把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教育 的終極目標來追求,既要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又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作為衡量其它民族價值觀的尺度,更不能對其予以否定。離開西方人文背景奢談美國傘兵的勇氣,猶如離開源頭找水,學生會一臉茫然,產生疑慮;用我們的價值觀評價美國傘兵的勇氣,向學生傳遞的是一種偏狹的信息,在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時也把武斷粗暴教給了學生,這是一種教育 專制,是教育 的誤導。在新的教育 理念下,我們把生存意識、生存技能作為生命的要義向學生傳授的時候,怎能用我們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去苛求美國傘兵,甚至對其加以撻伐呢?(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常常有教師認為美國傘兵的生是建立在別人的死和痛苦的基礎之上,是極不道德的行為,這樣的生是一種恥辱。)美國傘兵的生存意識、生存技能是他得以生存的基礎,生存的目的和意義才是美國傘兵的勇氣的精核,“他胸前佩戴的那些閃耀的勳章授帶”不就是對他生存目的和意義的高揚嗎!在學校教育 強調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今天,《勇氣》不失為一個引導學生探索人生意義、感悟生命真諦的上好文本,我們要好好開發它,利用它。文本相同,解讀迥異,“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關鍵看教師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 理念,用什麼樣的教育 思想指導教育 實踐活動。狹隘只會讓人封閉,包容才能促進交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構建了人類文化的瑰麗大廈,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又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精神生活,有限的文本可以拓展出無限的空間,讓學生在知識的大海上航行,在思維的藍天下翱翔,人本化、個性化、人文化的教育 思想就會走進課堂,來到學生中間。

  有人擔心這樣的開放、這樣的探究會弱化文章主旨,沖淡教學節奏;其實不然,這種以文章主旨為中心的開放、探究,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活躍了學生思維,而且能讓學生在體悟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境界得到升華,這種引導學生感受生命意義的開放探究過程,不正是我們同行廣大教師孜孜以求的境界嗎?這也正是我國當前實施素質教育 所大力提倡的。

  隨着素質教育 的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腳步已悄然臨近。新課程呼喚新的教育 觀、教學觀,作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我們要拿出“勇氣”,敢於摒棄舊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我們不僅要做“新課標、新理念”的宣傳者,更要做一名“新課標、新理念”的探索者、實踐者。

  勇氣教學反思(二)

  1、《勇氣》是一篇典型的體現西方人文價值觀的文章。今天坐在教室中的學生,不僅是明天民族經濟的建設者,而且是明天世界經濟甚至是地球經濟的創造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深知自己所處的時代和身上肩負的這個責任,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自覺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把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來追求。

  2、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常常有教師認為美國傘兵的生是建立在別人的死和痛苦的基礎之上,是極不道德的行為,這樣的生是一種恥辱。美國傘兵的生存意識、生存技能是他得以生存的基礎,生存的目的和意義才是美國傘兵的勇氣的精核,“他胸前佩戴的那些閃耀的勳章授帶”不就是對他生存目的和意義的高揚嗎!在學校教育強調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今天,《勇氣》不失為一個引導學生探索人生意義、感悟生命真諦的上好文本,我們要好好開發它,利用它。文本相同,解讀迥異,“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關鍵看教師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理念,用什麼樣的教育思想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狹隘只會讓人封閉,包容才能促進交流。

  3、這種以文章主旨為中心的開放、探究,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活躍了學生思維,而且能讓學生在體悟生命意義的過程中,情感受到陶冶,思想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境界得到升華。

您正在瀏覽: 勇氣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勇氣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