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包身工教學反思

包身工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包身工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包身工教學反思

  《包身工》是着名劇作家夏衍 1935 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構、寫法方面的特色,並延伸拓展,引發對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課的時間,涉及的內容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結束。我認為這節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必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事實證明,收效不錯。我認為教學設計中的亮點是:

  1 課前預習:給“包身工”下個定義,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內容。

  2 第一版塊:感知內容,把握主題,體會結構的嚴謹和巧妙。

  有效提問: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選材時會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大體內容。)

  (2)面對兩個多月來收集的資料,如果是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思路來構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麼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教師提示方法:找課文中標示線索的詞句)。

  (由此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三個場景,梳理全文的結構提綱,提綱挈領,把握文章主題,突破教學難點,並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3)你認為我們呈現的板書已經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嗎?認真閱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條副線。 (此問題未及展開,留作下節課的預習作業)

  (這個問題是引導學生體會報告文學中背景資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線向并行的巧妙結構。)

  這三個問題,均以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氣氛活躍,教師對把握課文線索的方法點撥使學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受到鼓舞,討論熱烈,很有效果。

  這節課,沒有繁瑣的提問,沒有細緻地分析,但學生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和特色。可以說實現了短時高效,並讓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有所收穫。反思成功原因,應當是教師自己吃透了教材,緊扣文本特點,用新課程的理念組織教學,從而刪繁就簡,上出欣慰的感覺來。

  篇二:包身工教學反思

  聽了郭銘輝老師上的散合式教學合法示範課,真是讓我眼界大開,受益匪淺。

  郭老師上的課文是《包身工》。這是一篇經典的報告文學。我們平常都是從欣賞的角度進行教學,而一般是講報告文學的寫法,再到文章語言的品嘗和結構、內容的分析。但郭老師卻完全不是這樣。他的第一節課是進行散髮式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質議。黑板上板書的內容是:

  發散思維課——亮出你的風采

  1、提問不解之處-----期待難住老師和同學。

  2、評價精彩之處------期待你獨到的見解。

  3、質議有誤之處-----期待着你給老師和同學一個驚喜。

  在郭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並開始了熱烈的探討,他們探討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東西都是我以前未想過的。我想這探討是相當成功的,學生參與性強,學習積極性高。對比我們以前的傳統教學,什麼“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見大巫,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非常值得我學習。

  把時間還給學生,變教堂為學堂,變教完為學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篇三:包身工教學反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關注教什麼的問題;無定法,側重於怎麼教的問題。對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書和今天新課標下再教《包身工》,我總結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傳統教學篇目,那麼這篇目在編寫教材時一定考慮到了它的文體特徵和社會功用。那麼對於《包身工》這一課,關注教什麼就有過去和現在都會考慮的地方。比如,關照報告文學的特點,關照寫作方面的思路、組材、細節、點面結合等特點,關照寫作意圖、關於“蘆柴棒”的本質意義、關於包身工的一天活動情況的縮影的思想價值等。

  以上教什麼局限於知識方面,當然教什麼還得注重教什麼人的問題。現在學生是新新人類,對一些社會現象有所耳聞,未必對“包身工”的環境能夠真切體悟,未必能夠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社會現實,這樣就要對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當的資料。

  就如何教來談,我先從新舊變化作一些比較:

  1. 篇目單元教學側重點有變化。過去《包身工》屬於報告文學類,放在記敘文類單元里教學,側重於記敘文學習。現在《包身工》仍然屬於報告文學類,放在實用文單元里,要歸屬到實用文體的教學思路上來。

  2. 教學理念發生變化。過去更多的關注知識和思想教育,現在更多的關注教學過程和情感滲透,以及能力提高。

  3. 教學手段發生變化。過去重點是書本粉筆,現在可以提供資料媒體很豐富。

  4. 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過去是以積累為主加深理解,教師的地位過於突出。現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

  5. 教學重點發生變化。過去在於文體特徵的把握,現在要讓學生學會提取信息,概括要點, 評 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等……

  就以上變化我談一些自己對於實用文教學的體會。

  看了今年高考閱讀文二選一試題,我關注到了實用文這箇舊而新的概念。

  先說分類。過去只把實用文體歸於操作類來講,《包身工》以文體分入記敘文類,現在實用文的類別好像大了些(也許是井蛙之見)。實用文分社科類、科技類、媒體類、工作類和操作類。我想報告文學《包身工》應歸於媒體類吧。

  再說教學定位。無論哪一類實用文教學,目的不是為了獲取信息,而是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求得理解,教會學生掌握各類文體的閱讀方式,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這部印證了高考實用文考查的重點:實用類文本閱讀側重於考查考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了以上教學反思和總結,如果再教《包身工》,我想我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設計是很清晰的。

您正在瀏覽: 包身工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包身工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