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狼和小羊》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文章內容淺顯,受學生喜歡。這篇文章通過描寫狼故意找碴兒想吃羊,雖然借口一再不成立,但還是強詞奪理,要將小羊吃掉。文章借這一個童話故事,揭示“兇惡的人想幹壞事總是能找到借口的”這樣一個道理。在上這節課時,我正為班裡學生在上一單元的考試情況而煩惱。孩子們在上單元的檢測中,表現出來對自然段中的句子如何數掌握得還不是太理想。於是,結合這節課,我開始了研究。

  傳統以來,我們教給孩子數句子數都是讓孩子以句號等表示一句話完結的符號為參考。雖然也強調過,但是孩子們卻依然有錯時,特別是碰到一些少用的標點,更是容易拿不定主意。課本就是最好的短文,既然我們班學生已經反映了情況,那麼我就將這個練習放在了平日的教學中。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我都會讓孩子數一數,這個自然段有多少句話,交用數字標出來,然後請學生上到展台,將自己的答案展示出來。全班一起對照,發現問題,然後解決。經過了幾個固定模式的訓練,學生對如何數句子已經較為清楚,這時,我又順勢布置,讓孩子們每課預習時,將自然段的句子標註出來。教學就收到了讓我滿意的效果的。

  此外,因為《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是靠這個外殼來蘊含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領會寓意就越明確。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的學習寓言的重要方法,於是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待講,以讀促學去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引導學生展開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小羊的話用尖細柔和的語氣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地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談化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了學生“我要讀”的熱情,激發學生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教學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獨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間。本課課文不長,可讀性很強,但含義深刻,寓意多元,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要真正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過程中,我沒有刻意引導學生往確切把握寓意上鑽,特別沒有搞出一個標準的說法讓學生讀背,重要的是在於充分展開學習討論的過程,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學習和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同時,也受到符合他們年齡特徵的教育,我認為這樣對孩子的幫助也許更大。

  篇二: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語文課很簡單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讀是基礎,是內化的過程,怎樣引發學生內在的閱讀動機,讓學生滿懷激情和思考到課文中去神遊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想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抓住重點詞句引領孩子們讀出語言的形象,讀出語言的情味,讀出豐富細膩的語感,讀出對語文的興趣。

  如第 2 自然段中“很想”一詞表現了狼看見小羊時的心態,我讓學生通過給“很想”換一個詞來體會這種心態,從而為後面對小羊的找碴兒作了情感鋪墊。在指導讀第一次找碴兒時小羊反駁的話時,我抓住了兩個表示小羊神態的詞語“吃了一驚”、“溫和”,來讓學生讀好小羊的話。可喜的是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小羊說話時語氣很溫和,而且還很有禮貌。他們一下子就從小羊的話中找到了“親愛的狼先生”、“您”等詞,跟我的意圖不謀而合。

  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學生能正確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當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受到感染,課文中抽象的文字才會變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是比較差的。在課堂上,這就必須得從引導學生從正確理解詞語開始,這樣才會逐漸地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文講了狼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 3 次碴兒。在學習第一次找碴兒(課文第 2 、 3 自然段)時,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而且指導得比較詳細。先投影出示狼說的話:“你把我喝的水弄髒了!你安的什麼心?”我讓學生注意一下標點符號,第一句用的是——(!)第 2 句是一個問號,那應該怎麼讀?自己想想練練,自由試讀。學生能從標點符號中體會出狼凶的語氣。在理解完小羊說的話后,提問:“面對狼的胡攪蠻纏,小羊有沒有生氣?哪個詞看出來的?”學生馬上找出“溫和”一詞,我立即讓女學生溫和地來讀一讀小羊的話。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對話朗讀的方法已有所了解。於是,在學習第二此找碴兒(課文 4 、 5 自然段)時,我又對剛才的學法進行了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文中的標點符號、提示語來體會狼和小羊的對話,讀得很不錯。對話朗讀就要這樣體會。下面就請小朋友繼續用這種方法自己學習 4 、 5 自然段。怕有學生不懂,我又解釋了“提示語”,在說之前的一些詞語,比如剛才的“溫和”一詞就叫提示語。學生們若有所悟地讀起來。當請學生來朗讀狼說的話時,他們抓住了第一句話后的“!”和“氣沖沖”一詞,讀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兒時更凶的語氣。而小羊的話則是從“可憐、喊道、啊、呀!“等詞中逐漸體會出害怕、驚慌的表情和語氣。許多老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麼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找碴兒”一詞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經出現了,但我沒有直接問學生它的意思,也沒有急於把詞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於是,我趁勢提出:“所以小羊怎麼可能把狼喝的水弄髒呢?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兒就是——?(找碴兒)”並出示這個詞語再次讓學生朗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問:“找碴兒就是找——?”(借口)有學生回答出了。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出了它的意思。為了讓學生明確本課是狼不斷地在找碴兒,當學完 4 、 5 兩個自然段時,我又再次提及:“(因為去年小羊還沒有出生呢,怎麼可能說他的壞話)狼這樣沒有道理地捏造瞎編,就叫——(找碴兒)。”這樣,再次讓學生鞏固了詞的含義,也更讓學生加深了印象。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解。在本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如小羊說的那句:“我怎麼會把您喝的水弄髒呢?”當我問學生這句的後面是問號,那小羊是在問狼嗎?學生不理解,有的說是,於是我讓學生自己朗讀,在數遍后問小羊的意思是——學生明白過來:小羊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其次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當學生自學完 4 、 5 自然段后,我採用了這樣的問法:“小朋友,從他的朗讀中你們感受到了什麼?”並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閱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尤其是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另外,學生們對文章的結尾很感興趣,……讓他們猜測不已,他們很想知道最後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由於教案中沒有設計,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學生有些失望。

  篇三: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有專家將語文味界定為“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係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位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的一種使之陶醉的審美快感。”所以,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缺一不可。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制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讓學生懂得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是找借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並從學生實際出發,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1、理解“找碴兒”的意思,知道反問句表達的意思。2、能正確流利讀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語氣變化。現在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設計,其中不乏成功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品味語言,指導朗讀。

  語文課很簡單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讀是基礎,是內化的過程,怎樣引發學生內在的閱讀動機,讓學生滿懷激情和思考到課文中去神遊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想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抓住重點詞句引領孩子們讀出語言的形象,讀出語言的情味,讀出豐富細膩的語感,讀出對語文的興趣。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詞表現了狼看見小羊時的心態,我讓學生通過給“很“換一個詞來體會這種心態,從而為後面對小羊的找碴兒作了情感鋪墊。在指導讀第一次找碴兒時小羊反駁的話時,我抓住了兩個表示小羊神態的詞語“吃了一驚”、“溫和”,來讓學生讀好小羊的話。可喜的是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小羊說話時語氣很溫和,而且還很有禮貌。他們一下子就從小羊的話中找到了“親愛的狼先生”、“您”等詞,跟我的意圖不謀而合。

  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學生能正確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當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受到感染,課文中抽象的文字彩繪變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是比較差的。在課堂上,這就必須得從引導學生從正確理解詞語開始,這樣才會逐漸地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二、學法指導,自主學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文講了狼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兒。在學習第一次找碴兒(課文第2、3自然段)時,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而且指導得比較詳細。先投影出示狼說的話:“你把我喝的水弄髒了!你安的什麼心?”我讓學生注意一下標點符號,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個問號,那應該怎麼讀?自己想想練練,自由試讀。學生能從標點符號中體會出狼凶的語氣。在理解完小羊說的話后,提問:“面對狼的胡攪蠻纏,小羊有沒有生氣?哪個詞看出來的?”學生馬上找出“溫和”一詞,我立即讓女學生溫和地來讀一讀小羊的話。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對話朗讀的方法已有所了解。於是,在學習第二此找碴兒(課文4、5自然段)時,我又對剛才的學法進行了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文中的標點符號、提示語來體會狼和小羊的對話,讀得很不錯。對話朗讀就要這樣體會。下面就請小朋友繼續用這種方法自己學習4、5自然段。怕有學生不懂,我又解釋了“提示語”,在說之前的一些詞語,比如剛才的“溫和”一詞就叫提示語。學生們若有所悟地讀起來。當請學生來朗讀狼說的話時,他們抓住了第一句話后的“!”和“氣沖沖”一詞讀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兒時更凶的語氣。而小羊的話則是從“可憐、喊道、啊、呀!“等詞中逐漸體會出害怕、驚慌的表情和語氣。

  三、突破難點,貴在無痕

  常常很欽佩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麼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覺頗為成功。“找碴兒”一詞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經出現了,但我沒有直接問學生它的意思,也沒有急於把詞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於是,我趁勢提出:“所以小羊怎麼可能把狼喝的水弄髒呢?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兒就是——?(找碴兒)”並出示這個詞語再次讓學生朗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問:“找碴兒就是找——?”(借口)有學生回答出了。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出了它的意思。為了讓學生明確本課是狼不斷地在找碴兒,當學完4、5兩個自然段時,我又再次提及:“(因為去年小羊還沒有出生呢,怎麼可能說他的壞話)狼這樣沒有道理地捏造瞎編,就叫——(找碴兒)。”這樣,再次讓學生鞏固了詞的含義,也更讓學生加深了印象。

  四、閱讀感悟,培養能力。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解。在本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如小羊說的那句:“我怎麼會把您喝的水弄髒呢?”當我問學生這句的後面是問號,那小羊是在問狼嗎?學生不理解,有的說是,於是我讓學生自己朗讀,在數遍后問小羊的意思是——學生明白過來:小羊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其次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當學生自學完4、5自然段后,我採用了這樣的問法:“小朋友,從他的朗讀中你們感受到了什麼?”並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閱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尤其是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另外,學生們對文章的結尾很感興趣,一個……讓他們猜測不已,他們很想知道最後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由於教案中沒有設計,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學生有些失望。對於全文的分角色朗讀,可讓學生帶着表情加上動作來讀,可能更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效果也會更好。

  理解決定設計,設計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的確,要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您正在瀏覽: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狼和小羊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