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pp958

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標籤: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鷗 挪威的森林

  看了一些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評論。並不是完全是因為怯懦,更多的是一種尊敬的心理。因為作為名著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書寫里,透露出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

  《老人與海》塑造的是一個典型的硬漢形象,這本書講的是這麼一個故事,古巴老漁夫聖地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做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八十四於之后出海,終於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大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有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大魚勁很大,拖着小船漂流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來沒有經歷的考驗。幾次大魚差點把小船拖翻拖垮,老從始終還是沒放棄,終於把大魚刺死並拴在船頭。然而在往返的路上不料遇上了聞到血腥味而來的鯊魚,老人抖擻精神與鯊魚行進了殊死博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一群又一群前來“挑畔”的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光禿的魚骨架。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是小說中老人的話,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老人與海》所揭示的哲理。這句話無可非議,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了一條完整的大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都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那老人的生命價值都已在追捕大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的體現了。

  也許悲觀者認為老人最終是失敗的,認為他一無所獲,只是帶回了一副光禿的骨架,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的眼裡老人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一群群的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正如我們經過那殘酷的高考一樣,在高中三年中大家都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過追求過;奮鬥過,難道我們不是一個勝利者嗎?雖然到最後也許有上去人不能如願以償。就像老人最後收穫的只是一副光禿的魚骨架一樣,但是我們至少還曾經輝煌過,在學習中掌握了不少知識,所謂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其實還並沒有失敗,因為我們的生命價值早已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聖地哥是地個可憐的老人,海明威以自己精鍊的語言塑造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海明威並沒有給予老人成功,卻賦予了老人在壓力下的優雅而堅韌的形象。這也許是廣大讀者初次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共同觀點吧!

  但是當我們了解到作者海明威於1899年生於美國伊利諾斯川芝加哥附近的奧克帕村,1918年5月加入志願軍救護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意大利前線身受重傷,1919年初回到家鄉練習寫作,1952年發表了《老人與海》這部不朽之作。帶着這樣的情感我們再看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中當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進行殊死的博斗。一場場征服和反征服的博斗“大塊的魚肉”和後來的爭奪,局部的勝利之後,當老人感覺勝利在握的時候,鯊魚猛然的出現,老人最後空着雙手,幸運地“凱旋”回岸。

  這使我不由的感嘆,心久久不能平靜,在想我們人類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征服什麼,《老人與海》的挑畔,進行的是不屈不撓的征服。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人類是不是總在不屈不找、撓中製造問題,然後再去解決他,到底這個世界上最後是誰征服了誰,征服這后做什麼,為什麼要征服而不是……曾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中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利用殘冷的武器,可謂是踏遍半個歐洲,征服了不少的國家的領土,可是到後來呢?

  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在與親和力,而不是征服力量,海明威參加過美國人的英雄思維,就是強調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開始思考徵服的意義,所以才有《老人與海》。如果說美國在朝鮮戰爭的結果中,海明威充當的是朝鮮戰爭里的“老人”,人類的生存意識是“海”,盲目的強調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征服和佔有,即使進行着不屈不撓的戰鬥過程。結果還只是海明威所寫的《老人與海》中的老有空手岸那樣了。可是在發生911之前和之後美國總統布什卻從來沒有像作者海明威那樣對戰爭的思考,而是之前打南斯拉夫之後打伊拉克,到最後他到底是征服了誰?卻帶來的是人們和軍人的疾苦命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當代人對戰爭的反思嗎?

  看了這本書後,使我深深折懂得了,做人不應該被任何困難所屈服,而是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與生命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鬥爭,做一件事情不但應有這種精神,更應有對做每件事的反思,我們所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所征服的是什麼;征服之後做什麼;為什麼要征服,而不是……我想這也許是這本書告訴我們;也是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一些人生的最深的道理吧!

您正在瀏覽: 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網友評論
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