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網絡,讓我們更孤獨嗎?

網絡,讓我們更孤獨嗎?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得得9

網絡,讓我們更孤獨嗎? 標籤:百年孤獨

  孤獨,是人的基本特徵。幾乎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時刻體驗到孤獨襲來的痛楚。它可以是簡單而表面化的,比如:成為球隊里最不可能上場比賽的球員;或者是派對上被人們忽略而一直坐在角落裡的女孩;再或者是失去了最愛的人或是親密的朋友。

  2012年3月18日,一個叫“走飯”的女孩在新浪上發表了一條微博:“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幾天後,人們才知道,這個女孩叫馬潔,南京某高校學生,2012年3月18日自殺。

  就情感慰藉而言,我們對網絡的期許也許太高————在馬潔的微博里,不是沒有人安慰她、鼓勵她。只不過一句話所能給與的情感支持,對於一個嚴重抑鬱症的女孩來說實在是太輕薄了。如果她當時尋求的是真實世界中真實情感的支持,會有什麼不同的結局嗎?

  西方最著名的離群索居者是盧梭、華茲華斯、梅爾維爾等。盧梭在哈佛受過教育,卻跑到當時最荒涼的瓦爾登湖邊隱居,自己蓋房子、捕魚、打獵、種菜,像原始人一樣生活;華茲華斯與妹妹隱居在昆布蘭湖區和格拉斯米爾湖區,與世隔絕;梅爾維爾常年在海上漂泊,一生潦倒不得意。但是,對於這些人來說,孤獨恐怕不是什麼難以忍受的痛楚,反而是可以尋求的境界。比起同類,山川草木更與他們性情相投,大自然才是人生歡樂和智慧的源泉。

  作為天生的社交性動物,絕大部分人更渴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靠近一個人,被理解,被關注,被愛。我們需要的是情感,而不僅僅是接觸。

  網絡本是消除孤獨的,社交網絡的目的,是連接所有的人,隨着微博時代的到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可以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們,是網絡把天南海北的素未謀面的人們連接到了一起,但在這無所不在的連接中,人們願意更多地把自己的情感傾訴與微博,於是在微博上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狀態,更有甚者把微博當成了表演:曬幸福的,曬豪宅、豪車的……有的人只是想讓人們注意到他,以此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孤獨”似乎成了現代人們的一個代名詞:沒人理會是孤獨;一個人的時候是孤獨;找不到共同話題也是孤獨,沒事幹的時候還是孤獨……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獨處的機會就更加的少了,為何不珍惜獨處的時光,卸下那些華麗的面具,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好好體會獨處,品味獨處呢?

  普遍反映:現實有時候限制了說真話的權力,網絡卻給了說真話的自由。和網絡上的陌生人說著內心話,與現實中的熟悉的朋友說著客套話,看着上面一個個閃動的頭像,卻不知道要與誰講話,於是一遍遍的刷新頁面,漸漸地,我們學會了隱身,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的關注他們……在這種無所不在的連接中,人們的孤獨感似乎並沒有減輕,很可能反而加重了。Why?

  孤獨,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感覺,它與連接的人數無關,而是與連接的質量和意義有關。你可以在高朋滿座的喧嘩中仍感覺到深刻的孤獨。有人說,婚姻會減少一個人的孤獨感,但前提是你的婚姻是幸福的,否則只能讓你更加的孤獨。

  在網絡時代,我們最缺乏的就是耐心,而最吝嗇於付出的是注意力。走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你都會看到同樣的景象:人們通過鍵盤和小小的觸摸屏連接在一起,但每個人又都在自己的泡泡里。打開電腦天涯變咫尺,關上電腦咫尺變天涯。

  現在,我們如此習慣於連接狀態:在飯局上、在車站、在教室、在逛街的時候……隨時隨地準備掏出手機,分享關於自己的情感與想法。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而網絡時代的價值觀是“我分享故我在”——我們並不想在真正親密的意義上靠近一個人,但一旦斷開連接,切斷分享,自我也隨之消失。

  原創

您正在瀏覽: 網絡,讓我們更孤獨嗎?
網友評論
網絡,讓我們更孤獨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