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散文隨筆 > 嚮往過年

嚮往過年

手機:M版  分類:散文隨筆  編輯:得得9

  胡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

  三十晚,壓歲錢,初一上街花得完。

  正月間,拜新年,總把勾子①朝外前②。

  ——這是我小時候在農村嚮往過年所唱過的童謠。

  團年飯

  吃團年飯是農村過年的重要標誌。農村團年最早可以提前到臘月二十三。

  在我的記憶里,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媽媽精打細算,厲行節約,她積攢一年到頭的美味佳肴,只有過年才讓我們盡情享用。

  那時候農村過年,不像現在城裡過年下館子。鄉下團年,都選擇在中午,有的美食,頭天晚上就得開始煮,如燉豬腳和海帶就是如此。灶里燒塊子柴,睡前焙火,焙火就是把未燒盡的塊子柴團在灶中央,然後用灰將其覆蓋,這樣火種不滅,灶里徹夜通紅,這是家鄉的一種習俗,既有微火燉豬腳之效,又有預示來年紅紅火火之意。第二天早上,媽媽一大早就起床了,她首先將鍋里的豬腳海帶舀進鼎鍋,然後將豬頭臘肉香腸蘿蔔一鍋煮,煮熟之後,她得把肉食撈出來放在筲箕里涼着待切,再將蘿蔔與湯舀到缸砵里,目的在於騰鍋它用。鼎鍋里的豬腳海帶,還得與鍋里炸酥肉、炒小菜、孔乾飯③等一系列烹飪一起燉着。

  我家人多,兄弟姊妹六個,人人喜歡吃酥肉,每逢過年,酥肉必炸。團年過後,往往還剩壘尖滿弦一筲箕。

  端上桌子的菜肴,葷菜居多,主要有肥大塊、豬頭肉、干酥肉、糖熬肉、鹽煎肉、香腸、豬腳海帶湯等。不少年份還要殺個雞燉起,唯一缺少的就是年年有餘(魚)這道菜,那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魚的緣故。

  團年飯桌上的菜,最有特色的是肥大塊。肥大塊多用很肥的寶肋臘肉切割而成,切好的肉在鍋里爆出油后,加入水鹹菜④(或蘿蔔弦⑤、或大頭菜)炒幾下就做成了。肥大塊大的有巴掌大,最上面的肉,橫過碗口兩邊還懸着,一般很難吃下三、四塊的。因為是臘肉,略顯黃色,拈起對着光看,晶瑩剔透,色香味俱佳,直叫人垂涎欲滴。我常常放筷子前還想吃,但怕吃不完而不敢拈。為此,不知多少次怨媽媽切的太大塊了,免不了要問:“過年的肥大塊為什麼要切那麼大?”媽媽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為了讓你們少吃點才切那麼大塊的!”實際上,那是一種純樸民俗的體現,是待客熱情大方的方式,是彰顯富餘的表現手法。豬頭的蔥嘴⑥、耳朵會留下過客時做下酒菜,其餘的切好就端上桌,每片肉的大小要比肥大塊小些。豬腳和雞肉,熟透得已經骨肉分離,偶有肉附着在骨頭上,只需用筷子夾着骨頭一吸,便可以把肉吸進嘴裡。其他美食還有油炸紅苕丸子,新鮮瘦肉炒萵筍等,素菜每桌一般有三四個。團年後剩下的豬腳海帶湯,初一泡麵,也是難得的美食。

  吃團年飯所請的客人,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後來大哥分家了,姐姐出嫁了,也要請回過年,請朋友吃團年飯很少見。我家團年少則兩三桌,多則四五桌。最高長輩中年長者坐上席,上席坐滿之後,最高長輩中年次者和次高長輩坐下席,我們小字輩只有分坐左右兩邊的份。上下席與左右兩邊的差別,僅僅在桌子的寬窄上約有不同。讓長輩坐上席,是家鄉人民尊敬長輩的優秀傳統,是一代一代尊老敬老的言傳身教。

  入席的時候,爸爸盡量將要飲酒的客人安排在一桌,以便行酒令。

  另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生活緊張,糧食匱乏,肉食尤為稀缺,記得我家有幾年在吃團年飯之前,讓每位客人先吃諾大一碗糯米飯,美其名曰吃茶。吃茶的目的在於讓客人先填飽肚子,以達到團年時客人少吃肉食的目的。

  壓歲錢

  父母或已婚長輩、兄長在春節期間給未婚小孩的錢叫壓歲錢。在我的記憶里,只有父母給過我壓歲錢,而且都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很晚的時候才給的。小時候,我的瞌睡很多,往往在晚上七點左右在家裡不管哪裡倒地便睡,很多時間是睡在灶前的柴草上的。吃晚飯要被“打”醒才能開口,這樣也多是一邊哭,一邊吃,一邊睡才能吃完。但是,大年三十晚上我們弟兄幾個是沒有瞌睡的,因為要等着大人給壓歲錢。生產隊幹活要接近天黑才收工,大人收工回到家后才有時間做家務,久而久之,農村便養成了入夜後做家務的生活習慣,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推磨、砍豬草、煮夜飯、煮豬稍、餵豬等家務活忙完后,全家人還要一起圍着腳盆洗個熱水腳,這次洗腳很講究,既要把膝蓋以下反覆洗禮。又不能洗過膝蓋,否則就叫洗翻了山,那樣來年的吃食運就會大打折扣。初,水很燙,腳放進水裡就得馬上縮回來,把腳踏在腳盆口沿上。如此反覆試探,待水溫適宜了,才能將雙腳泡入水裡,洗腳要洗燙並用,搓揉兼施。如是洗腳,旨在乾乾淨淨迎新年。洗完腳的時候,已經接近深夜十二點了,這時候爸爸才開始給壓歲錢。一般情況下,我們每人能得四角錢壓歲錢,最多的年份也不過一塊錢。

  得到壓歲錢,我們興奮,夜不能寐,一家人就燈圍桌散吹閑談,內容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無所不及,話題往往會涉及為什麼不早點給壓歲錢的問題,媽媽總是回答:“早把錢給了你們,你們早就睡了,哪個來守歲!”從此,我便知道了過年有“守歲”之說。

  在我的老家農村,大年三十晚上是不能吃稀飯的,因為有“三十天晚上吃稀飯,不像過年的架勢”在約束着那裡純樸的人民。

  過初一

  新年初一街上很熱鬧,小孩喜歡的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我年年初一都上街用壓歲錢買豌豆糕、甘蔗、花生等零食吃。豌豆糕實際上是油炸食品,豌豆之間有麵粉(或豆粉)連接,豌豆被麵粉包裹着,豌豆與豌豆之間的麵粉薄些,因此豌豆會明顯突出。豌豆糕可能是用刮涼粉的圓形刮子一樣的工具提着在滾油里炸成的,吃起來香脆可口,要五分錢一個。由於壓歲錢有限,我一年只能買一個豌豆糕享用。

  口渴了,買一杯老鷹涼茶喝了解渴。老鷹茶一分錢一杯,用老式啤酒杯一樣的玻璃杯盛着,賣茶者一般在一張課桌一樣的桌上整齊地擺放八到十個杯子,每個杯子盛滿茶后,就用一張十公分見方的玻璃蓋上。喝茶者給錢后,賣茶者將邊緣茶杯上蓋茶的玻璃滑離杯子后拿走,口渴的喝茶者端起來一飲而盡。

  零食開支后剩下的錢,我都用作買小人書。後來上學讀書了,初一用后剩下的錢,都交給媽媽存起交學費。

  過客和走人戶

  農村過客和走人戶,從正月初二開始,到元宵節才結束,素有“正(音zhè)半年”之說。

  過客和走人戶,農村和城裡的差別是很大的。農村的過客,一般是有新年客來才叫過客,新年客就是頭年結婚的親戚,這對新人,新年初一下午拜媒人,初二開始拜新年,走到哪家就是哪家的新年客。哪家的小朋友就高興得一邊跳一邊唱:“拜年,拜年,勾子朝外前,遇到黃狗咬一口,要痛半年。”新年客拜新年的禮物,一般是兩把面或兩包顆爾糖⑦之類的東西,走遍所有人戶之後,這份禮物最後還得回到新年客手中。同時,新年客拜到哪家,哪家還要打發,打發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紅包。

  新年客走到哪家,哪家就宴請親戚朋友,這就是農村所謂的過客。人情客往走得寬的,與新年客一起同行走一家親戚的客人,隊伍長達兩根田坎,如遇坡坎轉彎,往往出現一路人見頭不見尾的壯觀場面。因此,農村過客坐五六桌乃至更多,屢見不鮮。

  過客的下酒菜,十分豐盛,什麼蔥嘴耳朵,肚條舌頭,心子肝子,香腸豆乾,瓜子花生等一應俱全,家家戶戶,桌上擺的下酒菜的干盤子,少則十個,多則十五,酒席之上,推杯換盞,你來我往,酒過三巡,划拳行令,非常熱鬧。

  我小的時候,雖然喝酒沒門,但是下酒菜可以管夠,時而要塊蔥嘴吃,轉身拿片耳朵嚼,跳幾下又抓顆花生剝……倒也其樂無窮。

  我的過年情結,雖說不是與生俱來,但在我腦海里,已經根深蒂固,昔日農村過年的豐盛美食和熱鬧場面,至今歷歷在目。近幾年回老家過年,所見景況,遠不如前,不少優秀傳統,有的瀕臨失傳,有的銷聲匿跡,如焙火、拜新年之俗和恭請長者坐上席之禮就是如此。每每想到此處,總有悵然若失之感。

  方言註釋:

  ①勾子:屁股。

  ②外前:外面。

  ③孔乾飯:鐵鍋低置紅苕、菜或圓形小筲箕,加水少許,將過濾后的半熟大米飯覆蓋其上的煮乾飯方式。

  ④水鹹菜:用蘿蔔苗晾乾所做成的干鹹菜。

  ⑤蘿蔔弦:將蘿蔔切成片后再劃成相連的絲掛着晾乾所做成的干鹹菜。

  ⑥蔥嘴:豬嘴。

  ⑦顆爾糖:水果糖

您正在瀏覽: 嚮往過年
網友評論
嚮往過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