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時事評論 > 教學之弊端

教學之弊端

手機:M版  分類:時事評論  編輯:得得9

教學之弊端 標籤:語文教學

  中國沒有幾個合格的老師。我的理由只有一個:只顧着教人,沒顧着交心。

  若論教育別人,每個人都能侃侃而談,教師的本質工作不在於教會學生怎樣解數學題,而是怎樣解答人生之題,便是韓退之的“傳道、授業、解惑”。

  作為中國萬萬學生中的一個,說實在的,我渴望老師理解我,包括理解我對學習的看法。

  也許我對老師的要求過於苛刻,但總感覺他們只教會了我怎樣學死知識,如何考高分,卻從不談一些題外話,比如:有關人的品性修養與境界的問題。以至於我對待歷史只看到歷史的年代、事迹;對待數學只看到數學的計算、無聊;對待國文看到的只是某某字某某代表作某某。或許老師已經仁至義盡了,畢竟他們不是我的父母。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才知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是那刀光劍影的小說和古代才有的事。現在的中國多流行一種模式,考高分的同學成為重點培養對象,考低分的往往放任自流。家長大抵以為差班生多數是壞孩子,所以都千方百計送孩子進尖子班或者實驗班之類,當然給當官的塞點禮品——諸如煙酒之類是常有的事,領導家裡有孩子的就送水果或者餅乾之類。開後門的往往不是有錢人,有錢人家的孩子都上貴族學校了,當然還有特殊點的,就是沾親帶故的,提前都要給領導打個招呼巴結巴結,就算是預訂了位置。家長自然是為孩子好,可是對那些窮人家的孩子豈不是很不公平么?

  這些暫且不論,光中國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就讓人受不了。高分低能的現象普遍存在。我是很不安分的,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上北大或清華之類的學府。我向來認為真正的人才都是不受條條框框束縛的人,他們打破常規,蔑視考試。我們完全可以看看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幾個留名青史的大才是科舉考試的狀元呢?狀元的名字早被歷史所遺忘,歷史記住的往往是那些失意人和落弟者,比如:張繼。一首詩千古不朽。

  興趣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原動力。如今的學習不是學給自己的,而是學給失敗的教育制度的。就象一個人不愛吃薑不愛吃雞皮或者吃蘋果過敏,你偏讓他吃。他能咽得下去嗎?頂多是敷衍了事,或者他的天性已經把它摒棄了。讓一個人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即使做完那件事,往往差強人意。如果做得很好,大抵是被逼無奈而為之。比如:學生之所以去考大學,往往也是現實所逼迫,因為他們本來明白只有考上高中、大學才是他們的唯一出路。老師教授我們知識本質上是為了將來我們能夠在社會上謀求一個安身立命的職業。如果教育只有這樣一個小小目標的話,以我之見,還是取消教育,回家自學,各自專研待成一家吧。教育不僅僅是要人才,更多的是要一種大才的出現。為什麼我國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我國出不了牛頓愛因斯坦之類的天才?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多的是受人以魚的老師,把所有的答案與過程寫滿黑板仍閑不夠,我反對死抄筆記,我提倡自己去思考和悟。人之為學沒有難易之分,只有主動去學,許多問題才會迎刃而解。《禮記學記》云:“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如今的教育嚴重失調,往往是教與學,但未相長也。老師一味的教,也不知道學生會不會。我從未見過一個老師會在某些問題上請教學生。我從老師那裡學到很多知識,相對而言,老師是固步自封的。因為他教的永遠是他會的,他不會從學生那裡汲取營養。學生的知識雖然十分有限,但一個學生往往有與老師不同的見解,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幼稚可笑,大可以聽聽學生幼稚可笑的言論。接收者的確是接受了傳播者傳來的信息,但永遠沒有反饋,所以教學是失敗的。

  如今,嚴師已不多見。多的是會懲罰學生的所謂“嚴師”。“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嚴父好當,嚴師不好當。《三味書屋》里的迅哥被壽鏡吾老師罰挨戒尺的那一幕如今令我感動不已,在那不痛不癢的責罰方式里我看到了老一輩教書先生對待學生的嚴肅與可親。“恨鐵不成鋼”的角色由老師變成了父親,又如父親變成了母親。我曾記得在我上中二的時候受同學嘲笑的情景,不僅吃了老師的“栗子”還要面壁(把臉對着黑板)。老師雖嚴卻讓人生厭,點到即止便罷徒然升到了體罰的地步。中國學生的待遇也便如此吧。

  應試教育的悲哀在於沒有人主動去學習,所謂自學如沈從文之類的天才已不再見。倒是出了些墨守常規循規蹈矩的人。創新型人才實在稀缺。沒有人主動去學習,如果不是應付考試的話,也沒有人主動去讀書,如果不是感興趣的話。但我依舊佩服這種義務教育制度,就像古代的科舉制度一樣,都是由於利益的驅使。只是古人考試為求升官發財光耀門楣或曰“求名求利”;今人考試大概也是如此,只為考取好大學而後找到好工作而後掙大錢或曰“爭名奪利”。但我依舊要感謝這種制度,至少它產生了千千萬萬的人才。只是古人往往是屢試不第的留名青史,今人往往是臭番薯菜鳥蛋功成名就。古人往往活得純粹,為功名利祿便是為功名利祿,而不象今人太虛偽,明明為名為利還要裝清高。世無大才,遂使豎子成名,一點不假。

  交心太難得,所以平庸的老師底下無名徒。那麼名師一定出高徒了。我看倒也未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如今,大學老師既不能使人明明德,又不在親民更無法至善,多數依舊是照本宣科,故我得一結論:大學老師不過爾爾。高徒本不因其學位高而稱作高徒,大概因為他的境界高。蘇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圖,柏拉圖的徒弟亞里士多德。可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曾參、顏回、子路,都是境界極高的人。哲學大師傳道解惑是一種交心的表現。尤其是思想的交流,《論語》便是典範,一部語錄體全由交流才能碰撞出的思想精髓。老師與學生的思想交流是尤其重要的。一味得接受老師的思想明顯是一種同化教育,如果人人都成為老師,而老師又要教育學生,如此這般,這個世界不過是複製的世界罷了。

您正在瀏覽: 教學之弊端
網友評論
教學之弊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