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思想鉤沉 > 宋江的投降之路

宋江的投降之路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小景

宋江的投降之路 標籤:復興之路

  1、從刀筆小吏到梁山領袖。一度讓皇族震驚,令江湖仰慕,一呼百應,蟲歸蟻附。加之羅貫中、施耐庵諸公的精心渲染,使宋江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重讀《水滸》,面對宋江的悲劇,不免沉思。

  宋江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上有一個父親在堂,母親早喪,下有一個兄弟,喚作鐵扇子宋清。自和宋太公在家務農,守些田園過活”。而宋江只做了一個小官,就是鄆城縣的押司。押司在宋朝是縣官案下的一名文官,負責處理來往文書案卷,也就是今天的秘書,充其量是個辦公室主任。“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可見在官場混的時間也不短了。“更愛習槍掄棒,學得多般武藝”,按現在的說法就是黑白兩道都吃通的人,所以他實際上就是宋家村的當家人,否則“揮金如土”、“樂善好施”也就沒有了資本。一方面常以小恩小惠拉攏江湖狡客,傳名於江湖;另一方面又“濟人貧苦,救人之急”贏得鄰里口碑,博得“及時雨”的美名。也正因為其是非觀念不強,甚至關鍵問題上原則性較差。身居官場才難以施展。深知前途暗淡,自己的“經史”和“權謀”難有作為。所以內交官場,外結江湖成了他賴以生存的必然之路。

  私放晁蓋為其上梁山埋下了種子,而“氣殺閻婆惜”則讓他有家難歸甚至落下了“刺紋雙頰”的奇恥大辱,前程喪盡。但此時還能嚴格劃清和梁山的界限,直到血染潯陽江,才不得不帶着一干人馬避居水泊,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起義大軍之中,真正點燃了起義的烈火。

  2、宋江是有才的,從他的權謀和詩詞上都可以看出。但他沒有走上科舉取士的路途。可見懷才不遇困擾了他,甚至影響了他的成長,使他不免牽恨於那些手握重權的貪官污吏。面對所處的環境,要實施自己的滿腔抱負,實現濟世安邦的宏才大願談何容易。長期壓抑的不滿,形成了他不安於現狀又只能隱忍的性格,期待着有朝一日,振翅一飛,所以他的悲劇是遲早要上演的。

  宋江的才華首先表現在權謀上,隨機應變,馭人有術。當濟州府何濤奉命到鄆城縣投帖捉拿晁蓋等人時,宋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戲。先是套出案件內容,知道賊首乃是晁蓋等人時,順口答道“晁蓋這廝奸玩役戶,本縣上下,沒一個人不怪他,今番做出來,好叫他受”。認為晁蓋是“瓮中捉鱉,手到拿來”。然後以公文重要,要何觀察親自當庭投下,自己裝作十分謹慎,“小吏何敢私下擅開,這件事情非同小可,不可輕泄與人”。接著說自己倦怠要稍做休息,贏取了救人時間。安排好值班人員做好服務工作,自己則偷偷把消息通知晁蓋,又神秘地委蛇於縣官時文彬與何觀察之間。“叫左右掛迴避牌”“低聲稟道”,表面極為小心,實則拖延時間。當兩都頭準備安排人馬抓人時,他說“日間容易走漏風聲,夜間行動”又為晁蓋的逃走留下了足夠的時間,整個私放晁蓋的過程做的是滴水不漏。誰也不會懷疑如此辦事穩重之人卻是晁蓋逃走的第一罪人。

  其次,從宋江上山後,對晁蓋的明尊暗壓上,可以看出他非同一般的權謀。借對梁山頭領有恩的關係,聚眾上山。晁蓋見其勢大,讓其坐第一把交椅,他以年齡不及晁蓋為由推讓,此時在梁山四十位頭領中,他的人佔了二十七位。在向來以勢力說話的山寨,宋江的地位已經不低於晁蓋了,而自己又帶頭宣稱江州蔡九知府捏造的謠言,“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藉此襯托出自己才是真正的山寨之主。

  在晁蓋遇害一事上,他的權謀也發揮了斃晁蓋於無形的後果。三打祝家莊,打青州,破高唐州,宋江是威風八面,牢牢把握了梁山的軍事大權,利用戰爭拉近了與各位頭領之間的感情,在群眾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可以說晁蓋已經無法駕馭政局。要想穩坐第一把交椅,晁蓋必須選擇下山。而每次提出要求,都被宋江勸阻,面對曾頭市的險惡,這次宋江是黯然無聲。以其機謀必知下山的兇險。而晁蓋下山選用的人大都是原來自己的人馬,可見其在梁山地位的衰微和不自信。及待出軍,風吹旗折,吳用獨諫,而打探消息的戴宗並沒有及時回報有關重要信息。導致“五將死救,余各自顧,主軍星殞,眾人不還,守定啼哭,卻不提療治”的悲哀結局,而宋江靜等其位。實是借史文恭之手篡殺了晁蓋,不可不說是機關算盡。

  雖然宋江謀略出眾,但自認為文韜武略的宋江自始至終,未見其戰勝過誰,可見武藝稀鬆。但在用人上識才籠才,可謂手段高超,挖拉哄騙,甚至下跪求請,尤其對盧俊義,呼延灼,關勝等輩更是如此。正是宋江的謙卑禮儀,才籠絡了栩栩如生的一百單八將,扯起了造反的這面大旗。

  3、即使宋江成為名正言順的梁山掌門人,心情並不舒暢。儘管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但始終有一個心結,就是到何處伸冤,向哪兒雪恥。面對有家難歸,報國無門而被逼上梁山的刀筆小吏,念念不忘的是從正道上建功立業。尤其是長期的儒教影響,使其對水泊梁山由同情到保持距離,從不得不入伙到徹盼招安。他的苦處在自己的肚裡,絕不是李逵魯達者可以理解的。

  他深知這支龐大的人馬都是由社會邊緣人組成的,有的為救助弱小觸犯刑律,為官府所不容如魯達,有的是自身受到權勢者的凌辱壓迫而進行反抗報復,為官府所不容,如林沖。有的憤於社會不公而主動劫掠貪官的不義之財,如晁蓋等人。特別是宋江自己,原本是封建統治機構中人,無饑寒之虞,更無意反抗,受到壓迫,威脅也是一忍再忍,如果不是到了除非上梁山就得引頸受戮的地步,他是不會造反的。

  “蓋盜之初,非生而為盜也。父兄失教於前,饑寒驅迫於后,而其才與其力,又不堪以鬱郁讓人。於是無端入草,一嘯聚群,始而奪貨,繼而稱兵”。何況小錯大懲,逼良為娼,吏治腐敗,有才難施,尤其是辱及終身的黥刑,成了宋江心裡永遠的污點。所以起義后他不惜代價請來神醫安道全“美玉滅斑”。但其心靈的傷害是無法醫治的,唯一的希望就是招安。只有招安了才能揚眉吐氣,即使戰死疆場,也可以千古流芳。作為梁山領袖,治軍治民都有方略,但面對這支隊伍的未來,他也是模糊的。既沒有鮮明的綱領,也沒有能針對蓬勃發展的起義形勢而調整策略。

  4、從第四十回開始,梁山已經初具規模。到宋江坐正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明確了“替天行道”的理論綱領,可以說是及起義所需。於百姓做出了劫富濟貧的姿態,於官府留下了共奉天子的餘地,於英雄找到了打家劫舍的依據,這已經比當初的殺富濟貧上了一個層次。此時的梁山是欣欣向榮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對兄弟,宋江付出了心血;對貧苦農民,由同情到作了他們的領路人;對一些年輕頭領的私生活關懷備至,包括為他們牽線配婚,卻是義氣感人。面對官府追剿,他們同仇敵愾;面對朋友受困,他們兩肋插刀,不惜揮兵劫城。英雄們的壯舉可歌可泣。宋江不愧是英雄們的大哥,起義軍的領袖。

  隨着起義隊伍的強大,很多現實的問題又困擾着宋江。儘管梁山目前是氣勢恢宏,所向無敵。但宋江知道自己的這些頭領,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是難有作為的,甚至根本就沒有對抗皇帝,砸爛一個舊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從一開始,宋江就不想和皇帝作對,認為皇帝是好皇帝,只是奸臣當道,才導致人民水深火熱,着是認識上的不足,遠不如方臘田虎等人。起義軍缺乏一個遠見的規劃,沒有一個正確的行動指南。導致掌握實權的貪官也沒有被斬殺,甚至是讓自己、讓兄弟家破人亡的仇人,也是妥協退讓。

  5、其實,宋江是聰明的,他知道自己這班兄弟都是什麼來歷,有多大的能耐。在一百單八將中,除了李逵三阮等農民兄弟,大部分都是從官場來的,又的是勸降,有的是計謀騙來的。軟磨硬泡湊起來的隊伍,殺傷力雖強但很難集中目標。對那些自己勸降的將領,對那些名門之後,他不忍心把他們引上滅族滿門的不歸路。起義是不會成功的,從坐上山寨之主的那一天,他就比誰都清楚,但他不得不加強自己的實力,增加與政府談判的砝碼,甚至關鍵時期,戰爭也被其用來作為迫使政府招安的手段。

  這些道理不是誰都能理解的,那些閑散不羈的如魯智深、武松、三阮們,那些天真爛漫如李逵者,是絕不會考慮的。他們是生死之交一碗酒,該出手時就出手。他們滿足於大碗吃酒,大塊吃肉,有福同享,無錢就搶的山寨王生活。而那些來自皇族富豪的如盧俊義、柴進等,是憂心忡忡的。那些來自官場,不得不暫時委身的如徐寧、董平、關勝等則完全屬於宋江的一個行列,宋江是他們的真正代表。

  榮宗耀祖是封建社會那些文人小吏的最大追求,即使一生碌碌無為,也強於有家難歸,有親難投,要徹底改變自己的叛逆形象,修復因刺紋雙頰帶來的恥辱,回歸主流社會,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向,招安是唯一的出路。

  6、面對漫漫征程,他彷彿看到了壓城的烏雲正向他壓來,這些兄弟的身家性命全拴在他一個人身上,他彷彿看到了一個個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慘畫面,看到李逵被老虎吃掉的老娘,看到那些身經百戰的將士,面色蒼茫。整天打打殺殺,絕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走出戰爭的陰影,走上平安的回歸之旅,是作兄長的責任,也是“義”的必然。為了這些,他不怕權勢的羞辱,甚至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冒險潛入東京,為招安尋找機會;他不惜兄弟們的誤解,忍辱求全。哪怕犧牲自己也要讓兄弟們門楣爭輝,所以說“四海無人識”,導致了“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面對招安受挫,宋江的意願並沒有改變。他親自護送招安人員,而且是“再拜服罪”。“認為草詔官員不知我梁山泊的彎曲,若以數句善言撫慰,我等盡忠報國,萬死無怨”。他理解梁山兄弟大都是血性男兒,不是靠恐嚇威脅就能解甲歸降的,招安尚需火候,而且可以看出扯了詔書,砸了御酒的才是真正的農民英雄。那些出生官吏,寄身梁山的人對宋江的處境和心思表現了深深地同情和理解。

  “棄暗投明免禍機,毗陵重見負羈妻。婦人尚且有忠義,何事男兒識見迷”。在宋公明大戰毗陵郡金節和秦玉蘭的對話,也正是宋江的心裡話。接受招安,衣錦還鄉是宋江最大的心愿,也是對兄弟們最好的交代。但當他感到朝廷對自己並不放心時,他最擔心的還是李逵。死後必反是李逵的性格,那他所有的心血也就白費了。不僅壞了自己的忠義之名,而且禍及其他將領,落了高俅等奸臣的口實。所以面對李逵這個把命都給了他的人,他只有“墮淚如雨”。

  7、宋江至死也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為“天子信讒,賜我藥酒。”忠義到愚的地步,“寧可朝廷負我,忠心不負朝廷”。面對死亡,他只盼陰魂相聚,面對自己錯誤的抉擇,兄弟們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一個個被害了,不由內心酸楚。他不敢幻想再次造反,因為他始終沒有找到推翻大宋江山的理論依據,只盼着蓼兒窪能舊友重逢。而重逢又有什麼意思,只是一種精神安慰。

  假使皇法寬容,有錯容糾,不要動輒刺紋雙頰,梁山這面大旗未必能樹的起來。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惑。對待犯錯的人殘暴地地刺紋雙頰,將人逼上梁山。古來聖人必是向善如流,小過大懲必將走向極端。罪與非罪的界限在哪裡?林沖有罪嗎?那是走投無路的自然發泄。武松有罪嗎?那是報仇無門的怒火燃燒。魯達有罪嗎?那是除暴安良見義勇為。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真是真理?基督教人從善,佛陀救人苦難。有誰見了?法網的綱在奸臣手中,招安也罷,剿滅也罷,都是看人臉色,聽人說話。有多少人挾恨報復,假公濟私,小錯大懲,落井下石。難道只是高蔡楊童?那些趨炎附勢、裝腔作勢、一朝得勢、扯風仗勢的又何嘗不是如此?

您正在瀏覽: 宋江的投降之路
網友評論
宋江的投降之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