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思想鉤沉 > 我的交響音樂觀(2)

我的交響音樂觀(2)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得得9

我的交響音樂觀(2) 標籤:我的中國夢

  ——給楊老師的信之十二

  楊老師:

  是的,任何真正稱得上是知識分子的人,任何曾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社會、人生的人,都會喜歡真正的藝術——音樂——交響樂。交響樂是一個成熟民族、一個希望着、奮鬥着的民族奮發圖強的情感軌跡,是這個民族精英階層思想與感情的集大成者。

  人類情感的豐富和複雜,人生命運的艱辛和多變,都在交響樂中能得到充分的表現。迄今為此,人類還未找到可以代替交響樂表現豐富思想情感的形式,可以說,交響樂是一種空前的表達方式。

  在交響樂中,人類情感的最細微處,人類靈魂的最偉大處,人類命運的最輝煌處,人性中最閃光的東西,最神聖的東西和一切最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達,得到淋漓至盡的渲泄。交響樂是宇宙成特的辯證法、是聲音世界的最高哲學。交響樂的豐富就是人類情感本身的豐富;交響樂的複雜就是人事萬物本來的複雜。

  人類為什麼總是在遠古的、充滿原始味的民歌中找到真正的音樂?為什麼總是在邊遠少數民族的歌謠與音樂中找到靈魂的安放之處?為什麼只有在張野味實足的吟唱中找到真情,找到清潔的精神?那是因為這一切,原本就是我們本質的精神家園。人類從什麼地方出發,那地方就是他的故鄉。

  宗教是上個世紀前普通人的藝術;而藝術則是今天藝術家們的宗教,一個信奉宗教的人,骨子裡總有種藝術家的激情;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身上也總透出幾分宗教氣質。宗教氣質、藝術氛圍、詩意、英雄主義、悲劇色彩,在通常情況下是很難區分的。只有音樂,可以把它們包攬無餘。

  在我驚異於德意志民族擁有眾多響徹宇的音樂家時,也時常遺憾,我們諾大一個中華民族居然還沒有為全人類奉獻哪怕是一位能與貝多芬齊名的音樂家。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豪傑,荊軻、陳子昂、王之渙、岑參、岳飛、文天祥、鄭成功、洪秀全都是英雄,是用詩文和一生的壯舉譜寫交響樂的人。然而,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英雄氣概和所有憂患意識終究還是沒有轉換成音符,沒有轉換成中國的交響音樂,稱得上千古絕唱的事件只是被詩化為千古名句。我時常想,這也許與我們的象形文字有關,與我們數千年來形成的思維習慣有關。交響音樂是立體的音樂,它寫意,但更抒情,更具哲理性,更抽象。交響音樂傳入中國的近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時代,中華民族積鬱太久太久的情感總算找到了一個合適表現形式(恰好,中華民族此時也找到了一種合適的救國之路)。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終於激發出了《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激發出了交響般的壯懷激烈。、

  比起過去,今天我們確實該感覺到幸福多了,人們的心境前所未有的輕鬆愉快,誰都不願去重溫沉重的往日。何況,我們祖先的養生之道就是哪怕在艱苦窮困的條件下,也要保持樂觀輕鬆的心境。輕鬆愉快的話題,輕鬆愉快的生活,如同輕鬆愉快的音樂一樣“流行”。然而,我總懷疑,作為生命生活的全部,不僅僅只有輕鬆愉快,你縱然可以不去思考人生的哲理,不去追尋真理,不去為民族在世界之林的崛起操心,但生活中總會潛藏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面對這種“輕”,面對缺乏份量的飄浮感,我們還是需要那麼一點厚重,需要一種實實在在的精神扳依和心理平衡,生活,特別是物質生活方面的幸福,也許使你很難找到這種“厚重”,那麼,藝術、音樂、交響樂便能給你這種厚重。

  並不是所有輕鬆愉快都是幸福,並不是所有的歡歌笑語都是人生,並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人,需要非功利的東西,需要感情的厚重,需要嚴肅音樂。悲壯的淚水是更高意義上的美!

  藝術、音樂、交響樂,應該是現代人精神世界的一塊綠地。在今天欣賞藝術,便是呼吸新鮮空氣,是吸氧。工業文明下的人正是借藝術的魅力在精神上回到大自然懷抱。現代藝術是地道的古典藝術,它應該帶着泥土味、海湦味,應該與大自然結盟。

  很多朋友說,古典音樂很晦澀難懂,需要掌握足夠的樂理和樂器知識才能去欣賞,其實並非如此。從理論上說,欣賞古典音樂時,越是懂得樂理,對所聽樂曲的寫作背景了解得越多越好。有些人說,你需要懂得管弦樂團的編製、個別器樂的音色、整體的聲音把控、指揮的功力等等,才能窺見樂曲其中的奧妙。又有些人說你一定要聽得到音準、獨奏者的技巧、獨特的音色、個人風格和氣質,才可算登堂入室。可這些要求對於非專業人士和只想純粹欣賞音樂的人來說太苛求了。

  其實即使沒有專業知識,只要靜下心來細細聆聽,也可以聽得到莫扎特有些慢樂章中不時瀰漫著的傷痛和哀愁;可以理解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合唱》時,那份歌頌人性精神升華的豪意;可以被肖邦鋼琴里那份詩情畫意和優雅氣質所觸動;可以領略巴赫音樂的嚴謹縝密架構、瓦格納的壯麗宏偉氣派、柴可夫斯基對於美的回憶、憧憬與夢想,以及馬勒對於人類生存意義的內心感悟。只要擁有一顆敏銳細膩的心,這些都不難在音樂里感受得到。

  在欣賞音樂時,對樂曲的寫作動機及背景認識多一點,能分辨個別器樂音色、能領略整個樂團的聲效表現、能了解到指揮在樂曲推進中的某些意圖,這些固然是好,也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不過,對於沒有太多專業知識的人,同樣可以在單純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找到心靈上的共鳴。不要被一些樂評人弄得頭暈眼花,誤以為欣賞古典音樂是高不可攀,終而放棄試圖進入這個真善美俱全的心靈世界。實際上,能聽到音準與演奏者技巧,很多時候是無助於欣賞音樂的。這些只是懂得樂理的人對演繹者的要求,在欣賞音樂時,我們要得到的是那種意境與感受,而不是技巧上的表現。

  建民

  2013年8月15日

您正在瀏覽: 我的交響音樂觀(2)
網友評論
我的交響音樂觀(2)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