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說“孝”

說“孝”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pp958

  說“孝”

  傅伯勇

  小時候,曾讀過《二十四孝圖》里的故事,曾感動不已。心想,長大后,也要《卧冰求鯉》、《鹿乳奉親》、《扇枕溫衾》、《親嘗湯藥》、《戲綵娛親》云云。但那畢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雖記憶還不錯,也忘記得快差不多了;而關於對老人的“孝”,也常常忽略而漠視了。

  不久前,偶得一本《二十四孝圖》,便仔細翻閱起來。這些故事,明知多為編撰,但意義深遠,讀起來,卻讓我沉思良久。去年年末,家父生病,生命垂危,在醫院裡足足呆了四個多月;雖然病情好轉了,出院后,自理還是困難;十多個月過去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還是需要子女協助。可能是感同身受的緣故吧,讀到《嚙指痛心》,就想起他,常常夢見他昏迷不醒的樣子,以至半夜驚厥;讀到《懷橘遺親》,就想起他,他想要吃點什麼,就盡量給他捎點回去;讀到《滌親溺器》,就想起給他洗澡擦背、端屎端尿的情景。還有《恣蚊飽血》、《嘗糞憂心》這些故事,可能在他生病前,會讓我匪夷所思,而在他生病後,才感覺是那樣真真切切,歷歷在目。

  也因為這樣的緣故,對於“孝”,我才慢慢有了一點理解,這也是打算寫本文的緣起。

  我們談“孝”,繞不開《孝經》。《孝經》對“孝”有諸多論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要“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這說的是什麼呢?意思是,天下的“善”事,以“孝”為先,看一個人是否盡“孝”,要看他的心是否想到,想到了,就意味着盡“孝”了,如果說要看他是否做到,那麼窮人家都沒有孝子了,因為窮人沒辦法讓老人享受榮華富貴;天下的惡事,以淫亂為最惡,看一個人是否“淫”,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內心怎麼想,如果心裡產生過邪念的人就算壞人,而不管他做沒做壞事,那麼這世上就沒有好人了。

  對這副對聯,我不完全贊成。我們暫且不談“淫”,還是談“孝”。《孝經》云: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則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你我庶人一個,不求什麼,但至少應該“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吧。所以,“孝”可能也不僅僅是心到,也不僅僅是打白條,還應該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在我看來,無“跡”便無“孝”。試想一個人立於世,連自己的老人,都不能養活,還叫“孝”嗎?並且,如果你有十分的能力,你只盡了一分,你“盡孝”了嗎?所以,也許自己能力有限,但是至少應該“儘力”才行。

  “孝”不僅僅是養活老人。除了養活老人,更要讓老人“安度”,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安度?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具體的細節上。如:一年四季,你抽出了多少時間陪伴老人,與他們說說知心話?老人想做點什麼,哪怕微不足道的事情,你多大程度上遂了老人心愿?老人在不方便時,你多少次為老人換洗衣服、捶捶背、擦擦汗、洗洗澡、陪伴着走走路?老人絮絮叨叨,或者觀點與你相左時,你是否真正誠懇、耐心、尊重與孝順?你是否努力,讓老人保持尊嚴、充滿幸福地活着?這些做好了,老人也就安度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人最不“孝”的,就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而悔恨終生;“子欲孝而親不在”,人最遺憾的,就是想盡孝時,老人已經作古,生者戚戚,逝者已矣。

  人到中年,自己的老人多半年事已高,見一次老人,往往可能就是最後一面,這時,我們的“孝”就是,常回家看看,常陪陪老人,讓他們在夕陽之中,甜美而幸福地離去。

您正在瀏覽: 說“孝”
網友評論
說“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