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決策時哪些人最好別參與

決策時哪些人最好別參與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小景

決策時哪些人最好別參與 標籤:做最好的家長 做最好的自己

  決策時哪些人最好別參與

  傅伯勇

  一個地方或者一個部門,常常要對一個時期或者一項工作進行決策。參與決策的人,一般都是圈子內的人。按理,他們在決策過程中,應該能夠發揮作用,能夠發揮正能量。但是,一些人參與決策,雖然人去了,卻沒有發揮作用,沒有發揮正能量。這些人,最好別參與。那麼,有哪些人呢?

  一、閉口不言者最好別參與。“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參與決策,要暢所欲言,並形成共識,但是,他們參與決策,自始至終,卻一言不發。原因呢?要麼是對該決策弄不懂,一時半會兒舉棋不定;要麼是對該決策吃不透,首鼠兩端,患得患失;要麼是對該決策有保留,但又顧忌什麼,生怕表達出來;要麼是明哲保身,一直在心裡盤算,顯得老謀深算。他們參與進來,就是湊足人頭而已,事實上,他們參與與不參與,是有他不多,無他不少。

  二、見風使舵者最好別參與。“風大就隨風,雨大就隨雨”。他們參與決策,不是為“決策”而來,而是衝著“某個人”而來,或者某一群人而來。他們不從地方發展大局出發,不從群眾利益出發,不從具體實際出發。他們什麼都不管,他們在乎的是,誰的來頭大,誰的意見是被多數派認可。誰的來頭大,就跟誰的意見;誰的意見是被多數派認可,就跟誰的意見。他們參與決策,將責任意識和群眾觀念拋到九霄雲外,不管情況的是非曲直,不管決策的好壞利弊。他們堅持一條,就是於自己無害,能夠保全自己。

  三、一葉障目者最好別參與。“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他們着眼於自己了解知之甚少的情況,就下片面地議論,片面地下斷章。他們看不到大局,看不到長遠,將困難和問題無限放大。他們參與決策,缺乏調查研究,缺乏思考,缺乏眼光,缺乏戰略,缺乏胸襟和氣魄,常常在一些小問題上駐足不前,錙銖必較,患得患失。有時候,機遇稍縱即逝,但是結果表明,機遇往往就在他們喋喋不休的爭論中消失殆盡。

  四、刻舟求劍者最好別參與。他們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他們看不到世界的趨勢和方向,看不到外因和內因都已經與過去大相徑庭,看不到具體事物的顯著變化,總是憑着“老的”已了解的情況,憑着“老的”經驗和辦法,“穿新鞋走老路”,從“過去”的情況來決策“現在”矛盾。如果由此決策,必然收效甚微,甚至貽害無窮。

  五、利己主義者最好別參與。這種人,毫不利人,專門利己,一切從自己的嗜好出發,一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他們不看該決策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實際,而是看該決策是否有利於自己,是否有利於自己的家庭,是否有利於自己身邊的關係人。他們依靠自己的“身份”,在決策中打自己的“小九九”,賺自己的小便宜,順手牽羊,借力而為,“舍大家而為小家”。

  六、先入為主者最好別參與。他們參與決策,要麼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得淋漓盡致,別人提出再好的意見,再多的意見,他都不分析,不掂量,不權衡,不綜合,不採納,而一味地固執己見,並且將自己的意見強加到全體人員的頭上,強姦他們想法;要麼在決策前,他與幾個人無原則地私下密謀,在決策會上,那幾個人見機行事,適時提出他們的看法,進行遙相呼應,瞞天過海,綁架另外的參與者的意見,最後將他們的意見作為全體人員的意見。這樣的現象很普遍。這徇私舞弊行為,也是一種小人之舉。

  七、徇私枉法者最好別參與。他們將決策過程作為“舞台”表演。在“舞台”上,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不法行為而辯護,拚命演繹,巧舌如簧,拉攏大家,並進行“集體”決策,尋找替死鬼、墊背的人或者幫凶。如一些明顯違法違紀的會議紀要,就是這樣決策的一種產物。

  以上這幾類人,於決策無益。清理出去,對良性決策是很大的幫助。

您正在瀏覽: 決策時哪些人最好別參與
網友評論
決策時哪些人最好別參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