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觀《前清秘史》有感

觀《前清秘史》有感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最近看了太多的穿清小說,以至於想對清朝歷史有更清晰、正確的認識,於是看了紀錄片《前清秘史》,終於對晚明前清外加農民起義的那段歷史有所了解。

  《前清秘史》是尤小剛導演拍攝的大型紀錄片,是一部採用情境再現形式手段拍攝的歷史片,它開闢了我國歷史電視敘事片的嶄新樣式。《前》劇講述了自明朝萬曆至清朝雍正共9位皇帝、579位歷史人物、236個歷史故事。在這一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李亞平擔當主持人,沉着冷靜,觀點鮮明。解說詞輔以尤小剛“秘史系列劇”中的畫面、音樂、音響等,烘托歷史事件的過程和鮮活的歷史人物。

  看完《前》劇,我對晚明前清的歷史史實有了正確的認識,對那段歷史時期出現的歷史人物有了更客觀的評價,努爾哈赤的猛,皇太極的勤,福臨的戾,玄燁的仁,胤禛的詭,清朝前中期的五位皇帝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借古鑒今有了一些思考。下面就從政治、名族、人文、愛情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政治興天下,忘天下;興己身,忘己身

  觀《前》劇,一個深刻的認識就是政治太複雜,有太多的悲屈與黑暗。

  一個王朝的覆滅,另一個王朝的興起,雖說是依靠軍事鬥爭取得政權,但誰能否認不是雙方政治力量角逐的結果呢?晚明的政治闃黑,萬曆皇帝的終年不問朝政,天啟皇帝的沉迷木工活,崇禎皇帝的反覆無償,朝堂政治鬥爭的兇險激烈,各派之間的爾虞我詐、互參陷害,終使忠賢仁能之士慘死,惡姦邪獰小人獨存。苛捐雜稅日益,民不聊生。江南農民起義爆發,遼東戰事連連,泱泱大國腐朽不堪,終於轟然坍塌。

  反觀大清王朝的建立,從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攻佔圖倫城,建立后金,稱汗告天“七大恨”,以少勝多“薩爾滸大戰”,奪取廣寧;到皇太極以間諜戰使袁崇煥慘死,佔領寧遠,松錦之戰大勝,建立清朝;再到多爾袞入駐北京,平定江南,完成大清王朝真正的統一中國;玄燁平三藩,治黃河,管漕運,抗沙俄,設博學,鴻儒科;胤禛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清朝的建立、強大、統一無疑是在明、清、農民軍諸多政治力量鬥爭中的勝利者。

  前期的清朝統治者懂的民心向背的道理,也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這是值得肯定的。政治的清明才能是人民得到安居,國家得到繁榮。

  《前》劇中歷史人物眾多,上到君王將相,下到士卒農夫,每個人的命運都與政治相連。看《前》劇才知政治鬥爭艱險,才些許明白為什麼當代人說官場黑暗。若想進官場,若想從政路,《前》劇的確是很好的教導書。

  民族一個民族只是一個,民族大統才是整體

  在中國歷史上,被除漢族外其他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朝代是有一些,如:遼、金、元、清。沒有什麼大漢族的思想,或許是因為我國漢族人口眾多,才會把其他民族稱為少數民族吧。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若不能搞好民族問題,必然會引起爭端,挑起矛盾。

  清朝人這支女真部落游牧民族,的確很聰明,面對身後的蒙古鐵騎,他們採取“聯”的政策;面對前方的漢族王朝,他們採取“攻”的戰術;面對漢族降臣,他們採取“禮”的厚遇;面對漢族人民,他們採取“安”的手法。雖說在努爾哈赤時代,對待漢人採用了過於殘忍的屠殺手段,雖說多爾袞在入駐北京后、平定江南時有着過於血腥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但是皇太極對待漢官的禮讓、躬謙,厚待,對待漢人的“滿漢一家”;玄燁平三番后第一次下江南時就拜奠孔廟,漢民族最崇尚的儒家鼻祖。面對攻佔其他民族的土地,奪取其他民族的王朝,大清人很巧妙的運用政治宣傳策略,自稱是明王朝繼承者的身份,幫助明王朝驅逐農民軍的作用,達到了安撫民心的目的。

  我們不能以漢族士大夫的眼光去看待清朝,因為著包含了很多狹隘、偏見的民族情懷。明朝統治時期,真正中央政府統治的國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而到了清朝,外攘蒙古,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中央政府實際統治的邊疆達到了1000多萬平方公里。雖然在清朝晚年,有着喪權辱國的割地賠款,但是前清君臣努力才奠定了如今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基礎。

  民族應該統一,從古至今這都是亘古不變的真理。雖然我們是在國家人口占多數的漢族,但是我們不應有任何的優越感與自負情緒,少數民族的同胞們同樣是祖國的建設者,甚至他們的付出比漢族更多更艱。

  人文滄海雙姝,史冊高懸

  清朝雖說在早年有着政通人和的開明時期,但是他們的確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民族,不僅學習了漢族優秀的傳統思想、生活習俗,就連漢族官場政治也學習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清朝的中後期,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官者,勾黨結派、官官相護、蠅營狗苟,民者,壓迫級深、苦不堪言、生靈塗炭。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難產生如先秦、唐宋時代的磅礴大氣的文化,清朝200多年的歷史記錄也印證了這一規律。留名史冊,讓後人為之作品驚嘆的清朝文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康熙年間宰相納蘭明珠之子納蘭性德,另一個就是雍乾年間作以傳世名作《紅樓夢》的曹雪芹。

  納蘭性德一個宰相的兒子,康熙身邊的伴讀,帝國權力高端的貴公子,如此顯耀身份給人的印象應是一個紈絝子弟,縱寫歌賦也是辭藻華麗,庸粉紙俗之流,但是恰巧相反,納蘭性德的作品或詠嘆愛情,或歌頌友情,但都流露着悲憫之情,愁緒滿滿。

  或許是站在帝國政治的高端,對蠅營狗苟之事看得太多,心灰意冷,厭倦官場生活,也無心功名,所以才在作品里融入了過多的憂慮和愁楚。也有傳說他的心上人被選秀入宮,而納蘭每日進出宮門卻無法與心愛女子相見,才將無法抒懷的憂愁寫入了詞中。“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葯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納蘭性德作為清朝著名的詞人,生命卻過於短暫,或許是天妒英才,或許納蘭本身苦悶的性格,以致過早的積憂成疾。這位英年早逝的詞人,留給後人無盡的嘆息。

  另一位被後世留名的文人曹雪芹被今人賦予了崇高的評價,他的嘔心之作《紅樓夢》也被我們評定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

  曹雪芹是康熙年間江南製造曹寅之孫,從小就享受着錦衣玉食的奢華生活,因為政治牽連曹家被抄,曹雪芹從此由衣食無憂的貴公子淪落為清貧拮据的平民百姓。生活的巨大落差給了曹雪芹創作的素材與體驗,而帶有自傳性質的未完本《紅樓夢》又留給了現代人研究康雍乾歷史、文化、習俗的資料。不去深究紅學界眾多研究家們對《紅樓夢》、曹雪芹的探討,就憑如今吵得沸沸揚揚的《紅樓夢》重拍來看,《紅樓夢》在國人心中佔有極重的分量,是經典之作,不朽之作。

  曹雪芹晚年生活凄涼,在身心俱疲下創作《紅樓夢》不能不讓人敬佩。正因有着身心之痛才有發奮之作,才有後人的推崇。留名青史者往往生前凄慘,這也不外乎歷史規律了。

  愛情歷史的謎團後人的談資

  愛情永遠是亘古不變的話題,但是在嚴肅的歷史面前,在丹青史冊的記錄中卻過於簡單而含糊。正是這種簡單、含糊給了後人無盡的想象空間,英雄紅顏,才子佳人,俠骨柔情,愛恨情仇的糾葛都是如今文學影視作品的核心。的確這種出於模糊、不確定的史實,民間野史的流傳,加之藝術創作的誇張,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

  努爾哈赤為什麼對女真第一美女聘而不娶?陳圓圓是否真的令吳三桂衝冠為紅顏?皇太極對海蘭珠的至愛究竟有多深?大玉兒是否真的下嫁多爾袞?福臨與董鄂的愛情悲劇如何?孟古、東哥、阿巴亥、海蘭珠、大玉兒、陳圓圓、長平公主、董鄂妃、呂四娘,這每一個名字背後又隱藏着多少真正的愛情故事和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

  與帝王將相的名字聯繫起來的女子,註定是不能平凡與安寧的。那個男性占統治地位的歷史中,女子往往是被輕視與低賤的,甚至不正確的被人給予誹謗與污衊。在權力的爭奪、政權的謀划、利益的角逐中,女子往往成了犧牲品和利用品,這就比如東哥、陳圓圓。即使加入帝王之家的女子也未必幸福。孟古面對的丈夫努爾哈赤是自己弒兄殺父的仇人,大妃阿巴亥正值風華絕代之時被逼與努爾哈赤殉葬,大玉兒因皇權因政治與小叔多爾袞理不清的曖昧關係,董鄂妃加入皇室后卻因順治的寵愛而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些被後人關注的迷案,拍攝成影視作品,渲染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的確,與皇室、與政權相連的愛情讓人無法考核其忠貞的程度,於是我們以真善美的標準去圈定時,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它滿足了人們美好的想象與理想。在這些愛情故事裡,皇太極與海蘭珠的故事令人感動,一個皇帝能為一個女子如此用情之深,也讓人不得不相信這是真愛。

  海蘭珠是孝庄的親姐姐,比孝庄大4歲。海蘭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已經26歲,比孝庄晚嫁皇太極9年。這個極受皇太極寵愛的女子,卻在所有史冊中找不到她26歲前的記載。皇太極的四妃中她為“宸妃”,地位僅次於元妃,她所在居所,皇太極以詩經名篇《關睢》為之命名“關睢宮”。宸妃產子,皇太極大赦天下。皇太極出征明軍時聞宸妃病危,不顧前方戰事,連續五個晝夜奔襲返回盛京,可是到達盛京后,宸妃已經薨逝。皇太極慟哭不已。之後六日幾乎不進飲食,朝夕悲哭,追封宸妃為敏惠恭和元妃。海蘭珠去世那年皇太極已過50,一個半百的老人,歷經風霜磨鍊,卻還有如此深情,讓人不得不概括、感動。海蘭珠去世兩年後,皇太極就猝死於盛京皇城的清寧宮……

  歷史的故事,我們也只能把它當作故事而已,月星斗移,滄海桑田,萬事萬物都變化着。

  回望歷史,了解,溫故,借鑒。

您正在瀏覽: 觀《前清秘史》有感
網友評論
觀《前清秘史》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