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尋思深厚的歷史文化的背後

尋思深厚的歷史文化的背後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小景

尋思深厚的歷史文化的背後 標籤:文化苦旅

  英國國家博物館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法國巴黎盧浮宮並稱為世界三大博物館。英國國家博物館,即通稱的大英博物館,建館較早,其外形和布局已成為博物館的標準模式,後來者競相效法。今年5月,隨幾位在劍橋大學的訪問學者一道去倫敦參觀了這座文化寶庫,一些文化感悟油然而生:

  一是深厚的歷史文化珍藏意識。1759年,倫敦成立英國國家博物館並對公眾開放。之後英國人繼續收集了大批珍品。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修建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許多皇家藏品,1840年代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開館以後的200多年間,陸續收集了英國本國及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印度、中國等文明古國的文物。如著名的羅賽塔石碑、亞尼的死亡之書、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頭像、拉美西斯二世胸像等,是古埃及藝術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波特蘭花瓶是現存最精美的古羅馬寶石玻璃製品;另外,夏洛蒂·勃朗特的數件作品,如留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追求教授寫的情書、謾罵簡奧斯丁的信箋原稿、在報紙上與眾寫手對罵的照片等也是鎮館之寶。東方藝術文物館有來自中國、日本、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文物十多萬件。在諸多珍藏中,從幾噸重的巨型石雕到人們使用的針線,文物種類繁多。有的可能要用大卡車才能移動,例如非洲的兩座石頭雕像;有的小到日常用品金銀首飾和生活用品甚至是醫用針頭。在劍橋、牛津深深地體會到英國人文化珍藏的濃厚意識。如果你在劍橋和牛津參觀,沒有悠久歷史的東西不會成為主人介紹的重點,他們深深以歷史的厚重而自豪。很多學院的大門和建築從外表來看已經十分陳舊,但莊嚴沉重。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大門正中的門檻石頭,由於進出行人長期的踏磨,呈現深深的凹陷,正呈現出該學院深厚的歷史人文氣息。

  二是海內百川的的文化包容意識和開放意識。英國國家博物館目前分為若干展廳: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大英博物館大中庭、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中世紀及近代歐洲館、東方館、史前及早期歐洲、版畫和素描館、美洲館及西亞館等。現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1300多萬件。設有古代中國、古代埃及、古代希臘、古代羅馬、古代印度和古代瑪雅文明、古代巴比倫文明等永久性展廳。中國陳列室中,從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誌着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裡皆可見到,真可謂門類齊全!然而,這僅僅是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2萬3千多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中的一部分,尚有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個藏室中。大英博物館不僅文化物品的收藏是開放的,而且對公眾的展覽也基本是開放的。歷史上除了1972年的幾個月外,一直免費對公眾開放,成為各年齡階段、不同愛好的人們獲取知識,陶冶情操的理想文化藝術聖地。

  三是健全的社會文化發展機制。濃厚的社會文化珍藏意識、社會成員的公益奉獻意識、政府對博物館之類文化設施的支持,使得英國的文化設施不僅種類齊全、數量眾多、層次也高。不少博物館收藏品最初是英國人從世界各地收集,后經收藏家輾轉收藏、捐獻而積累起來的。1753年,英王喬治二世的御醫、古玩收藏家漢斯·斯隆(1660~1753年)爵士去世后,其後人將遺留下來的71000件個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全部捐贈給國家;爾後不斷收到社會的其他捐獻。英國的博物館很多,相關產業也比較發達。僅在劍橋郡就有菲茨威廉博物館、伯韋爾博物館、技術博物館、達克斯福德劍橋和劍橋民俗博物館、帝國戰爭博物館、動物學博物館、地球科學博物館、古典考古博物館、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彩色玻璃博物館、劍橋民俗博物館等30個博物館或藝術館,博物範圍從人文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到帝國戰爭的國家收藏等等,涉及非常廣泛,職能集文物珍藏、教育、娛樂休閑和旅遊等諸多功能於一體。在劍橋,圖書館數量也相當可觀。除劍橋大學圖書館、劍橋大學31個學院圖書館和100多個系所研究機構分別擁有的專業性圖書館除外,尚有劍橋市中心圖書館等40多個郡、市和社區圖書館,更是人類智力創造成果的寶庫。所有社區圖書館均免費向在劍橋居住或停留的所有人開放。當你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你會覺得漫遊在知識文化藝術的海洋。

  參觀大英博物館中國展廳后,心情可謂五味俱全。在感慨近代西方列強侵華期間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掠奪之殘酷的同時,也哀嘆近代中國統治集團的不爭氣,局限於集團既得利益,無視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未能建立起一個充滿活力的法制的社會治理機制,導致國運難以擺脫治亂循環的慘境,國家文化瑰寶或毀於外強入侵的戰火,或失於外來暴力的掠奪和種種“科學考察”活動,或毀於國內內戰及非包容的政治運動,給中國文化遺產造成覆水難收的劫難。

  值得更沉痛反思的是,近代以來對“千古變局”的反思圖強過程中對中國傳統的簡單否定思潮的負面影響,使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多次遭受重創,民族認同根基動搖。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思潮、“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破四舊”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曾造成人為割裂的負作用,多少歷史真跡、藝術珍品等眾多珍貴的中國傳統文化及載體,在激進而非完全理性的心態下遭到破壞!以致有的人在觀看大英博物館時,在抑制珍貴文物流失國外的傷痛的同時,也在尋思如果這些文物在中國是否能活過“破四舊”之類的劫難。在如今的工業化和城市改造等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在創造新的文化成果的同時,隔三差五就報道某文物古迹受眼前經濟利益的排斥而“檣櫓灰飛煙滅”!如果我們對先祖創造的歷史文化(即使是錯誤的、負面的,也是歷史瑰寶,因為謬誤也是真理之母)不重視,那麼,我們的後人難免不會對我們今日的創造嗤之以鼻!

您正在瀏覽: 尋思深厚的歷史文化的背後
網友評論
尋思深厚的歷史文化的背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