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悲情女神永恆之美 1900字作文 ( 手機版 )

悲情女神永恆之美_1900字

分類:初二作文  字數:1900字  編輯:得得9

在浩如煙海的文學著作中,流傳着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悲劇,其中一個個悲情女神,更是撞擊着讀者的心靈,使人手捧書卷而心卻久久不能平靜。讀悲劇,更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與辛酸,更油然而生一種憐憫與思索。無論是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還是哈代筆下的苔絲,抑或是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都歷經百年依然光彩奪目,她們的美麗、她們的悲慘同時印在歷史的書頁中,鐫刻在人們的心頭。 

  讀《茶花女》感受她風塵中的高潔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才發現早已淚痕滿面,眼前總是那個揮之不去的影子,是她時而虛假、時而天真、時而無奈、時而悲痛的笑容。小仲馬用那飽含辛酸的筆觸創造了這個婀娜輕靈的形象。面對鍾愛的茶花,她心存一份寧靜,將人世之仇化為心靈之痛帶向遙遠的天國。茶花女,這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因為一次失足承載了千古長恨,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為何社會之博大卻容不下一個純真女子?為何一個美麗的生命卻如此悄然消逝?這是茶花女留給我們的思索。文明的社會應是懲惡揚善、慈悲為懷的,更是珍視美麗、恪守高潔的,然而道德的論喪與虛偽使社會文明扭曲,茶花女正是那個陰暗社會的祭品。巴黎——集世界之美麗於一身的城市,但是歷史不會忘記這片美麗中曾有的殘缺記憶,一個高風亮節的女子空對茶花啜泣,留下“落花人獨立,微雨雁雙飛”的凄冷讓世人潸然淚下。 

  讀《苔絲》感嘆她少女夢的破滅 

  同許多少女一樣,苔絲對愛情與幸福曾經有着美好的幻想與渴望,然而在那樣的社會裡,失身後的她已註定被幸福拒之門外,不得不與自己的仇人結為夫妻。最終,她無奈而悲愴地在刑場上結束自己年僅25歲的生命。置身於書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苔絲在電閃雷鳴中的絕世悲愴,能夠真切地體會到那份煎熬與等待。跳出局外,我們又不禁為之拘一把辛酸之淚。從一個純情少女到一個死囚犯,苔絲的人生幾多坎坷、幾多曲折、幾多痛苦、幾多凄涼。懷着美好的憧憬,她走向社會;懷着無奈的絕望,她走向死亡。是冷麵無情的社會扼殺了她如詩的夢想,如花的生命;是世態炎涼與人情刻薄冷卻了她如火的激情,如荼的渴望。面對春日中的肅殺,面對陽光下的罪惡,她一個弱女子,除了妥協還能作些什麼呢?愛與恨的交加、罪與善的矛盾、美與丑的抉擇、心與淚的錘打,苔絲的悲劇就這樣被人們銘記。是呀,一個多麼溫柔美麗善良的女子卻在社會的一步步逼迫下,成為了一個雙手染滿鮮血的罪犯,落差之大令人扼腕嘆息。 

  讀《紅樓夢》感悟冷月下的花魂 

  是誰,在春色滿園之時悲吟“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是誰,在秋雨纏綿之時哀嘆“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又是誰,撫今追昔,嘆惋“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是她,那個鐘天地之靈秀的林黛玉。瀟湘館飄來的絲絲琴聲,秋爽齋飛出的串串詩句,無不顯示出她超凡的詩情與才華。她無疑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子,她大膽追求愛情,又尖利地批露庸俗與愚昧,她用比刀子還尖刻的語言刺向黑暗的社會,然而在那個時期,她必定為統治階級所不容,於是滿懷悲痛,她孤獨地走了,走得坦然,走得凄冷。有人說:“看一個人的死,就可窺見這個人的一生。”我想,如果說林黛玉的一生是一首千古絕唱,那麼她的死可以說是這其中最令人動容的一節。死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升華。污濁之地怎值得她留戀,陰險之世怎容得她選擇,只有死她才能質本潔來還潔去,才能獲得寧靜,歸於永恆。死使她叛逆的個性得以彰顯,死是她對社會無情而無奈的控訴。 

  三個同樣靈性的女子,三個同樣凄美的故事,留給世人永恆的牽挂,留給時空綿綿長恨。 

  美與悲的結合往往會迸發出無盡的魔力——貂嬋輕舞的團扇,昭君出塞的黃沙,玉環拋上樹的白綾,西施泛舟時的漣漪,西子湖畔蘇小小的哀怨,雷峰塔下白素貞的呻吟……總能給人以心靈的震顫與永恆的惋惜,成為雋永的定格。 

  再次回首三個悲情女神——茶花女的高潔、苔絲的忠貞、林黛玉的靈動,同為美麗,卻同為不幸。她們是社會醜惡風氣的受害者,她們是人性道德泯滅的犧牲品。當一個社會中再也找不到良知的影子,再也尋不到道德的蹤跡,那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統治階級總把自己的社會冠以文明的稱號,那麼為何一個文明的社會卻容不下幾個如此美麗而柔弱的女子?是什麼蒙蔽了人們的眼睛?是偏見、是愚昧、是虛偽,還是麻木?這將給後人無盡的思考與啟迪。想到此,不禁心潮澎湃,心緒難平,潸然而下的淚水如何能表現內心無盡的感慨,廖廖幾筆飛揚的文字又怎能傳遞心靈深處的震顫?悲從中來,彷彿又望見那風煙后的美神,穿越時空,是如此真切而唯美。感動將思緒定格,凄婉將心懷蕩滌,三個不同的社會,三個不同的國度,卻有三個同樣遭遇的女子,給世人留下不盡的哀思與永恆的記憶!

您正在瀏覽: 悲情女神永恆之美19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悲情女神永恆之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