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讀書樂(二十五)《讀中國文化的命運》

讀書樂(二十五)《讀中國文化的命運》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讀書樂(二十五)《讀中國文化的命運》 標籤:讀書思廉 萬曆十五年 文化苦旅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之二)

  梁漱溟先生說:中國有兩大古怪點:一是那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一是那幾乎沒有的宗教的人生。

  他斷言,假使西洋文化不同我們接觸,中國是完全閉關與外間不通風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亦斷不會有這些輪船、火車、飛行艇、科學方法和德謨克拉西產生出來。他將永此終古,豈止落後而已!

  他認為:其原因是中國社會之“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是比無論什麼問題都值得詫怪疑問的。什麼是宗教?梁漱溟先生寫到:“所謂宗教者都是從超絕人類知識處立他的根據,而以人類情志上之安慰勖勉為事者。人生極不易得安穩;安之之道乃每於超絕知識處求得之;為是作用者便是宗教。文化每以宗教為開端,文化每以宗教為中心。費爾巴哈說,惟有人的墳墓才是神的發祥地。若世界上沒有死這回事,那亦沒有宗教了。

  他認為,“中國以道德代宗教”。在中國替代宗教的是孔子的教化,但孔子的教化不是宗教,孔子極具理性。宗教和道德都是要人向上遷善,但宗教生效快,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道德卻沒有這個力量。宗教要假借外力,道德全靠內省。那中國沒有宗教如何組組織社會?一、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二、設為禮樂揖讓以涵養理性。二者合起來遂無事乎宗教了。

  他認為,中國民族精神所在是和諧。和諧之點,即清明安和之心,即在理性。但中國的人權自由的觀念難以形成。西洋人講,民主期於尊重人權,而始於限制王權。人權要尊重他人的權利,但在中國由於親情的觀念,存在”倫理親誼“,權利是難以分清的。“遊歷歐美的孔大充先生說,中國人是泥和水(混在一起),西洋人的鋼鐵和石頭(硬碰硬)。西洋人要求”一個個人要強起來“,他們要求自由,倘若沒有自由,又何有幸福?但在中國,其歷史路線、文化背景不同,要求集體強大,個人要靠集體,要依附於集體,其最大的偏失就是個人不被發現,難以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

  本書講中國文化有五大病:(一)幼稚——人與人之間的隸屬關係,無獨立之個性,迷信神鬼而排斥科學;(二)老衰——如”禮教殺人“;(三)不落實——西洋文化從身體出發,很合現實。中國文化有些從心出發,便不免理想多過事實,有不落實之病;理想自理想,現實自現實,終古為不落實的文化;(四)落於消極亦再沒有前途——人類文化是利、力、理三者循環並進,但中國文化理性早啟,利、力不足,難以積極;(五)曖昧而不明爽——“曖昧不明之病與其一成不變之局,原為一事而不可分。

  梁漱溟先生說:在中國歷史的和平時期,長期的安逸倦怠,在支配者的宮廷里,產生了陰謀,紊亂和虐政。一般民眾糊裡糊塗期待天命的改變,“真命天子”的出世,即歡迎新的善的支配者來代替。但這只是改變支配地位和國號的政治上的大事件,決不會引起社會本質的變革,等等。

  以上是我讀《中國文化的命運》 的一些摘錄。 可以看出,梁漱溟對中國人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認識。

  《中國文化的命運》是梁漱溟先生的講演稿和遺稿的輯錄。他比較研究 中國和西洋的文化現象,他中西貫通懂得中國文化,懂得中國農民,搞過中國鄉村建設。我們知道,他作為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抱有強烈責任感。他對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有深刻的研究,作過多年的實地考察和實踐,但畢竟這些都是書生之舉。

  梁漱溟畢竟是書生,解放后他仗着和毛澤東是老朋友,仗着對中國鄉村有所了解,竟敢逆龍顏當面頂撞毛澤東。毛澤東何許人也,是中國農民的領袖。毛澤東說他:“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平心而論,毛澤東出身農村,對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十分了解,又是靠農民運動起家,他的見解當然不是一個書生可比的。他老人家當然不高興梁漱溟在農民問題上指手劃腳。就連梁漱溟 費盡心力搞的鄉村建設,也被毛澤東說為“他搞所謂‘鄉村建設’,那是地主建設,是鄉村破壞,是國家滅亡!”

  所有這些,我以為毛澤東對中國人心態的深刻認識,就是孟子講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現在,相當多的中國人心裡,還存在着嚴重的仇富心態。他們羨慕富人的錢財,嫉妒富人的生活,但他們仇恨富人本身。毛澤東切切能滿足這些人的心理要求,毛澤東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帶領他們打倒富人,使這些人不平衡的心理得到釋放,使這些人看到富人倒霉而產生快意,讓這些人在富人身上踏上一隻腳,使他們揚眉吐氣。

  在一個社會“這些人”永遠是大多數,所以,毛澤東永遠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永遠會有大多數的人想跟毛主席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現在許多人都懷念毛澤東,想再來一次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再來一場文化大革命式的運動,正是這種心理在作怪。

  梁漱溟搞鄉村建設,是想讓廣大農民如何學會民主憲政、地方自治,他這樣只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結果又會產生“富而不均”的社會。所以,我認為他還是沒有看透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他那樣的人肯定得不到廣大貧下中農的支持。

  不管怎麼說,梁漱溟是個有骨氣的知識分子,他敢在大會上與如日中天的毛澤東辯論、爭吵,似乎後無來者。

  讀完《中國文化的命運》,抄了一些書,寫了幾句感想,以此為記。

  2014年4月12日於上海浦東樂巢

您正在瀏覽: 讀書樂(二十五)《讀中國文化的命運》
網友評論
讀書樂(二十五)《讀中國文化的命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