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堰鎖一江古今流

堰鎖一江古今流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堰鎖一江古今流

  一劍橫指,擋咸潮入翠,萬流奔騰,描江山如畫。

  ――千古它山堰

  四明山脈,攜東海而歌,秀麗的它山,與其隔江對和,無數座青峰直指藍天,承接下晶瑩剔透的水珠,匯流成溪。那些溪水都有好聽的名字,赤水、樟溪、光溪、龍王溪,即帶來水的甘甜,也帶來水的災難。就在這個叫做鄞江的地方,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古水利工程――它山堰。它阻咸,蓄淡,排澇,引灌,設計方面的科學性頗具現代原理,許多原理還是二十世紀才發現的。

  雨季,從群山裡奔涌而出的赤水、樟溪、龍王溪,彙集於鄞江鎮的光溪,在它山轉角處形成了峽谷溪口,灘險流急,溪水如游龍奔馬, 越它山堰,傾瀉於鄞江,經奉化江、甬江注入東海,在東北一側,谷口敞開,地勢平坦,溪流經南塘河進入廣闊而肥沃的鄞西平原,灌溉良田萬頃。大潮湧時,它山堰像銅牆鐵壁,擋住了從甬江逆流而上的咸潮,保住萬頃良田不被鹽鹼化。

  歷盡千年滄桑的它山堰,如今依然默默守護着萬頃良田,滋育着人們代代繁衍生息。站在堰頭,仰慕先人的偉績,“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詞彙一古腦兒地湧進心窩……

  人民為了紀念為它山堰嘔心瀝血的好縣令王元暐和用生命和熱血奠基它山堰的“十兄弟”,在面對堰體的它山上,修了一座廟宇,世代供奉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它山堰,用大寫的人字書寫了一部好官和好人的故事,如今讀來,還是那樣蕩氣迴腸、催人淚下……

  透過時光的屏障,我好像看見了身着布衣的縣令王元暐,帶一僕人和數位嚮導,“日與民相融,餐於民宅,夜與民促膝,宿於樵房”,一個月里,用腳板量遍了偌大的鄞江流域,了解水患,尋找徹底根治的方法,之後,他做出了一個影響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決定:在鄞江上興建壩堰,以治水患。

  王縣令帶頭捐款,鄉紳豪門一起解囊。縣令親率民工夫役,往來於林野,奔波於江河。當河床沙礫層疏鬆,植樁不固,築壩屢潰,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下所衍生出來的精神產品――熱血祭樁震河妖,需要十位勇士時,跟隨縣令多年的馬夫帶頭獻軀,鄉民熱烈響應,最後,連出這個主意的風水和尚也昂首捐軀!

  十條生命,十朵盛開的熱血之花,何等氣壯山河!用生命奠基的壩體,從此千年難潰!

  我懷着敬畏之心,深吸一口清冽冽的山風,輕輕地走上它山堰,心中默數着一塊塊帶有血色的紅條石,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古人在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怎樣能讓這些重達幾千斤的巨石壘築成將近十米高,左右各有三十六個石級的堰壩?橫卧在壩頂的156塊條石,無言以對,它們組成了一條平坦的石路,引我走向當年的運石山道……

  緊挨着漳河水的青山如今已是休閑公園,上山的步道上還嵌上了可愛的腳丫,每個腳丫里都刻上了一、兩句銘言,既有養生常識,也有生活哲理。沿着步道走上山頂,我邂逅了幾位年輕的父母,他們正帶着興緻勃勃的孩子們去山頂放風箏。山風輕輕地劃過,年輕的父母用充滿感情的話語給孩子們講述它山堰的故事,然後和孩子們一起,將艷麗的風箏高高揚起,就像放飛他們的心意,期望着把壯觀的它山堰打扮得更加驕傲和靈動……

  翻過公園的山樑,人跡漸稀的古山道曲曲折折,一路攀登,不由得浮想聯翩……似乎看見了先人們用滾木或木車,以人力或驢馬將巨石搬運下山,還彷彿聽到了他們節奏統一的號子和鏗鏘有力的腳步,正向著理想的目標一步步地邁進……

  山道彎彎,走入深山腹地,突然,我看到了採石遺址。一剎那,熱血灌頂,極度的震憾,讓我呆立在了岩壁如刀削,兀立數十丈的山峰前。先人們為了不破壞山體鑿壁採石形成的石窟,高達十多米,這是何等的恢弘和艱辛!林立的石柱,是為防止山體癱塌而留的,歷經千年風化,層層疊疊,斑駁參差,錯落有致,這就是歲月留給我的答覆,是精神的力量,創造了亘古的奇迹!

  它告訴了我:為官若為民造福,為民者定力所能及,奇迹因此而誕生!人,不分貴賤,只要做了於人民有益的事,歷史就會銘記,人民就會敬仰和鼎力相助!正如它山廟裡的牌匾和楹聯所寫:“遠績禹功”,“功德在民萬家社稷,江山如畫千古英靈”。

  至此,它山堰在我的心中不再是普通的水利壩堰,而是一條橫卧在鄞江上的巨龍,帶着生命印記的層層級級的石條,就是它的脊樑,讓它以雄偉的姿態,保護着青山綠水,良田稻蔬,保護着家宅民安,叟老稚童,並講述着龍的精神和力量……。

您正在瀏覽: 堰鎖一江古今流
網友評論
堰鎖一江古今流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