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南北茶文化

南北茶文化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南北茶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

  說出這個題目來,又覺得有點大,對於我這個對飲茶、品茶連略知一二也談不上的茶館“門外漢”來說,何論茶道,又怎能品評南北茶文化?不過,幾經南方茶館及北方茶場參觀考察,后多次拜讀周作人的《喝茶》、秦牧的《弊鄉茶事甲天下》、陳元麟的《閩南功夫茶》,也拜讀了我經常保持聯繫的著名作家、書法家馬識途的《四川的茶館》,才對南北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馬識途老先生是准四川人,他寫的《四川的茶館》,就把四川茶館的功用說的很詳盡,我又通過與他多次交流,才慢慢領悟到: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大家庭,是茶的故鄉,茶葉是中國的國飲。茶樹的種植地在中國南方,如雲南、貴州、福建、四川、江浙等地區,茶的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被人稱為:荼、檟、苑、茗、蔎,唐代開元年間,正式在《開元文字音義》中出現了茶字,將“荼”變為“茶”,一直到現在,又經歷了悠長的歲月。茶的飲用是從南方進入中原地區,從中原地區慢慢滲透到北方。也就是說,南方飲茶歷史比北方悠久。

  我第一次領悟南方茶文化是1999年,是在海南的熱帶雨林植物園學習考察時,順便了解到這裡的茶道文化,一看擺着的正宗的全套茶具,我就感受到了南方茶文化的底蘊深厚。接下來,走過來兩名穿着很時髦的海南本土姑娘,舉手投足十分典雅,很有禮節性地立在茶桌的兩旁,用近乎純正的普通話講述着南方的茶道文化,並在現場用優雅的動作演示給我們看,十分流利地介紹飲茶分為幾道茶:第一道茶,稱為洗茶,洗完后要倒掉,第二道茶才算是上等茶,最好用80度左右的水來砌茶,並且倒茶的藝術都很講究,一會兒“高山流水”,一會兒“韓信點兵”,喝茶也分為“品茶”和“飲茶”,姑娘一邊講,一邊砌茶,動作竟如此嫻熟。我一邊聽,一邊喝,一邊想,聽起來津津有味,這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喝起來茶香四溢,也是過去沒有品過的。想起來縱橫馳騁,引領我進入了飲茶的至深境界,我驚嘆南方的茶道文化竟如此深奧,我們一行品嘗了海南姑娘給介紹的“鐵觀音”、“蘭貴人”等,覺得茶味飄香,為了不虛此行,每人帶回了兩盒。海南歸來,我寫了一篇《海南紀行》,發表在當時的《平度日報》上,較大篇幅寫到了南方的茶道文化。忽一日,有幸與市人大副主任陳穎一起座談交流,她說是也剛從海南學習考察回來,看了我寫的文章,深有同感,並一起談論起了南方的茶道文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我對南方茶文化的第一次親身體驗。

  而真正領悟南方茶道的內涵,還是看了秦牧的《弊鄉茶事甲天下》才知曉的。在南方,到處可見喝茶的,常見有小作坊,小賣攤的在路邊泡工夫茶,農民工余時常幾個人喝工夫茶,甚至上山挑擔子的農民在路亭休息時也有端出水壺茶具,燒水泡茶的,飯前飯後喝茶,更是習以為常的事了,南方人喝茶就像北方人喝酒一樣,太平常,太講究,使我感到有點驚訝。

  我覺得南方人喝茶重內涵,很講究,北方人喝茶重形式,不太講究,對茶具、茶池、茶葉等,都不是太考究,而南方的工夫茶對茶具、水、茶葉、沖法都大有講究。標準沖茶方式要高沖,要衝出茶味來,滿屋飄香,低斟,壺嘴要緊貼杯麵,防止茶香飄溢,我覺得很有道理。北方人對茶的研究也是浮在面上,去年,臨沂一位朋友給我捎來一盒“紅運當頭”的茶膏來,名曰國內外唯一的“上投茶”,就像我說的北方人重形式,在包裝上就體現出來,包裝了一層又一層盒子,都是紅色包裝,最後,打開一看,裡面只有一個紅色小壺,裝着幾十粒茶膏,茶葉的品質也是選擇了雲南臨滄、普洱喬木大葉種茶葉,茶葉的沖泡也是改變了特有的茶藝,只是要那種感覺、品味,在精美的包裝上印着:“在沖泡時,先放水,後放入茶膏,且茶膏始終漂浮於水上,茶膏的顏色呈雲霧狀向下飄散,極具動感,似天賜福運,是祝福,也是期盼。”我在想,這哪是在品茶,彷彿是搞魔術表演,似乎缺失茶藝和茶興了。

  前幾年,我實地參觀考察了南方、北方茶場的種植、加工、包裝等,我發現南方的茶場大多仍是原始的加工方式、加工工藝,都是南方姑娘一個工藝、一個工藝的親手加工,並抓着茶葉讓我們現場泡着品嘗,渲染着品茶的氛圍,好像進入茶鄉的感覺。而北方的茶場與南方茶場的種植、加工不同,顯得比較粗燥,缺少南方茶場現場那種神秘的生動感和韻味。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南北差距縮小了,南北茶文化也拉近了,現在,北方人喝的最多的也是南方茶,也深入研究種茶、養茶、制茶,各類茶店也比比皆是,茶文化把南北方的距離拉近了,人們在品着同一種茶,共同享受着茶道文化,這就是茶道的功能。

  喬顯德

您正在瀏覽: 南北茶文化
網友評論
南北茶文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