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旭日塔的清明茶

旭日塔的清明茶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旭日塔的清明茶

  作者:譚向東

  在慈利縣的大山深處有一個美麗的山村——旭日塔。旭日塔人早年就已開始種茶,但那時,旭日塔的茶園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顯得零亂,不成規模。並且每年出產的鮮葉,也都是由小商小販收購后,直接送到附近一個叫三合口的鄉鎮加工成茶。由此,多來以來,旭日塔的茶一直不大出名。隨着山外的茶市對茶的需求日漸增加,漸漸地,旭日塔的茶走出了窮山溝,湧入了山外的茶市茶行。村子里的茶園也已小具規模,甚至還有了自己制茶的小作坊。如今的旭日塔,已是今非昔比。

  因旭日塔的天氣多半時候雲霧繚繞的原故,聰明的旭日塔人,便給他們的茶取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旭日雲霧茶。其中以清明時節的炒青茶崇為上品。

  清明將至,正是旭日塔人採摘茶葉的大好時節。住在旭日塔的小姨父打來電話,邀請我的父親前去幫他把關炒青茶的工藝。我也隨從了。

  我的父親,曾在比旭日塔更偏僻的山村向家溪教過十多年的書。他獨守深山期間,每有空閑時,就把制茶視為一種寄託或是娛樂的方式。時晃多年,不知不覺,父親對茶的製作,卻悟出了他獨有的道道。他制出來的炒青茶,茶味甘淳,暗發馨香。還曾招來不少的山外客商前去購買。

  記得以前的每年清明時節,小姨家到旭日塔外來給我的外婆祭拜清明時,總會給我們家捎來好幾斤她們家新出產的清明茶。雖然我覺得那茶的口感是遠比別的茶要淳要香。可我的父親說:“這茶還是沒有製作到位,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小姨家雖然早年就已開始種茶,但對茶的製作,僅知道按傳統的鄉土工藝操作:采葉,炒茶,再晒乾。對究竟如何制出那味道更香更淳的上品茶,從來就沒做過深研。

  “其實制茶很簡單,將采來的鮮葉按葉質分好類后,只要每步都細心操作,就能做出上好的茶。”這是我父親的話。可小姨父向我父親請教茶藝多年,做出來的茶,味道總是跟父親做出來的茶味沒得比。父親說:“那是小姨父在制茶的細節上還沒有把握到位。”

  父親的一番話,雖說來輕巧,可一般的人是很難把握到位。或許,很多事情原本就是這樣:會者不難,難者不會,不會者,不用心去學,怕是很難悟出其中的道道。父親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可小姨父覺得並不簡單。而我這位門外漢,就更不用提了。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次我隨父親前往,僅是湊一下熱鬧,要我說,順便照料一下已年邁的父親,那才是真。

  父親雖然已有七十五歲高齡,與小姨父談起茶藝來,卻毫不含糊。他說:“采來的新葉,去掉黃葉,直接放在大鐵鍋里炒,只能用溫火,邊炒邊拌,熱鍋的標準是,手指摸上去感覺有點熱就行,不能燙手。邊炒邊用筷子或是手,在鍋里攪拌,將茶葉炒怏后,撈出來,放在簸箕里攤開,再用手輕揉,揉怏后,要將茶葉壘起來達四五分鐘。再跟着進行第二次炒茶。這次炒茶很關鍵,也很辛苦,是一門耐心的活兒。依還用溫火,邊炒邊用手在鐵鍋里攪拌茶葉,茶葉炒軟了,立馬撈起來放到簸箕里,用手使勁地揉,要將茶葉揉出汁水,但不能讓茶葉成坨。揉好的茶葉一定要即時撒開,揉到茶葉卷了。再將茶葉撒開放冷。再進行第三次炒茶。依用溫火,將茶葉放在鐵鍋里散炒,用手攪拌,輕揉,使茶葉不能成坨。將茶葉炒干后,再撈出來放到簸箕里撒開,繼續輕揉,使少量成坨的茶變成散狀,再將所有的茶分成小堆,用乾淨的干布將茶葉掩蓋起來,三四個小時后,再在太陽下撒開暴晒至干。如果逢上陰雨天,要立馬放到熱炕里去炕干。千萬不要將茶葉掩蓋的時間拖得太長。將茶製成后,要將其中的黃葉選走。更上成的炒青茶,還得從中篩選,茶葉越細越好。”

  聽完父親的話。我愣了。想不到制茶這麼麻煩。

  可小姨父聽得津津有味,他還笑着對我說:“按你爸的這方法做出來的茶,茶水略帶綠色,就像早春的嫩芽兒一樣綠。茶汁甘淳,茶味很香。現在市面上,這種茶賣得很少。價格也很不一般。”

  “那是當然,一分貨一分價嘛。”我應答小姨父的話。可我的父親純是一幅很淡定的樣子。

  父親參悟這種茶藝已多年,我們看來其實已很不一般,可我的父親覺得很普通。這其中,很多的操作細節若把握不到位,其實,一般的人,不精心、細心、耐心的去做,怕是很難制出那茶味馨香甘淳的炒青茶。

  可小姨父在父親的嚴格把關下,終於制出了這種上好的炒青茶。他家的院子四周,已撒滿了濃濃的茶香。小姨與小姨父的臉上,都掛起了眯眯的笑。從他倆燦爛的笑容中,讓我看到了旭日塔的清明茶,那比笑容更光輝燦爛的未來。

您正在瀏覽: 旭日塔的清明茶
網友評論
旭日塔的清明茶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