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諸葛亮的深情

諸葛亮的深情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諸葛亮一生信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信念,對他的一生史學批評者認為做了一件“不可為而為之”之事,最終積勞成疾,悲壯辭世於渭濱(五丈原),他給歷代文人志士留下了無盡的傷感悲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出師表》表露諸葛亮的忠肝義膽,抒寫他的深情厚意,其情震撼天地,貫通今古。

  強烈的責任與深沉的愛國之情

  《出師表》寫成於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形勢對蜀漢政權十分不利,223年蜀國戰敗,劉備兵敗憂憤而辭世於白帝城。天下形勢已三分鼎立,因連年戰爭而益州兵源,物力缺乏,面對這種形勢諸葛亮心急如焚,深感責任重大,他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正確執行聯東吳和西戎的策略。他掌管國事,勵精圖治,國力恢復《表》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三軍,北定中原”。伐魏時機臻於成熟,為了爭取時機,在《表》中分析形勢時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從當時形勢看,曹魏兵多將廣,其勢甚盛,孫吳富庶險峻,而蜀漢最弱,此種局面下,諸葛亮應穩定中求發展,但他採用尋求機會的辦法。因此《表》中分析蜀漢的安危,是對“託孤”責任,“興漢”使命的思考,可謂其用心深,其情表露迫切,這就明確表露了他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此他犯言直諫劉禪,提出廣開言路、公正執法、正確用人三項建議。其懇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誠之心感慨後世,從歷史看“從諫如流”的帝王唯有李世民,如其者何人?向君王冒死納諫者不多,而諫者留下忠誠之名,生前卻悲劇慘痛,故歷來大臣明哲保身。諸葛亮作為百官的典範,他不記後果,不避人言,不畏讒言,從政權興衰,國家興盛的高度嚴肅闡理告誡劉禪,其言表對症下藥,即啟發後主,又批評後主。其語嚴正,其辭委婉,其情深曲激昂,細切動人,恆、靈二帝之過失,“未嘗不嘆息痛恨”。這是對歷史成敗的透視,一片嘆息方顯思考,一片痛心方顯責任,其語感劉禪,其情悲後世。忠貞之臣堅信,“忠貞無好死,好死不忠誠”。諸葛亮《表》中寫到“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托臣以討賊興漢之效,不效則治臣之最”。其忠貞讓百官慨嘆。

  深情的忠君之情

  諸葛亮一生一片丹心,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出山之後以身許國,決心“北定中原”,“還與舊都”以興隆漢室為己任,表其忠心,《出師表》中凡十三次言稱“先帝”,表達對劉備無比懷念之情,他欲報答知遇之恩,而劉備早逝,只能“報之於陛下”。公元223年劉備兵敗猇亭,歸回白帝城,在憂憤之下一病不起,病重之時託孤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君可自取。”託孤使他大受感動,君王的無比信任,使他深感責任重大,為此可見託孤激勵了他的責任,同時也喚起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更深思考。歷史評論家指出“諸葛亮在失去時機后逆天時”而動。“這就註定消去國力、人力,滅己而亡”。最終諸葛亮積勞成疾,蜀漢消耗殆盡,無人可用,在燈枯油盡的情況下凄然而悲壯辭世,他的一生,他的辭世,向後人正確詮釋了忠君的真正內涵,從當時形勢客觀分析六齣祁山,七伐中原實不合時宜,但從諸葛亮自身出發分析,他不能等待機會,通過戰爭尋求機會,他要忠誠劉備就不能忘卻“託孤”之責,時間和生命對他來說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能違天時而奮鬥,只有這樣表現他對劉備的忠誠,才能表現他忠君愛國的深情。其愛國建立在忠君之上,忠君與愛國完美統一。《表》中諸葛亮寫道:“故臨崩臣以大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日渡瀘,平定西南……”,“今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其言表達了諸葛亮的決心和職責,多純潔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祖國之愛,其情如同日明光照千古,其情如深層火山震撼後人。

  諸葛亮在《表》中敘述身世,三顧茅廬之事深切動人,表明以身許國的經過,二十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不遺餘力,其表的深忠曲意,勤於國事之心表露無遺,《表》中寫到:“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只想盡“庶竭努鈍,鑲除奸雄”鞠躬盡瘁的忠心,而不聞達於諸侯,以其忠誠的志慮,獻智於君王,以其真情去感動後主,使他認識到創業的艱難,激勵其發奮圖強,確立君王威信,樹立帝王威儀,其情在《表》中感慨深沉,動人心魄,對劉備有着無限的懷念,對劉禪有着無比的依戀,忠君深情,諸葛亮對這個昏庸之徒以“不亦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循循善誘,以愛子之情打動劉禪在“危急存亡之秋”認識到亡國之險,又以“先帝創業未半,中道崩殂”鼓勵告誡後主,並給其深情淳淳教誨,其情聲聲熱淚,感人至深。

  悲劇的人性真情之美

  諸葛亮一生有兩次可以放棄,而其執着在《表》中表露無遺“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姓名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第一次可放棄劉備,因為其師司馬徽批評徐庶迫使諸葛亮違命而出山,老師要求諸葛亮待天時而動,一舉統一天下,建立千秋功績,他可選擇曹魏,但他放棄了,他可選擇了劉備,這一點恰恰反映他是儒學教育的結晶,意識中有傳統“正統”思想,其忠義,其仁愛由儒家教育決定其個性,因此出身低微的劉備才能以中山靖王之後和誠心感動他而為之。結果一生艱辛,一生悲愴。其忠誠之情《表》中委婉而抒寫。第二次可以放棄劉禪,劉備“託孤”之時,因為劉禪昏庸,不是可輔之君。他繼位后,不務國政,信黃皓之蠱惑而玩樂喪志,信其讒言而詔撤征師。229年伐魏以失街亭而告終,重要機會已經失去,天時已不可為之。但諸葛亮竭盡忠膽,他為劉備之託,毫不懈怠,以其生命支撐,決不放棄。這是他的大義決定的,這也是儒家教育使然。正因為他的忠仁和大義,所以這種性格才使他不事二主,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在《表》尾忠心盡袒,仁義崩發,所以才“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每當想到諸葛亮悲情五丈原,他深沉而悲壯的一生讓人無限感嘆,自古以來評論者曰:“孝以李密《陳情表》為代表,忠則以諸葛亮的《出師表》為典範。”諸葛亮為百官的典範,《袁子》評曰:“何如人也?”袁子曰:“晚得諸葛亮,因以為佐相,而君臣悅服,劉備足信,亮足重也,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矣。”袁子的評價突出了諸葛亮的責任與國愛,讚頌了他的忠誠與大義。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言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讖而不貶。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幫城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知治之才,管蕭之亞匹矣”,司馬光之評,以深遠的史識,公正的史德,嚴謹的史才,總結了史家對諸葛亮忠君愛國的高尚忠君之情的評價與肯定,對臣子的人性讚美,是對諸葛亮百代官員典範的謳歌。

您正在瀏覽: 諸葛亮的深情
網友評論
諸葛亮的深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