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大學,魂兮何在?

大學,魂兮何在?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得得9

大學,魂兮何在? 標籤:大學生入黨 大學四年

  其實早在第一次看韓毓海先生的《北大,魂兮何在?》的時候,自己就有寫這篇文章的衝動了。如今,距韓先生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這篇文章已經整整二十五年過去了,遺憾的是我並沒有感覺到任何魂兮歸來的跡象,至少在我所生活學習的這個圈子裡,但願我的沒有靈魂的圈子只是例外吧。

  其實,我一直在追問,究竟什麼才算是大學的靈魂?《大學》上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當然這主要是從修身的角度闡發的,強調我們應該不斷的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努力做一個完人,或君子。而中國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恐怕還得從京師大學堂(北大的前身)說起吧。而北大之所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恐怕還得談起蔡元培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陳平原評價這八個字在北大歷史上的作用的時候,用一句詩概括“曾經滄海難為水”。陳寅恪先生早在1920年代就曾說,為人治學,當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1931年的就職演講中也曾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論斷,並千方百計廣招人才,使清華園內群星燦爛,最終成就了今天的水木清華。

  反觀今之大學,我只想到兩個字——背叛。米蘭昆德拉曾在書中寫,背叛就是脫離自己的位置擺脫原位,投向未知。在學術上我贊成背叛,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我更愛真理。可是這種背叛應該建立在以真理的追求為目標上,而非在取悅政治人物的喜好的原點上。看今天的大學校園,大樓櫛次鄰比,金碧輝煌,單是一個大門就往往耗資百萬千萬之巨。行政樓更是鶴立雞群,高大氣派。可大師呢,走一個少一個,連北大也不得不慨嘆————-大師遠矣。人們不禁疑問:當代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原因不言自明,證據就是那高大氣派的行政樓。眾所周知大學不應該是衙門,可大學確實是衙門;教授不應該是官員,可教授確實有行政級別。想起赫爾岑的一篇小說《誰之罪》?

  1919年5月8日,五四運動爆發后,蔡元培為抗議政府逮捕學生,憤然辭職,並在《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中說:“我絕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的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1945年12月,西南聯大學生因反內戰活動與當地軍警發生衝突。時任北大代理校長的傅斯年趕過去,見到對慘案負有直接責任的關麟征,劈頭便說:“從前我們是朋友,現在我們是仇敵。學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殺害了他們我還能沉默嗎?學生在學校眼裡本應像孩子一樣被保護,而非被保研。

  還有今之大學的寬容與提攜精神何在?韓先生在《北大,魂兮歸來?》中寫道:“北大是“兼容並包”的開拓者,在它的歷史上,青年學生在講演會上當場指胡適校長“佛學不行”,而校長仍在學術上捍衛年輕人的事有過;馬寅初校長酒酣耳熱,敲鐘隸眾,與晚生“兄弟”相稱的事有過;“四十年前老師長”呂思勉,與“四十年前老學生”錢穆,及“四十年後新學生”余英時同台演講,“百年樹人”盛況一時畢現,這事當然也曾有過。”今天,我們或許只能嘆息:斯人已矣!

  最後提到的當然還是學生。我們為何求學?想必年少的時候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吧,可現在呢,敢問是否還有擁抱自己理想的熱情和勇氣?赫爾岑曾說:“一個民族的年青一代人要是沒有青春,那就是這個民族的大不幸。可我們在做着什麼?自覺不自覺的被整個社會氛圍所閹割,變成所謂的奴才——-十足的權力的或金錢的或二者兼而有之奴才!本應屬於我們的生命力和自信力何在?我們的信仰和靈魂何在?非得等到“家國荒矣,魂兮歸來”嗎?

  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魂兮歸來,反故都些————-屈原《招魂》

  大學,魂兮歸來!大學生,魂兮歸來!

您正在瀏覽: 大學,魂兮何在?
網友評論
大學,魂兮何在?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