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走向那高高的井岡山

走向那高高的井岡山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pp958

走向那高高的井岡山 標籤:教育走向生本

  初識井岡山,還是在我孩提時代的中學課本上。“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毛主席這首大氣磅礴的《西江月·井岡山》,至今我還背誦如流。從那時起,井岡山—-便刀砍斧楔般留在了我兒時的記憶里;從那時起,井岡山的“燎原星火”便指引着我在人生征途上踽踽前行;從那時起,我曾千萬次地憧憬:井岡山啊井岡山,你這中國革命的搖籃,你這浸透着革命志士鮮血的熱土,我何時才能走近你?何時才能撲入你那溫暖的懷抱呢?!

  公元2012年的金秋十月,我懷揣幾十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我終於踏入了那片紅色的土地,終於走向了那高高的井岡山……

  井岡山,位於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這裡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岭,兩側為低山丘陵。東臨江西泰和、遂川兩縣,南鄰湖南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

  出了南昌一路西南而行,車子大約行駛了5個多小時,便進入了井岡山。車子沿着盤山公路盤旋前行,透過車窗,看到那爿爿從眼帘掠過的那帶有紅色印記的“紅軍哥飯莊”、“老表餐館”……我周身的血液也慢慢沸騰起來!從山上往下眺望,巍巍井岡被層巒疊翠裹挾着,就像一座密不透風的巨大城堡。隨行的江西省委黨校繼續教育學院院長譚洪生介紹:進入“城堡”,必經雙馬石、桐木嶺、硃砂沖、八面山、黃洋界五大哨口。這五大哨口中,最著名的要數連接湘贛邊界的黃洋界哨口。黃洋界地勢險要、巍峨峻拔,1928年3月30日,這裡打響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紅軍不到一個營的兵力,硬是擊退了四個團敵軍的瘋狂進攻,創造了我軍歷史上首個以少勝多的戰績。毛澤東同志聞訊后,欣喜地揮毫寫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一詞。

  井岡山的十里杜鵑蜚聲中外,井岡山的自然風光名聞遐邇。而令我陶醉神往的卻是那巍峨群峰間,飛瀑流泉旁,100多處保存完好的井岡山鬥爭時期的革命舊址!茨坪,坐落在崇山台間的小盆地上,是當年井岡山革命鬥爭的中心。徜徉在那一間間低矮潮濕的小屋裡,看着那簡陋的桌凳,陳舊的燈盞……,我們彷彿領略到紅軍將領運籌帷幄的英姿;在茅坪“井岡綠林好漢”王佐的舊居,我們虔誠地走進毛委員居住的八角樓,彷彿又看到了八角樓射出的燈光,看到了毛委員在昏暗的燈光下,正在奮筆疾書《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朽篇章;在小井紅軍烈士墓,我們向長眠在這裡的130名紅軍傷病員,獻上我們深深的哀思。墓下埋葬着1929年1月被敵人殺害的紅軍烈士,這些紅軍烈士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4歲,最大的也只有21歲,他們中間只有20個人留下了名字……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我們緩步進入紀念堂,向死難烈士獻上花圈瞻仰、憑弔。在毛澤東題寫的“死難烈士萬歲”漢白玉牆壁下,我們面對着黨旗莊嚴宣誓!據介紹,自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裡,整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共有48000多名紅軍將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而在紀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在紀念堂大廳正中,安放着一塊漢白玉的無字碑,它寄託着人們對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先烈的深切懷念,同時,它也默默向人們述說著當年井岡山鬥爭血雨腥風的艱難歲月……

  1927年10月,由於敵強我弱,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的秋收起義受挫后,為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便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了地處湘贛兩省交界,遠離中心城市,敵人鞭長莫及的井岡山地區。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殘部,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會師后,這支由2萬餘人組成的部隊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此,在毛澤東、朱德的領導下,為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鮮為人知的井岡山便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從此,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駐足井岡山的短暫時光里,所見所聞,使我久靜若水的心泛起了層層漣漪,情感的潮水一次次激蕩着我的心窩!我的耳邊不時傳來那首情真意切、為之動容的老紅歌――

  啊呀勒

  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勒

  小心路上就有石頭

  碰到阿哥的腳指頭

  疼在老妹的心裡頭

  啊呀勒

  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勒

  走到天邊又記心頭

  老妹等你呦長相守

  革命勝利呦你回頭

  老妹等你呦長相守

  老妹等你呦到白頭

  這是素有井岡山“紅歌百靈”之稱的江滿鳳,演唱的當年當紅軍的爺爺創作的一首歌。江滿鳳的爺爺叫江治華,是一名參加了井岡山革命鬥爭的老紅軍。他先後創作了《送軍糧》、《紅軍阿哥你慢慢走》《翻身緊跟共產黨》等40多首紅軍歌曲。自1929年江治華向家中寄過一封書信后,就再也沒有音訊,再也沒有回到井岡山。談起爺爺,唱着爺爺創作的老紅歌,江滿鳳不由地哽咽起來……

  追尋着中國工農紅軍的足跡,我在井岡山的蒼松翠竹間穿行。回望那些逝去的紅色歲月,我聆聽到了穿越歷史的迴音,觸摸到了一個個關於紅軍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猶如井岡山的青青翠竹說不盡、數不完。在這裡,我記下了一個叱吒風雲的紅軍女英雄與她做農民兒子的傳奇故事。這位紅軍女英雄就是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曾志。故事的講述者是她的孫子石金龍。石金龍講述道:奶奶曾志1911出生於湖南宜章,1928年4月跟隨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上了井岡山。那時,只有17歲的奶奶,已有了很多傳奇:她是經過嚴酷的軍訓后,湖南衡陽農運講習所僅存的唯一一名女學員,先後擔任過衡陽地委組織部幹事、郴州中心縣委秘書長等職務。1928年11月,在井岡山奶奶產下一名男嬰,這便是我的父親石來發。1929年1月,因革命鬥爭的需要,奶奶不得不將才出生幾個月的骨肉,託付給王佐部隊一個叫石禮保的副連長代為撫養,自己隨隊伍告別了井岡山。新中國成立后,奶奶多次託人到井岡山尋找她失散的兒子。1952年,奶奶終於如願以償找到了她失散24年的兒子石來發。父親石來發8歲時失去了養父養母,自己靠乞討度日。解放后,成了井岡山大井村的一個普通農民。

  一個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兒子,一個是做了高官的紅軍女英雄母親。很多人以為石來發不會再回到井岡山當農民了。可是奶奶對在身邊住了一段時間的父親說“毛主席的兒子都去朝鮮打仗了,你還是回井岡山安心務農吧!”就這樣,父親石來發又回到了井岡山當起了一名護林員。後來,儘管奶奶身居廣州市委書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等要職,卻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子孫謀個一官半職,兩個孫子至今仍然是井岡山的普通農民!

  聽着石金龍的講述,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曾志只是千千萬萬個革命志士、共產黨人的一個縮影,正是因為革命隊伍中有千千萬萬個曾志這樣的人,有紅軍綿延不絕的血脈傳承,有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的支撐,在歷次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我黨我軍才能永往直前、戰無不勝!

  啊,井岡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令人敬仰、熱血沸騰的山,一座讓人變得純粹高尚,靈魂得到凈化的人格高地、精神家園!

您正在瀏覽: 走向那高高的井岡山
網友評論
走向那高高的井岡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