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品讀,能等多久我的青春

品讀,能等多久我的青春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品讀,能等多久我的青春 標籤:我的中國夢

  兩年前,曾有位朋友叫我讀下尼採的首席經典著作《悲劇的誕生》,那時我只是一聽到“悲劇”兩字,心底里就很不是滋味了。我不喜歡它,也不想讀它;為了努力與《悲劇的誕生》保持着距離,也努力與尼采這一位天才相去,我卻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失去品讀世界名著本源的智慧與思考,失去認識尼采這樣一位天才的良機。

  而後來,我主動地皈依這本《悲劇的誕生》。當我真正地捧起它讀的時候,字裡行間的氣息突而其來地湧進了我的神經,甚至讓我很快地被窒息。在德國藝術淡化、精神文明的傾滑之際,尼采卻開始了沉思回眸,為當時德國音樂大師瓦格納這位知音寫了此著作。他以古希臘的阿波羅日神與狄奧尼索斯酒神的不斷衝突而最後能達成統一的較比里,徹底地解剖生活的生與死、藝術與真理;鑄就了古希臘藝術的繁榮,藝術悲劇的誕生;否定了蘇格拉底的“知識即是美”的學說。而日神的幻景酒神的洒脫的衝動讓他感受到了古希臘藝術精神文明的繁榮與不朽不是源於希臘人們內心的和諧反倒是他們內心的痛苦與衝突,實現了一種悲劇藝術的不朽。源於這一點,我不由地聯想到我們古老華夏文明的繁榮。一個有為與無為的儒道思想的對立與統一的根源,卻給我們的文明推向了苦旅的發展。從《詩經》的學說到紅學再到如今的敦煌文化的探究,無疑給我們帶來了對文化藝術的反思。

  這樣的藝術,且不說它的非理性或者形而上的學說,任憑着對藝術美學的探索,就足以讓我們有很大的思考。雖然我是失去了認識尼采這一位天才的良機,但最後能有幸回歸,讓我學懂了讀書的興緻與思考,有一種類似於蘇格拉底的“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的感覺。

  從尼採的《悲劇的誕生》里,品讀着這樣的經典著作,我享受到了一種心靈上的凈化與潔雅。透過著作的本體,我卻更深刻地認識自己,也更加開闊了自己的內眼與視野,與歷史作者的生活更加貼近。儘管當時尼採的藝術美學不怎樣為人們青睞,但卻已經孕育了他新哲學體系思想的誕生。我不由地就想到他的沉思與莊子的生命與柴草、思想與火花的“指窮於為新,火傳也,而不知其所盡也”的比興,一種物質生命的怠盡卻能得以藝術思想的傳存。就像他後來所說的那樣:“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映照在我的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也常會聽到人們說名著很難讀。這一點我也很肯定,尤其是在文學作品與哲學藝術作品上,我覺得哲學更加難讀。就如我讀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尼採的這一部《悲劇的誕生》時,甚至比讀托爾斯泰的一章中出現20幾個又長又難記的人名的《戰爭與和平》還要費神。那裡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質樸的沉思;也沒有僥倖的渴望,而只有敏銳的神經。我不敢肯定會有多少人能擁有着這樣充溢而又敏銳思維的興緻來啃讀得了如此的著作。而我總感覺到每一部久經歷史嚴格考驗過後的經典,無疑總會浸透出作者個人的思想與人生態度。回眸人類從石碑上鑿出來的巨作到現今花花綠綠的書集里,有着多少能夠如此讓人世代相品讀的呢?我不敢確定,也不敢思想。

  讀書本來就是一種境界的提升,一種靈魂的洗禮。我不敢否定有品讀的技巧,但我能肯定的是有一種品讀的興緻。在看書與讀書中,曾國潘認為:“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闕,也不可混。”對會品讀的人來言,看書時卻顯得思維活躍,神經敏銳;而讀的時候卻能感受著作里的意韻與節奏快感。每每讀着一部這樣經典著作之時,我感覺總有着這樣突而其來的快感。

  而不會品讀的人即使我們能給予怎樣的點撥卻也只能是讓他在滄桑人生中不至於完全迷失導航,最起碼可以讓他自己在迷茫中尋得了些許回歸的借口。而同樣的經典著作,也未然能適合每一位讀者的興緻;同一位天才的思想,我也不能確定會讓每一位讀者認可。海倫的美麗,引起洛伊特人們的戰爭;而《悲劇的誕生》以及世界更多的經典著作,將會給我們引起怎樣的靈魂的衝擊呢?這樣的問題我想還是留給需要品讀生活的讀者們自己去探究吧!

您正在瀏覽: 品讀,能等多久我的青春
網友評論
品讀,能等多久我的青春 暫無評論